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在众人的簇拥下走了出来。他便是姜氏家族的族长。族长上下打量着孙大宝等人,目光中透着审视和警惕:“你们说要寻找代表‘智’的宝石,这宝石之事向来隐秘,你们是如何知晓的?又为何要寻找它?”
孙大宝将他们的来历以及阻止赵高、拯救大秦的决心详细地说了出来。族长听后,沉默良久,然后缓缓说道:“我们姜氏家族确实知晓一些关于宝石的事情。当年,我族祖先作为太医,曾参与过与宝石相关的祭祀筹备。只是,这宝石关乎重大,我们一直守护着这个秘密。如今赵高祸乱朝纲,或许也是时候让宝石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了。”
说罢,族长转身进入屋内,不一会儿,拿着一个古朴的锦盒走了出来。他打开锦盒,里面正是一颗闪烁着蓝色光芒的宝石,正是代表“智”的宝石。
孙大宝等人惊喜不已,对族长连连道谢。族长语重心长地说:“这颗宝石就交给你们了,但你们一定要谨慎行事,切不可让它落入奸人之手。”
带着这颗珍贵的宝石,孙大宝等人继续踏上寻找其余两颗宝石的征程。然而,此时咸阳城的搜捕愈发严密,赵高甚至悬赏重金捉拿他们,大街小巷都张贴着他们的画像。
为了躲避搜捕,他们只能昼伏夜出,沿着一些偏僻的小路前行。根据目前所掌握的线索,他们推测剩下的两颗宝石可能与秦朝的军事重镇有关。因为在秦朝,“信”与“义”常常与军队的忠诚和士气紧密相连。
经过一番艰难的跋涉,他们来到了一座靠近边疆的军事要塞。这座要塞城墙高大厚实,士兵们巡逻严密。孙大宝等人深知,要进入要塞并找到宝石,难度极大。
他们在要塞附近的山林中潜伏下来,观察要塞的情况。经过几天的观察,他们发现每天都会有一支运送粮草的队伍从要塞出来,前往附近的村庄征集粮草。
苏小宝灵机一动,说道:“我们可以混入这支运粮队伍,趁机进入要塞。”
众人觉得此计可行,于是在一天清晨,他们乔装成村民,带着一些事先准备好的粮草,混入了运粮队伍。顺利进入要塞后,他们分散开来,按照之前制定的计划,在要塞内寻找宝石的踪迹。
孙大宝和蒙氏后人负责在军营中寻找线索,苏小宝和李斯后人则前往要塞的仓库和典籍室探寻。守陵人后人和自称赵高后裔的人在要塞内四处观察,留意是否有异常情况。
然而,要塞内守卫森严,他们的行动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会暴露。就在孙大宝和蒙氏后人在军营中寻找时,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队巡逻士兵朝着他们的方向走来,情况危急……
孙大宝和蒙氏后人心中一紧,迅速环顾四周,寻找藏身之处。好在军营旁有一堆高高的粮草垛,他们急忙闪身躲到后面,大气都不敢出。
巡逻士兵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孙大宝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剧烈的心跳声。士兵们在附近稍作停留,交谈了几句,似乎在讨论着对他们的搜捕行动,随后便离开了。
待脚步声远去,孙大宝和蒙氏后人长舒一口气,从粮草垛后走出,继续小心翼翼地寻找线索。他们留意到军营中有一座独立的营帐,周围守卫格外森严,直觉告诉他们,这里或许藏着重要线索。
两人对视一眼,心领神会,开始寻找接近营帐的方法。此时,苏小宝和李斯后人在典籍室里也有了发现。李斯后人在一本陈旧的军事典籍中,找到了一段关于军事要塞与宝石传说的记载。上面提到,代表“义”的宝石可能藏在要塞的了望塔之下,因为那里是观察敌军动向、守护边疆的关键之地,象征着秦军的“义”——保卫家国之义。
苏小宝和李斯后人不敢耽搁,立刻朝着了望塔方向赶去。与此同时,守陵人后人和自称赵高后裔的人在要塞的马厩附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符号标记。这些符号与他们之前在祭祀遗址看到的有些相似,似乎在指引着什么方向。
他们顺着符号的指引,来到了要塞的一处偏僻角落。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个隐秘的通道入口。正当他们准备进入时,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厉喝:“你们是什么人?在这里干什么?”原来是一名巡逻的士兵发现了他们。
守陵人后人反应迅速,一个箭步冲上去,在士兵喊出更大声音前,将其打晕。但这动静还是引来了其他士兵。一时间,喊杀声四起,守陵人后人和自称赵高后裔的人陷入了危险之中。
孙大宝和蒙氏后人听到动静,改变方向,朝着守陵人后人的位置赶去支援。而苏小宝和李斯后人听到骚乱声,也加快脚步,打算先与众人会合。
孙大宝和蒙氏后人赶到后,与守陵人后人和自称赵高后裔的人并肩作战,暂时抵挡住了士兵们的进攻。但敌人源源不断地涌来,形势愈发危急。
就在这时,苏小宝和李斯后人赶到,苏小宝大声喊道:“别恋战,我们先去了望塔!”众人明白,找到宝石才是当务之急,于是且战且退,朝着了望塔方向突围。
好不容易摆脱追兵,他们来到了望塔下。众人迅速开始挖掘,果然在地下深处挖出了一个精致的石盒,打开一看,里面正是散发着红色光芒的代表“义”的宝石。
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听到要塞内警报声大作。原来,他们的行动已经彻底惊动了要塞的指挥官,大批士兵正朝着了望塔包围过来。
“不好,我们被包围了!”蒙氏后人握紧手中的武器,一脸凝重。
孙大宝迅速思考对策,说道:“现在我们不能慌乱,还有代表‘信’的宝石没找到,我们必须想办法突围出去,继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