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最强藩王造反,老朱喜当太上皇! > 第259章 好男儿志在四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对于皇长子的教育问题,大臣们都很上心。

张玥是皇后,她生下的孩子,毋庸置疑便是嫡子,若是身体健康,心智无碍,毫无疑问会在未来成为太子。

就算朱权现在把他立为太子,群臣也是没有任何异议。

所以,群臣相互争论,言辞之间互不相让,竟不可避免地争吵起来。

倘若有外人在场,他们倒是会很严肃,可一旦没了外人,就变得随便了些。反正大家都是陛下赖以信任的重臣,骂几句也无碍。

就在这时,有太监匆匆步入,手中捧着一封加急文书,小心翼翼地呈递给朱权。

朱权看到署名乃是蓝玉,不由的认真了几分。

随即撕开了文书,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字迹,陷入了沉思。

蓝玉将这一年来的作战情况,详细的禀报给了朱权。

蒙古诸族之间,互有争斗,本来积怨已深,从前靠着黄金家族的威势,勉强揉到了一起。

但是现在北元的黄金家族已经覆灭,后裔额勒伯克一路西逃,剩下的鬼力赤和马哈木皆是心高气傲的主,于是自相残杀,给大明送来了天赐良机!

大明前期,是能够压着蒙古胖揍的!

属于揍完一顿后,蒙古诸族再腆着脸,求着大明通商!

直到大明战神、瓦剌留学生横空出世,才改变了这种局势。

从蓝玉的军情上可以看出,趁着鬼力赤和马哈木争斗时,大明军队频频出击,要么是大胜,要么是小胜,几乎没有败绩。

而在这种胜利中,军队从中获利,斩获颇丰。

朱权眯了眯眼,他并不认为蓝玉会对战绩造假,毕竟以蓝玉那种自大的性子,一旦打了败仗,他绝对会百倍十倍的讨回来!

更何况,在蓝玉身边,还有一个李文忠虎视眈眈。

如今,大明疆域扩增约有千里,大军更是攻到了阿尔泰山脉,兵锋所到之处,无数蒙古族俯首称臣。

但是,蓝玉的信中也提到了两个问题。

鬼力赤和马哈木损失惨重,最重要的是牲畜、地盘不断流失,他们的部落也越来越小,于是纷纷上书,表示愿意臣服大明,永世奉我大明为主。

询问要不要接纳这两人。

第二个问题,便是如何治理这偌大的疆域?

朱权眯了眯眼,有些拿不定主意。

元朝因何而亡?

换个角度来说,元朝因为过于强盛,靠着自己的武力,将数百个民族,上亿人口强行融为一体,带来的后果就是,整个体系迅速从内部瓦解、崩溃。

历经不过百年,便已经化作历史的尘埃。

可如果像唐朝那样管理呢?

周边国家只要奉大明为主,便不去讨伐他们……反正北元已经覆灭了,要不和马哈木、鬼力赤这些人握手言和,与他们互商?

朱权立马摇了摇头。

斩草不除根,等于没斩草。

无论是马哈木,亦或是鬼力赤,都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

就算暂时臣服大明,也不过是权宜之计,为了给自己的部落寻的一线生机。可以预见的到,若是他们的实力恢复后,一定会对大明起觊觎之心的。

中原这块膏腴之地,又有谁不眼红呢?

这时,群臣也注意到朱权的脸色,朱权干脆将文书递给他们,等群臣看完后,顿时明白了朱权的想法。

“继续打!”

“打个屁,今年的军费支出有多少,你心里没数吗?!再这样打下去,国库空虚,就要提高百姓的税收了!”

“宁愿背一世骂名,也要给后代留下百世基业!”

“要打你去打,干脆给你发个大刀!你这个妖僧,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轻飘飘的一句话,便让将士们去拼命,打下来那些土地有什么用?要不你举家全搬过去?!”

“行啊,反正贫僧无儿无女,父母已亡,也没有兄弟姐妹……全家就贫僧一人,搬过去又有何难?”

众人议论纷纷,朱权眯着眼说道:“打肯定是要打的……”

见卓敬面露惊慌,朱权只能解释道:“如今,主动权在我大明,虽然路途遥远,消耗巨大。可是收获也非常丰厚,前一段时间,不是在草原发现铁矿了吗?还有大量的牛羊,足够打仗的消耗了。”

打仗并非只是劳民伤财,倘若能够打胜,自然可以从敌国掠夺足够的资源。

众人恍然大悟,纷纷对朱权夸赞起来。

卓敬却提出了核心问题,说道:“那该如何犒劳将士们呢?陛下,凡是远征的将士,皆有开疆拓土之功。若是按照咱们大明的奖励制度,恐怕要涌现出一大批王爵、侯爵!”

“最重要的是,蓝玉怎么封?原本他是要封做梁国公的,后来太上皇封他为凉国公,再后来被贬为庶人,还将他的旧部全部流放……谁敢保证,他心里对朝廷没有怨言?”

朱权挠了挠头,以蓝玉的功劳,肯定是要进步的。

可问题是,如何封?

如果按照功劳封,恐怕蓝玉早就是藩王了!

犹豫半晌,朱权只能说道:“封他为侯吧,至于那些广袤的田地,朕已经想好让谁治理了,绝对能够万无一失!”

王艮迟疑的询问道:“让谁治理啊?”

“当然是各地的藩王了,什么辽王、代王、湘王、秦王、蜀王之类的,全部去治理大草原。哈哈,朕信得过他们!”

朱权毫不迟疑的开口,言语中充满得意。

“陛下,您糊涂啊!”

卓敬率先惊恐的开口,颤抖着身躯,言辞中满是担忧:“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藩王们皆是陛下的兄弟,身份尊贵无比。”

“如今若将他们调至荒无人烟的草原,常年饱受风霜雨雪之苦,这……这等同于流放啊。藩王们必定会心生不满,一肚子怨气啊!”

群臣们纷纷劝谏,皆是认为,朱权的想法过于天真。

如今,各地藩王已就藩数十年,早就在当地根深蒂固了,如今朱权一声令下,便要把他们调到苦寒之地。

这不是寒他们的心吗?

朱权昂着头:“藩王的职责便是为国守疆!他们食国家之俸禄,享万民之供养,如今国家有需要,正是他们尽忠职守之时。”

“草原新归,局势未稳,若不派遣得力之人前去治理,如何能确保边疆安宁?除了他们,还有谁更能担此重任?朕意已决,无需多言!”

“那陛下怎么劝说他们?”

“朕乃天子,他们岂能不从,行了,此事你们不必过问了!”

朱权摆摆手,便驱散了众人。

群臣全部离开后,朱权又拿起蓝玉的信看了起来。在信的末尾,蓝玉似乎写了一件小事,在锡尔河以西的广袤田地上,似乎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名字叫做帖木儿帝国。

蓝玉并未把这个帝国放在眼中,毕竟……数千年的汉族经历过风风雨雨,见识过无数称王称霸的帝国,可这些帝国到最后,都是称中国为最强大的国家。

但是,朱权深呼一口气,心中想起关于这个帝国的一切历史。

在朱元璋励精图治三十年间,西边的帖木儿帝国迅速崛起,灭波斯、灭高加索、灭奥斯曼,搞了印度大屠杀……

其鼎盛时期领土西至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东抵印度北部,北达高加索,南及波斯湾,是继蒙古帝国之后欧亚大陆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强权。

甚至在帖木儿晚年时,策划远征明朝,声称要恢复“蒙古帝国的荣光”。

不过刚筹措二十万大军东进,帖木儿便丧命在途中。

暂且按下这个帖木儿帝国不说,如今的新疆叫做东察合台汗国,也是察合台汗国的后裔,西察合台汗国已被帖木儿帝国攻陷,只剩下这个东察合台汗国苟且偷生。

后来受到中亚的文化入侵,当时的可汗秃黑鲁率十六万蒙古部众集体皈依伊斯兰教,开启汗国伊斯兰化,使用突厥语,也就是如今的维吾尔族。

朱权首先要做的,便是把新疆纳入到大明体系之中,推行大明的律法和教化,让当地百姓逐渐接受大明的文化和制度。

这些事情听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十分麻烦。

上一世,新中国为了在新疆推行普通话和教育,用了几十万名干部,挨家挨户的普法。

想到这里,朱权顿时有了主意,脸上露出一抹奸笑。

翌日,朱权前来向朱元璋请安。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说了句:“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朱权并未回话,而是低着头,脸上流露出唉声叹气的模样,愁眉苦脸的神情十分明显。

朱元璋皱皱眉,冷哼道:“有话快说,有屁快放,一副委屈巴巴的样子,在咱这里不好使,不想说就滚蛋!”

闻言,朱权急忙说道:“父皇啊,儿臣为国事发愁啊!昨日蓝玉寄来了书信,咱大明的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打下来千里江山。”

朱元璋微微颔首,示意朱权继续说下去。

“这虽然是喜事,可如今却成了一个难题!”

“父皇也知道,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那草原虽地域辽阔,可眼下却无人治理。那些蒙古族人对我大明心有不服,时刻想着叛变,我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朱元璋眯了眯眼,脸色也凝重起来。

以朱元璋的本意,他压根就没想彻底消灭蒙古,也没想过要把蒙古纳入大明的版图。

他只想把蒙古打残打废,打的生活不能自理,对大明构不成威胁就行了。

不料朱权的野心如此大。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草原之地,向来民风彪悍,若不能妥善治理,未来必将成为我大明的心腹大患。”

见状,朱权继续诉苦道:“儿臣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办,想当年,父皇刚建立大明时,南北分裂,各地叛乱此起彼伏,可是父皇将皇兄们封到各地,很快就稳定住了局势。”

“秦王有勇,燕王有谋,湘王有才,蜀王有智,就连那辽王朱植,虽然无勇无谋,但是好歹也算个守成之王!”

“哎,儿臣心里想,这各地的藩王,皆是皇室宗亲,对我大明忠心耿耿,且又有一定的能力和威望,最适合镇守边疆了……可儿臣手中,为何就没有这样的人才呢?”

朱权一直说着话,却不见朱元璋回应,他不禁抬起头,正好看到朱元璋一脸冷笑,以一种看傻子的目光,不住的打量自己。

“父皇……”

“说啊,怎么不说了?咱还想听听,你嘴里能说出什么歪门邪道!”

“咳咳……”

“你是不是动了你皇兄的念头,想把他们调到草原去,负责治理地方,推行我大明的文化,帮助你稳定局势?”

看着朱权这吞吞吐吐的样子,朱元璋就想笑。

和朱权接触多了,朱元璋对他颇为了解,基本上朱权一撅屁股,朱元璋就知道他要说什么话……还不是觉得藩王治理的区域已经稳定,还不如派到草原上,帮着朝廷稳定局势。

“呃,父皇,这可是你说的,我可没说。”

“你虽然没说,但这的确就是你的意思,不用狡辩了!”

朱元璋直勾勾的看着朱权,询问道:“权啊,你当了皇帝后,是不是担心有藩王谋逆,故而想把他们调到边疆,让他们受尽风霜呢?”

朱权连忙摆手,傲然开口道:“我观那辽王少智,秦王无谋,担心他们造反?怎么可能!”

“那便好。”

朱元璋深呼一口气,说道:“你今日来找咱,无非是想以咱的名义下令,让藩王们前往草原,他们定不敢违抗,对吧?”

朱权犹豫了一下,只能点点头。

他的任何心思,都逃不过朱元璋的眼睛。

“咱不仅是你的父亲,还是他们的父亲。咱打下这片江山,无非就是让子孙享尽荣华富贵,可他们都去了草原,如何能行?”

朱权叹了口气,明白此事无法再说了。

只能拱拱手,说道:“父皇,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朱权离开后,没过一会儿,便有宫女将文昭抱了过来,或许是隔代亲的缘故,每次朱元璋见到小文昭时,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

小文昭躺在襁褓里,含着手指,咿呀咿呀的喊着。

朱元璋逗了他一会儿,脸上忽然露出莫名的神情,自言自语道:“好男儿志在四方,确实不能局限于一隅之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