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小雪刚过,明德堂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不知从何时起,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开始自发聚集在这里,不为求学,只为听一听那些新鲜的见解。

\"先生,\"王子明有些困惑,\"这些人大多不识字,却对我们的讲学如此热衷,是为何?\"

叶知秧站在廊下,看着院子里三三两两议论的百姓,微微一笑:\"这正说明,教化之道不在于识字与否,而在于开启民智。\"

正说着,一个有趣的场景引起了她的注意。一个卖菜的老妇人正在和几个学子争论\"天圆地方\"的道理。

\"你们说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老妇人手舞足蹈,\"那我们怎么不会掉下去?\"

学子们没有嘲笑她的无知,而是用简单的比喻解释:\"婆婆,您看过蚂蚁爬球吗?它们在球面上走,也不会掉下来......\"

叶知秧听得入神:\"这就对了。教化之道,贵在因材施教,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萧远珩走来:\"夫人,各地都传来类似的消息。明德堂的理念不知不觉间,已经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

确实如此。在江南,商人们不再单纯追逐利益,开始重视商业道德;在边塞,各族百姓除了互市贸易,还自发组织文化交流;就连市井之间的纠纷,也渐渐学会用明理说理的方式解决。

\"这才是真正的教化。\"叶知秧感慨,\"不是强制灌输,而是潜移默化。\"

正说着,林青雨带来了一个新发现:\"先生,您知道吗?城里的茶馆酒肆,现在最受欢迎的不是说书听戏,而是议论时事、探讨学问。\"

她带来一份记录,是在各处搜集的民间议论。让人惊喜的是,这些看似粗浅的议论,往往能切中要害。

\"您听这个,\"林青雨读道,\"一个木匠说:'这新政好啊,不是光教人读死书,而是教人做活人。'多么朴实的评价!\"

叶知秧若有所思:\"这说明什么?说明教育真正走入了民间,成为了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这时,李元祯从江南赶回,带来了更多变化的证据。他发现,不少商号开始主动资助教育,而且不再局限于捐钱捐物。

\"有意思的是,\"他说,\"这些商人还组织了'游学团',带着学子们实地考察商路,了解各地风土人情。这不正是明德堂倡导的'知行合一'吗?\"

叶知秧欣然道:\"这就对了。教育不该困在四walls之内,整个社会都是课堂。\"

傍晚,一个特别的场景在明德堂上演。一群走街串巷的艺人来访,说是要把明德堂的故事编成戏文,让更多人了解新教育的好处。

\"我们虽然是卖唱的,\"为首的艺人说,\"但也想为教化尽一份力。这些故事编成戏文,走街串巷地唱,不就能让更多人明白这个道理吗?\"

叶知秧大为感动:\"这才是真正的教化之道。艺术的力量,往往比说教更有效。\"

她立即召集学生,要把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好好研究一番。戏文、评书、说唱、木偶......每一种形式都能成为传播知识的载体。

夜深了,叶知秧还在和萧远珩讨论着这些变化。

\"你发现了吗?\"她说,\"这场教育改革,已经超出了我们最初的设想。它不仅改变了学校,更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萧远珩点头:\"是啊。最珍贵的是,这种改变是自发的、由内而外的。\"

正说着,外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不是学生在读书,而是一群守夜的更夫在借着月光认字。这一幕让两人都感动不已。

\"教化之道,在于春风化雨。\"叶知秧感慨,\"就像这些更夫,没人强迫他们读书,但他们自己愿意学习,这才是最可贵的。\"

突然,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来到——一个游方和尚。他说自己走遍天下,发现各地风气都在悄然改变。

\"施主,\"和尚说,\"贫僧见过许多新旧更替,但像这样润物无声的变化,还是头一次见。这不正是佛法所说的'随缘化导'吗?\"

叶知秧认真地说:\"大师说得对。教化之道,不在表面功夫,而在于真正触动人心。\"

和尚点头微笑:\"施主悟得此理,难怪能带来如此变化。贫僧此来,是想请教如何在寺院也推行这种教化之道。\"

这个请求让叶知秧眼前一亮。佛教寺院历来是民间教化的重要场所,如果能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必定能产生更大的影响。

她立即和和尚深入探讨,如何在保持佛法精髓的同时,融入新的教育方式。这种对话本身,就是教化之道的一种体现。

夜深了,明德堂的灯火依然明亮。叶知秧站在廊下,听着远处传来的各种声音:读书声、议论声、说书声、诵经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动人的教化之歌。

\"听,\"她对萧远珩说,\"这才是真正的教化。它不分高低贵贱,不论文野雅俗,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一夜,无数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着这场静默的革新。教育的种子,正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这就是最好的教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