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军离开黄书记家返回北池子大街的路上,反复自省。
顾维军做事情确实没有这个年代人的那种迎风破浪的锐气和战天斗地的精神,就算是给附中的学生们大放厥词。他也是盘算过,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最多也就是体育老师做不了,事实结果也是如此。
但是今天听黄书记对自己的暗含批评,顾维军的确感受到了这个年代人们做事情的那种态度和激情,自己是没有那种奋不顾身的觉悟了。
黄书记最后告诉顾维军,他和聂厂长都跟车间主任和工人师傅们聊过了,只要来的老师不排斥劳动,工人师傅们是不会有意见的,虽然是问题老师,但是普通人对老师的尊重是刻在骨子里的......
顾维军也没有反驳,黄书记是不知道教师。当然也就那么几年,而且也确实有,后世没有了党的教导,那些专家教授发表的奇葩言论还少了么?
所以说越了解这个时代,顾维军对教员的敬仰就越发深......怪不得这个年代的人们对伟人的那种深深敬仰和爱戴啊!
第二天一早,顾维军再次回返清华园,先喊上马约翰教授,又接上三女后直奔四民武术社。
路上,马约翰给几人简单的介绍四民武术社。
四民武术社早在清末就成立了,是河北形意拳的传承,第一代社长耿继善先生与李存义、孙禄堂、尚云祥、吴鉴泉、程有信等人交好,鼓励弟子练武救国,比如二十九军的张贵生,拼杀日寇10多人后牺牲,现在的社长是吴子珍已经是第三任了,其性情豁达、无门户之见,邀请众多武林人士前来交流,包括吴氏太极的杨禹廷、高瑞州等人。
现在四民武术社已经不光传授形意,太极、八卦、六合、少林等拳法、器械均有教习,也培养了诸多武术人才。
四民武术社在地安门外西火神庙,占地十余亩,顾维军他们来的不算早,已经就不少人在中央的空地上练武,练武场四周的器械架上挂满了十八般兵器。
马老头一到练武场,明显的精神焕发,大嗓门嚷嚷,“吴老弟,我之前说的练武奇才顾维军今天我带过来了!”
吴社长正在给一些练武的孩子们指点,手里端着一个紫砂壶,不时的抿一口。听到马老头的喊声扭头,上下打量一番顾维军后发出爽朗的笑声,“马老哥,就算没练武,就凭顾小友这体格,上阵杀敌也是一块好料啊!”
顾维军此时的身高已经1米93,也不知道后续还会不会长,让顾维军十分苦恼,1米8就正好了啊,现在这身高男女运动的时候不好发力啊!
吴社长然后对顾维军说:“上次马老哥说顾小友不清楚师承,可否演练一番,让我等开开眼界?”
顾维军含笑点头,自己来的目的就是找个名师指点指点,八极拳的确不善养生,自己后世印象中看过资料,“神枪”李书文好像70多就挂了,自己可想多活几年,好日子在后面呢。
然后脱掉臃肿的军大衣,扎紧腰带,开始一招一式的演示架势。
吴社长看着顾维军打的架势,就知道了,八极拳的传承啊,听吴老哥说这位顾小友就练了3、4年,可看这架势得有十几年的功夫在身了。
很快,顾维军演示了一遍架势后缓缓收功。吴社长情不自禁的鼓掌,“好功夫,好个力达八方的八极拳!”
顾维军装作不懂的问:“吴社长,我这门拳法叫八极拳?”
“没错。”吴社长点点头,之后给顾维军和练武场里围观的弟子们讲了八极拳的来历和民国时期着名的八极名家,“神枪”李书文。听闻李书文一个照面就扎死三个日本武士,练武场内的人不由得纷纷敬仰!
吴社长讲解完又对顾维军说:“顾小友,马老哥说的没错,八极拳过于刚猛,不利于养生,咱们练武还是要阴阳双济为好。我就是形意为主,兼修八卦。而且咱们现在新中国,也没有那么多门户之见,咱们取长补短,共同将咱们的传统武术传承下去!”
“来,屋里请!”
将几人迎进屋里上茶后,吴社长询问:“顾小友,马老哥说你练武不过3、4年,但我观察你的架势,没十几年的苦功下不来,方便说说么?如果是私密传承,就当老朽冒昧了!”说完对着顾维军一抱拳。
顾维军微笑着摆手,“吴老客气了,是这样,我是家常中医,然后又通学西医,所以练武的时候就不断琢磨其中的道理,也有幸有些心得,算不算什么私密。”
“而且就像吴老说的,都新中国了,敝帚自珍要不得,也没什么意义。能将咱们的传统武术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才是我辈应当做的事情。”
“我仔细给您讲讲,比如咱们出拳,讲究脚底发力,腰马合一!从西医解刨学上来说,就是股二头肌收缩带动背阔肌、斜方肌后产生动力。”讲解的时候,顾维军还在身上比比划划。
“然后踢腿的时候,则是臀大肌收缩......”
“这样的话,练习武术就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不像是老一辈的传承都是云里雾里的口诀,没一点理解能力或老师的教导只能越练越僵,或者还容易练岔了......”
吴社长听了顾维军的讲解,仿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医武不分家原来如此啊!愈加热情,希望顾维军讲的更细一点。
然后顾维军就开始讲解骨骼的构造,听的吴社长兴奋连连,不断的大声叫好。
这时门外传来了一声温柔的女声,“吴师兄,什么事情让你这么高兴?”随之走进两位温婉的中年妇女。
在座的纷纷起身,吴社长给双方介绍,“杨师妹,这位顾维军小友是八极传入,一身八极功夫已经登堂入室。”
“顾小友,这是我的两位师妹,杨沫和白杨。”
顾维军对这两个名字没什么反应,因为作为后世人对这个时代的文学也好,电影也好都没多大兴趣。
但是蒋琬华三女就不一样了,听到这两个名字,齐声惊呼:“您是杨沫老师,您是白眼老师!”
“杨沫老师,我特别喜欢您写的《青春之歌》!”
“白杨老师,我特别喜欢您出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
嗯?还是两个文艺界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