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的出身可谓是华夏的绝对正统血脉,也正是出身的绝对正统,杜家在长安一直备受尊敬。
杜如晦出身于京兆杜氏,而杜氏老祖,源于祁姓,是尧的后裔,尧又是黄帝的孙子。
杜如晦的老祖宗在商朝的时候,成立了唐国。
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后,他的儿子周成王又接着灭了唐国。
周成王灭唐后,封唐氏子孙于杜城,所以唐国的后代就以“杜”为姓。
而这个杜城,就是如今大唐长安的一部分,在隋朝不叫长安,叫大兴城。
隋文帝为了建造这个大兴城,把杜城拆了融合进了大兴城,长安有个“群贤坊”就是杜家人住的。
杜家无论是任何朝代,都是担任着重要职位。
汉朝的时候:
杜周是汉武帝时期着名酷吏,以严苛着称。
杜周之子杜延年,在汉昭帝时以宽厚辅政,拥立汉宣帝,奠定了家族的政治根基。
在北魏时期,杜家又是关中数一数二的大家族,后来北魏分裂成了西魏和东魏。
杜家连续两人都当过西魏的丞相,还有被封爵位。
西魏被北周取代之后,北周又继续委以重任,人称“雍杜”就说明了杜家的地位影响。
北周被隋朝取代之后,杜如晦的父亲“杜吒”拉了点,为隋朝昌州长史,所以杜如晦的父亲继承了家业。
而杜如晦的叔父继承了家族的政治声望,一路干到隋朝的御史大夫。
隋朝没了之后,杜如晦的叔父看不起李渊,还嘲讽李渊这个臭外地的,跑到我们关中来要饭了。
于是跑去洛阳投奔王世充,更进一步担任吏部尚书,又封了爵位,还帮王世充写过檄文骂李渊。
幸好杜如晦在李世民大败王世充之后,给叔父求情,这才没把叔父怎么样。
但是李渊气不过,当杜如晦路过还是丞相的尹阿鼠家时,就被尹阿鼠打断一根手指头,然后尹阿鼠的女儿还恶人先告状,说杜如晦打她父亲的仆人。
李渊就又把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叫来,借着这事又把李世民给骂了一顿。
杜如晦也是看在尹阿鼠的身份上,没有报复回去,不然按照杜如晦的早年性格,肯定提剑上门。
大兴城是在隋文帝开皇三年建成,到了开皇五年,杜如晦就出生了。
杜如晦一出生,整个大兴城就一直流传着杜如晦的传闻。
传闻,襁褓之中的杜如晦,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机灵劲儿,一双乌黑眼眸闪烁着灵动之光,对周遭事物充满好奇,稍有声响,便会转动脑袋探寻。
杜如晦到了启蒙年纪,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别家孩童尚在为识字而苦恼,他却能迅速领悟先生讲解的典籍要义。
而且他不仅天资聪明,还刻苦用功,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私塾的窗棂,杜如晦早已端坐在案几前,诵读经典,朗朗书声穿透庭院。
他对经史子集的理解深刻,常能提出独到见解,令先生们惊叹不已。
随着年龄增长,杜如晦不仅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在社交方面也崭露头角。
长安城中举办各类文人雅士的聚会,杜如晦常被邀请参加,而且还以能请到杜如晦为荣。
在一次诗会上,大家都喝的尽兴,杜如晦一高兴,就写下一首大气磅礴、志向高远的诗。
浩宇长风卷巨澜,星河浩渺映雄关。
胸吞沧海千层浪,心纳乾坤万仞山。
剑指苍穹驱浩瘴,笔挥瀚墨绘新寰。
他年若遂凌云志,踏破云霄展傲颜 。
这个时候的杜如晦,才年仅十二岁,这首气吞山河的诗,让杜如晦一时间声名远扬,大兴城内的文人墨客皆对这位杜家少年刮目相看。
十五岁的时候,杜如晦结识了一位关中大侠,
杜如晦在对方口中得知,这位关中大侠游历天下,让十五岁正处在意气风发的杜如晦心向往之,就跟着离开大兴城游历了三年。
这时候已经十八岁的杜如晦又回到了长安,因为杜如晦得知,自己亲爹被武官侮辱,并且在一次“朝会大乱斗”之中被打伤。
这件事放在官场根本不叫事,毕竟他爹就是个长史,还是地方上的长史,按理说,连参加朝会的资格都没有,就是因为卷入政治漩涡了,才被叫回来参加朝会。
但是十八的杜如晦不懂这些,一回来就提着剑上门讨要说法,但是杜如晦却被武官叫来的官兵给打了出去。
气不过的杜如晦,呼朋唤友,把这些年结交的江湖朋友全给叫来。
围攻朝廷官员家,这事一下子闹大了,逼的背后政治大佬不得不站出来说和。
虽然最后这事不了了之,杜如晦的名声在大兴城也再次传开,什么不畏强权,侠肝义胆的夸赞不绝于耳。
人红是非多,很多人一看杜如晦十八了,快到了结婚的年龄,就赶紧上门说和。
但杜如晦一个都不喜欢,偏偏喜欢一个远在洛阳的女子,这还是杜如晦游历多年,机缘巧合之下认识。
杜如晦对洛阳女子的情愫,始于那次游历途中的萍水相逢。
彼时,洛阳城正值牡丹盛放,花团锦簇间,杜如晦漫步街头,被一阵悠扬的琴声吸引。
循声而去,只见一座雅致小院,门半掩着,院内一位女子正端坐于树下抚琴,她一袭淡绿罗裙,身姿婀娜,面容姣好,在繁花映衬下宛如仙子下凡。
那女子似有所感,抬眸与杜如晦目光交汇,刹那间,时光仿若静止。
杜如晦仿若被施了定身咒,久久伫立,琴声也在这一刻戛然而止。两人虽未言语,可眼神中的倾慕之意已悄然蔓延。
自那之后,杜如晦常找借口与女子相见,他们一同漫步洛阳街头,看杂耍、尝小吃,一同泛舟洛水,赏两岸风光。
杜如晦会给女子讲游历中的奇闻轶事,女子则为杜如晦弹奏他最爱的曲子。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杜如晦因家中之事不得不返回长安。
分别之际,两人泪眼相对,女子将自己亲手绣制的香囊赠与杜如晦,杜如晦则把随身玉佩挂在女子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