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力排众议
大儒苏文渊对林尘的试卷赞不绝口,可主考官张凌峰心中虽已有所动摇,但仍有诸多顾虑。毕竟科举选拔关乎国家用人大计,且官场中存在着各种固有观念和潜在势力,贸然改变对林尘试卷的评判,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然而,苏文渊决心已定,他坚信林尘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能因世俗偏见而被埋没。
苏文渊看着张凌峰,神色严肃且诚恳地说道:“张大人,科举乃选拔贤才以治国安邦之盛举,万不可因循守旧,被门第之见蒙蔽双眼。林尘此子,才华横溢,见解独到,其文章中所展现出的治国理政之能,实乃当下国家所需。若因出身微寒便将其拒之门外,岂不是国家之重大损失?”
张凌峰面露难色,说道:“苏老,您所言极是,林尘之才,本官亦有所见识。只是,科举取士,历来讲究出身与资历,若破格录取林尘,恐朝中大臣们难以信服,日后朝堂之上,也恐生诸多非议。”
苏文渊微微皱眉,心中对张凌峰的顾虑既表示理解,又觉无奈。他深知官场积习已久,要改变众人的观念并非易事,但他更不愿看到林尘这样的人才被白白浪费。于是,他耐心劝说道:“张大人,时代在变,国家面临之形势亦日益复杂。当今之世,需不拘一格用人才,方能应对内忧外患。林尘虽出身寒门,但其才学、见识远胜许多名门之后。若以出身论英雄,那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贤能之士将被埋没?再者,科举之目的,本就是为国家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若因他人之议而错失良才,实非明智之举。”
张凌峰低头沉思,苏文渊的话在他心中掀起波澜。他心中明白,苏文渊所言句句在理,可官场的压力也让他有些犹豫不决。
苏文渊见张凌峰仍在犹豫,继续说道:“张大人,您主考此次科举,肩负着为国家选拔栋梁之重任。若因世俗之见而摒弃林尘这样的人才,日后史书工笔,恐难落您公正之名。反之,若您能慧眼识珠,力排众议,让林尘得以施展才华,那便是为国家立下大功,后世亦会铭记您的功绩。”
张凌峰心中一震,苏文渊的话如醍醐灌顶。他深知苏文渊所言不虚,自己若因一时之怯懦而错过林尘,必将抱憾终身。再者,他内心深处对林尘的才华也颇为认可,只是被外界因素所干扰。此刻,在苏文渊的再三劝说下,他终于下定决心。
“苏老,多谢您的教诲,本官明白了。林尘之才,实难多得,本官定不会让他明珠蒙尘。”张凌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当张凌峰准备重新认可林尘的才华,并将其列为头名状元的消息传出后,果然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些朝中大臣听闻此事,纷纷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林尘出身卑微,即便有些才华,也难登大雅之堂,恐不足以服众。
“科举乃国家大典,关乎朝廷颜面,怎能让一个寒门子弟位居榜首?这成何体统!”一位老臣在朝堂之上,言辞激烈地说道。
“是啊,自古以来,状元之位皆为世家子弟或名门之后所得,如今若破此例,恐坏了祖宗规矩。”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面对众人的反对,张凌峰心中虽有压力,但想起苏文渊的教诲以及林尘的才华,他还是鼓起勇气说道:“诸位大人,科举之目的在于选拔贤才,而非论出身贵贱。林尘虽出身寒门,但其文章见解深刻,提出诸多利国利民之策,实乃不可多得之人才。若因出身而将其弃之,实乃国家之损失。”
然而,张凌峰的话并未得到众人的认同,朝堂上反对之声依旧此起彼伏。就在局势僵持不下之时,苏文渊站了出来。
“诸位大人,且听老夫一言。”苏文渊的声音虽不高,但却极具威严,瞬间让朝堂安静下来。“科举制度,旨在为国家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以治理天下,造福百姓。林尘之才,老夫已亲自见识,其对治国理政、经济民生、人才选拔等诸多方面,皆有独特且可行之见解。若仅以出身门第来评判一个人的才能,那我朝之科举,岂不成了徒有其表之虚设?”
苏文渊目光扫视众人,继续说道:“想当年,前朝太祖皇帝,出身贫寒,却凭借自身之才华与智慧,推翻旧朝,建立伟业。若以诸位大人之观点,太祖皇帝岂有机会成就一番霸业?再者,当下国家内忧外患,正需像林尘这样不拘一格、勇于创新之人,为国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若因世俗偏见而错失此等人才,诸位大人能担得起这误国之责吗?”
苏文渊的一番话,有理有据,让在场大臣们一时无言以对。一些原本坚决反对的大臣,心中也开始动摇。
此时,一直未表态的皇帝开口了:“苏爱卿所言极是。朕即位以来,一直致力于选拔贤能,振兴国家。科举乃选拔人才之重要途径,不应被出身门第所束缚。林尘既有如此才华,朕相信他定能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张爱卿,此事就按你之意办吧。”
皇帝的话,如同定海神针,彻底平息了这场争论。张凌峰心中大喜,连忙跪地谢恩:“陛下圣明,臣遵旨。”
就这样,在大儒苏文渊的力排众议下,主考官张凌峰最终认可了林尘的才华,并将他列为此次科举的头名状元。消息传出,京城百姓纷纷称赞皇帝与苏文渊、张凌峰等人的英明决断,对林尘这位寒门状元也充满了期待。
林尘得知此事后,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己能有今日,离不开苏文渊的赏识与力挺,以及张凌峰的公正决断。他对苏文渊和张凌峰充满了感激之情,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林尘来到苏文渊府邸,向他表达感激之意:“苏老,此次若不是您力排众议,学生恐难有今日。学生定当铭记您的大恩,日后定以所学,报效国家,不负您的期望。”
苏文渊笑着说道:“林尘,你不必言谢。老夫只是做了该做之事,你有如此才华,理应为国家所用。日后在朝堂之上,你要秉持初心,为国家和百姓多做实事。”
林尘坚定地点点头:“苏老放心,学生定当竭尽全力。”
随后,林尘又前往主考官张凌峰处致谢。张凌峰看着林尘,欣慰地说道:“林尘,之前本官对你有所偏见,还望你不要介意。如今你高中状元,望你日后在朝堂上能大展宏图,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尘恭敬地说道:“大人言重了,大人能公正对待学生,学生已是感激不尽。学生定不负大人期望,努力为国家效力。”
不久后,科举放榜,林尘高中头名状元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人们对这位寒门出身的状元充满了好奇与敬佩,林尘成为了无数寒门学子的榜样,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追求梦想。而林尘,也即将踏上仕途,开启他为国家、为百姓奋斗的崭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