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熟读历史知识玩转古代世界 > 第234章 诸葛亮临终安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诸葛亮成功夺取渭南魏寨后,便在五丈原安营扎寨,屯兵驻守。放眼望去,蜀军营帐连绵,军旗烈烈飘扬,一派严整肃穆之象。诸葛亮站在营帐前,望着整齐的营寨,眉头却紧锁着,身旁的姜维忍不住问道:“丞相,我军已夺渭南魏寨,如今安营五丈原,士气正盛,为何您却如此忧虑?” 诸葛亮目光远眺,看向魏军方向,沉声道:“伯约,司马懿老谋深算,他坚守不出,我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困难,若久攻不下,军心恐乱。” 姜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接着打趣道:“丞相,您说这司马懿是不是属乌龟的,缩在城里死活不出来,要不咱找个大喇叭,对着城喊‘司马懿,快出来晒太阳啦’,看他出不出来。” 诸葛亮听了,不禁微微摇头,苦笑道:“伯约,休要玩笑,司马懿岂会中此等小儿科之计。”

这时,另一位将领凑过来,笑嘻嘻地说:“要不咱在魏营外摆个戏台子,唱上几天几夜的大戏,就唱《空城计》,臊臊司马懿,说不定他一上火就冲出来了。” 诸葛亮无奈地笑了笑:“莫要胡闹,司马懿不会因这般闹剧而轻易改变策略。” 此时,又有个将领冒出来:“要不咱们用风筝绑上传单,上面写‘司马懿胆小鬼’,放到魏营上空,让他的士兵都瞧见,看他还能忍多久?” 诸葛亮哭笑不得,摆摆手道:“此等做法,于战局无益,休要再提。”

而与之对峙的魏军主帅司马懿,在城中高楼上远远望着蜀军营地,副将郭淮在旁说道:“都督,蜀军来势汹汹,我军一味坚守,将士们心中颇有怨言。” 司马懿冷笑一声:“蜀军利在速战,我军只需按兵不动,待他们粮草耗尽,内部生变,便是我军出击之时。诸葛亮虽足智多谋,但他军队劳师远征,时日一长,必露破绽。” 郭淮拱手道:“都督高见,只是如何安抚众将士?” 司马懿摆摆手:“此事我自有打算。” 这时,一旁的偏将突然冒出来一句:“都督,要不咱也学诸葛亮,送他一套老头衣服,嘲笑他一把,说不定他一怒之下,就自己退兵了。” 司马懿瞪了那偏将一眼,没好气地说:“你这主意,简直荒唐!诸葛亮岂是如此轻易被激怒之人。” 众将听了,都忍不住偷笑起来。

有个急性子的将领大声说:“都督,要不咱派几个会轻功的,夜里偷偷溜进蜀营,把诸葛亮的羽扇给偷了,没了那扇子,他还怎么神机妙算。” 司马懿白了他一眼:“你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全靠那把扇子?若如此,我去给他送十把扇子,让他多算几次,算到脑袋发昏。” 众将哄堂大笑,紧张的气氛稍有缓和。这时,又有将领提议:“要不咱们做个诸葛亮的稻草人,天天在城墙上拿箭射,诅咒他诸事不顺,说不定能把他咒走。” 司马懿笑骂道:“你当这是街头小孩过家家呢,如此荒谬之法,也亏你想得出来。”

诸葛亮见司马懿如同缩头乌龟一般,死活不肯出战,眉头皱得更深,心中暗自思忖,若不能尽快打破这僵局,蜀军将陷入困境。思索再三,他心生一计,当即唤来文书,挥毫泼墨,修书一封。信中言辞犀利,极尽嘲讽之能事,笑司马懿胆小怯懦,如同妇人一般。写完信后,又特意命人找来一套鲜艳的妇人衣服,装入一个精致的大盒子之中,郑重地派了一名使者,前往魏营送给司马懿。

使者抵达魏营,恭敬地呈上书信与装着衣服的盒子。司马懿打开书信,刚看了几行,脸上的神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心中怒火 “噌” 地一下蹿起,如熊熊烈火般燃烧,他猛地将书信摔在案几上,怒喝道:“诸葛亮欺人太甚!” 帐下众将见主帅发怒,纷纷叫嚷:“都督,下令出兵吧,定要让诸葛亮知道我军厉害!” 司马懿深吸一口气,转瞬之间,便强按下心中的愤怒,脸上竟挤出一丝笑容,说道:“诸位稍安勿躁,诸葛亮此举不过是想激我出战,我岂会中计。” 说罢,若无其事地收下了那套妇人衣服,还对使者热情款待,嘘寒问暖。酒过三巡,司马懿突然对使者说:“你们丞相是不是觉得我缺衣服穿呀,送这么一套,他要是实在热心,下次给我送件貂皮大衣,这秋风可有点凉呢。” 使者听了,一脸尴尬,不知如何作答,只能赔笑。

席间,有个将领故意大声说:“使者啊,回去告诉你们丞相,我们都督说了,这衣服款式太旧,让他下次送个流行点的,最好再搭双绣花鞋。” 使者哭笑不得,只能连连点头,心中暗忖这些魏军将领真是有趣。这时,又有个将领凑到使者跟前,一本正经地说:“要不你跟你们丞相讲,让他送个能预报天气的宝贝来,我们都督想提前知道哪天适合出兵,省得老这么干等着。” 使者只能尴尬地赔笑,不知如何回应。

使者回到蜀营,见到诸葛亮,将在魏营的所见所闻,包括司马懿的言语、神态,都一五一十地如实禀告。诸葛亮听闻,微微闭上眼睛,长叹一声,感慨道:“司马懿,果然深知我啊!” 这时,一旁的主簿杨顒忍不住上前劝说道:“丞相,您每日亲自处理诸多琐碎小事,怎能不劳累辛苦呢?司马懿所言,确实有几分道理啊!” 诸葛亮缓缓睁开眼睛,眼中满是哀伤,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最终夺眶而出,他声音略带哽咽地说道:“我又何尝不知呢?只是我受先帝白帝城托孤之重,肩负着兴复汉室的重任,唯恐他人不能像我这般尽心尽力啊!” 在场的姜维等人听了诸葛亮这番肺腑之言,无不为之动容,纷纷落下泪来。自那之后,诸葛亮时常感觉神思恍惚,精神不济,诸将见此情形,心中担忧,也都未敢贸然进兵。

魏军众将得知主帅司马懿竟受了如此奇耻大辱,却依旧按兵不动,个个义愤填膺,心中满是不平之气。他们齐聚在司马懿营帐之中,纷纷请战,情绪激昂地说道:“主帅,那诸葛亮实在欺人太甚,我们怎能咽下这口气?请您下令,让我们出兵与蜀军决一死战,洗刷这耻辱!” 司马懿看着群情激愤的众将,神色平静,缓缓说道:“并非我胆小怕事,不敢出战,甘心受此羞辱。实不相瞒,天子早有诏令,命我坚守不出。我身为臣子,怎敢违抗君令呢?” 众将听了,心中虽有不甘,但也不敢再说什么。可没过一会儿,又有将领忍不住说道:“主帅,难道我们就一直这样忍气吞声吗?要不咱偷偷溜出去,揍蜀军一顿,再偷偷溜回来,就说是他们自己不小心撞上来的。” 司马懿哭笑不得,说道:“你这想法,简直是小孩子过家家,若擅自出战,违背君令,我们都得掉脑袋。” 众将听了,只好作罢。

这时,一个鬼点子多的将领又说:“要不咱在夜里往蜀营放一群羊,羊身上都绑着鞭炮,等进了蜀营,点着鞭炮,让蜀军以为我们偷袭,自己先乱起来。” 司马懿笑着骂道:“你这馊主意,要是把羊都吓跑了,你去给我抓回来?” 众人又是一阵哄笑。此时,又有将领接上话茬:“要不咱训练一群鸽子,在鸽子腿上绑上辣椒粉,放到蜀营,让鸽子在他们营帐里乱飞,把他们都呛个半死。” 司马懿笑骂道:“你这想法,真是天马行空,战场上哪来这么多闲工夫训鸽子。”

司马懿很快写好奏章,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曹叡收到司马懿的奏章,展开一看,顿时满脸疑惑,大惑不解。他心中暗自思忖,司马懿一向足智多谋,此次为何如此犹豫不决?这时,身旁的近臣上前一步,轻声说道:“陛下,依臣看来,司马懿本就无心出战,他此举不过是想求天子诏书,以此来安抚众将之心罢了。” 曹叡听了,恍然大悟,点头称是,于是即刻命人前往渭北魏军大营,传令不许出战。

诸葛亮得知此事后,心中明白司马懿的用意,他对姜维等人说道:“这是司马懿安定三军的计策。如今又大肆传播曹叡的诏书,其目的是想让我军军心松懈。” 众人正谈论间,费祎从成都匆匆赶来,带来了吴、魏之间的战情。费祎神色凝重地说道:“丞相,满宠设计烧毁了吴军的粮草和战具,吴军大败,无功而返。” 诸葛亮听了,犹如遭受一记重击,只觉胸口一阵憋闷,长叹一声,说道:“汉室复兴之路,何其艰难!” 言罢,眼前一黑,竟昏倒在地。众人见状,惊慌失措,急忙上前施救,过了半晌,诸葛亮才缓缓苏醒过来。

当夜,营帐之中一片寂静,诸葛亮独自坐在榻上,面色苍白如纸。突然,他感到一阵强烈的恶心,忍不住张口,竟吐出数口鲜血。他心中明白,自己的大限将至。于是,他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唤来姜维,待姜维入帐后,诸葛亮从枕边拿出一本兵书,郑重地交到姜维手中,眼神中满是期许,说道:“伯约,我将这兵法传授于你,望你日后能继承我的遗志,为兴复汉室竭尽全力。” 姜维双手接过兵书,跪地叩首,眼中含泪,说道:“丞相放心,维定不负所托。若有违誓言,天人共诛!”

随后,诸葛亮又唤马岱入内。马岱来到榻前,俯身倾听。诸葛亮用尽全身力气,附在马岱耳边,低声说出一条密计,而后叮嘱道:“我死之后,你务必依计行事,切不可有丝毫差错。此计关乎我军生死存亡,汉室兴衰。” 马岱神色凝重,点头应道:“丞相放心,岱定当拼死完成任务。若有半点闪失,愿以死谢罪!” 之后,诸葛亮又传杨仪等人入帐,对军中诸事一一进行调度安排。待一切安排妥当,他只觉一阵天旋地转,眼前一黑,昏然倒地。众人惊慌失措,急忙围上前去,过了良久,诸葛亮才再次苏醒过来。

诸葛亮深知自己命在旦夕,于是连夜上表奏报后主刘禅。后主刘禅接到奏表,打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脸上满是焦急与忧虑。他急召侍中董允,说道:“丞相病重,这可如何是好?蜀汉的未来该依靠何人?” 董允安慰道:“陛下莫急,且看丞相有何安排。” 刘禅不敢有丝毫耽搁,急命尚书李福星夜兼程,赶往军中问安,同时询问诸葛亮身后之事的安排。

李福日夜赶路,终于抵达蜀军大营。他匆匆进入诸葛亮的营帐,只见诸葛亮面色憔悴,气息微弱,躺在榻上。李福心中一阵悲痛,忍不住落下泪来。诸葛亮见李福到来,挣扎着想要起身,李福急忙上前扶住。诸葛亮流泪说道:“我不幸中途身染重病,恐怕将不久于人世,国家大事因此荒废,实乃我之罪过。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国家的旧有制度,不可轻易更改;我所任用之人,也不可随意废弃。我已将兵法全部传授给姜维,他定能继承我的遗志,为国家效力。我命在旦夕,不久之后将有遗表上奏天子。” 李福听了,心中满是悲痛与不舍,他强忍着泪水,点头领命,而后匆匆告辞。

诸葛亮尽管病体沉重,但仍心系军中事务。他强支着病体,让左右将士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秋风瑟瑟,吹在脸上,犹如刀割一般,彻骨生寒。诸葛亮望着眼前整齐排列的营帐和将士们,心中百感交集,长叹一声,说道:“恐怕我再也不能临阵讨贼,为兴复汉室出力了!” 他心中满是遗憾与不甘,久久凝视着军营,良久,才让人推着小车回到帐中。这一番折腾之后,他的病情急剧恶化,变得更加沉重。

回到帐中,诸葛亮强打精神,拿起笔,颤抖着写下了遗表。写完遗表,他又唤来杨仪,详细地嘱咐退兵的相关事宜。杨仪跪在榻前,认真聆听,一一允诺:“丞相放心,仪定当按您吩咐,安全将大军撤回。”

不久之后,李福再次从成都赶来。此次,他是受后主之托,询问诸葛亮谁可继任丞相之位。诸葛亮微微睁开眼睛,缓缓说道:“我死之后,蒋公琰可继大事。” 李福又问:“公琰之后,谁人可继?” 诸葛亮稍作停顿,说道:“费文伟可继。” 李福接着又问:“费文伟之后,谁可继任?” 诸葛亮听了,没有回答。众将见此情形,急忙近前查看,却发现诸葛亮已经气绝身亡。此时正是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年仅五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