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舟山是个好地方!

除了南北咽喉,天然良港,旅游胜地,这里还是东海鱼仓。

眼下世界还处于中世纪,还没有很好的冷链运输渠道,沿海的人民可以各类海鲜吃到饱,而内陆居民则只能吃咸鱼、干贝、鱼干。

沿海地区有一个好处,纵使饥荒,有丰富的海洋动植物资源,也不至于饿死。

在舟山,除了粮食种植与海产捕捞外,这里还有大明的膏腴之地——整个江南地区做后盾。因此,不论是粮食还是手工业制品,往来都十分方便。

朱祁镇下一步规划,是将舟山群岛系统开发,以充分发挥舟山群岛的区位优势。

将来,这里不仅是连接远东到南洋、沿海与内陆的中转站,还可以恢复六国通衢,成为海外各国前往大明的休整基地。

再进一步,这里还可以成为东进倭国的前哨基地。

不过开发舟山,最紧迫的就是人口。

朱元璋撤县搞得朱祁镇十分被动,眼下舟山人口太少了,而且零散分布在各个海岛上。

而且,舟山这里可没什么野人,在远东和西伯利亚抓奴隶的那一套肯定不能用在大明腹地。

幸好,舟山再往西便是宁波府,二者距离不远。

朱祁镇琢磨着,以后宁波百姓,大概率是舟山建设工人的主力军。正好自己也没去过江南,不如借此机会,在宁波上岸,看看江南的风土人情,同时也为下一步招工做准备。

自己来大明都一年多了,还没去江南看看呢。

当然,所有人都一样,朱祁镇带的这些人,哪怕袁彬哈铭,也没去过宁波。

于是,继巡视舟山岛,参观普陀山之后,朱祁镇等人又开启了宁波之旅。

宁波府是整个浙江仅次于杭州的富庶之地,除了农业与手工业,宁波有天然的深水良港,不过在大明海禁的大背景下,这一优势没怎么被发挥出来。

做戏,自然要做全套。作为锦衣卫的优秀军官,袁彬与哈铭便承担了所有人的身份任务。

他们是京师的商团,每个人都是燕赵之地的打扮,每个人都有如假包换的路引。

而且,在外面主要是朱祁镇交涉,袁彬哈铭乃至赵构都是一口北方官话,有身份、有证件、有银子,应付江南这些武备松弛、见钱眼开的衙役兵丁问题不大。

为以防万一,他们的锦衣之内,还有皮甲。所有人都带有刀剑,很多侍卫还带了弓箭。

刀剑,弓箭,这些都是合法的。只要不是弩、火器和盔甲,没什么大不了。

日出之前,天还蒙蒙亮,一艘小型福船,悄悄在宁波甬江沿岸找了个人烟稀少的地方,放下了一大队人。

三十余人,有主有仆有侍卫,看起来十分合理。

随后,朱祁镇就闲庭信步,从容自信地走进了宁波府的土地上。

朝阳之下,山川格外秀丽。朱祁镇放眼望去,宁波城外的江畔上是一望无垠的田地,还有规模宏大的寺院,琉璃屋顶在朝霞中熠熠生辉。

朱祁镇掏出千目镜,仔细观察着眼前的一切,只见寺院非常华丽,寺前有五座浮屠,寺后又有两座高塔。

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桥梁众多,宁波郊外有许许多多的桥,中式桥梁不仅实用,而且极具建筑美感。

一行人走了差不多大半个时辰,宁波府城赫然在望。朱祁镇打量着眼前这座大城,只见城皆重门,门皆重层。每个城门外有瓮城,可容民船入城的水路,也都有铁栅栏防范。

望着这座大城,朱祁镇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何背靠如此坚城,一百年后倭寇还能在此猖獗?

此时城门已开启,七八个兵丁在城门口,仔细检查着过往行人。

兵丁的检查漫不经心,都是挑着担子进城的城郊百姓,他们有的是去卖菜,有的是去摆小吃摊,还有的进城打短工。

城内也有人陆续走出,不过对这些人,士兵们并不检查。

出城的人,有人骑马,有人乘车,有人步行,也有人拉着木车——这主要是掏粪工。

粪车出城,所有人都掩住口鼻,一脸厌恶。

远远地等粪车离去,朱祁镇这才走到城门口。

看着这一群生面孔,几个士兵顿时警惕了起来。

不过,也只是警惕,宁波是大城,外省人来是常有的事。

士兵也只是例行公事,不过,他们也有些疑惑,这些人穿着打扮不像穷人,为何这么早便出门?

而且,为首的那个年轻公子哥,身上一身行头起码十几两,可他似乎在外面走了一会,以至于靴底有泥。

“站住,来者何人,有无路引。”

一个士兵拎起长枪,迎了上去。

朱祁镇不搭理他,而是倨傲地使了个眼色。

几乎同时,袁彬上前,拿出一个包袱,里面是所有人的身份凭证。

包袱底下,还有一些细碎的硬物。

“军爷不妨行个方便?我等是京师商贾,这是我家大少爷,前来江南考察丝绸与瓷器……”

袁彬操着一口流利的冀鲁官话,微微笑道。

“站着不要动!”士兵接过路引,又捏了捏包袱,语气顿时缓和了下来。

“这位弟兄,在下也是例行公事,还请理解。”

士兵一边翻看路引,一边说道。

“明白,明白,规矩我懂。”

袁彬连忙说道。

士兵也只是随意看看,他们的责任是盘查可疑人员,防止倭寇偷袭。

什么是可疑人员?比如细作、逃犯。宁波在江南,四面八方承平日久,哪来的什么细作。

逃犯?有这么招摇的逃犯吗?而且这伙人都是生面孔,和城门口贴的那些通缉令也完全不像啊。

至于倭寇?士兵想都不想就否定了这个可能。

如果是倭寇,自己怎可能收不到消息?如果是倭寇,他们怎么会北边的方言,而且还懂大明的规矩?

再说,如果是倭寇,这个距离,他们早拔刀了。

此时,仁宣之治刚刚结束,大明王超初期的上升势头刚被土木堡打断,可多数普通人却没有多少感觉。眼下的大明人,依旧自信且骄傲,而东南沿海的倭患,也远没有几十年后那么严重。

士兵草草一看,便将证件还给了袁彬。

就这样,朱祁镇他们大摇大摆地进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