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家乡美01 > 第75章 墙夼水库上游五莲县境内马耳山附近东瓦窑沟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5章 墙夼水库上游五莲县境内马耳山附近东瓦窑沟村

东瓦窑沟村的历史来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1.迁徙背景:根据搜索结果,东瓦窑沟村及其周边地区的孙氏家族多在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和江苏海州十八村的当路村迁来。这些家族在莒县等地定居后,逐渐分支扩散到周边地区,包括东瓦窑沟村。

2.村庄形成:东瓦窑沟村存在约有上百年历史,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村落地理位置优越,南面是鲁东南第一高峰马耳山,北临大珠子水库,四季分明,环境优美。

3.文化和传说:瓦窑沟村隐藏着许多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与祖辈几代人的耕耘和艰辛相关,也蕴含着民间传说。随着时光流逝,这些故事逐渐化为更多的传说和印记。

4.家族传承:瓦窑沟村的孙氏家族多以五行相生之序确立辈份名讳,体现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综上所述,东瓦窑沟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年间,由迁徙而来的孙氏家族定居而成,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郑老师叙述瓦窑沟的传说

瓦窑沟是我的家乡,一个坐落在山东省五莲县东北部的小山村。村落虽然不大,但“曾经”也是个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其南边是鲁东南第一高峰马耳山,北临大珠子水库,这里四季分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周围庄稼连绵不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落存在约有上百年历史,隐藏着太多的故事和太多的传说。这些故事蕴含着祖辈几代人的耕耘和艰辛,也隐藏着似有似无的民间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跟随着每一个村人的出生和老去,时光流逝,逐渐化为更多的传说和印记。

一个人一旦跟他的出生地有了联系,那么这辈子都割舍不掉,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远远的离开了她,那也是暂时的,因为你脑海中始终有她的未置,她会在你的梦境中不期而遇。

我出生在这个偏远的瓦窑沟村,从此跟她就有了割不断的牵扯和舍不掉的深情。从我记事起,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情都深深的印在了脑海中,时光过去那么多年,竟然一点都没有褪色,反而,那些景象就像刻在坚硬石板上的壁画一样,时间越久,越显得深沉。

时代的发展总是超出普通人的思维,向着谁都意想不到方向发展。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让整个中国突然从沉默中惊醒,每个村落也都受到了影响,当时还在瓦窑沟生活的我们一家竟然也受到了冲激。一下子从农村到了沿海城市日照,又过了几年去了省城济南,再几年后竟然拖家带口的到了大首都-北京。我常说我们家在不长的年月里成功完成了三级跳!

走的离家乡越远,越觉得家乡是那么的神秘和倍感亲切。那些发生在家乡的事,时常在某个时刻从脑海中跳出来,让你瞬间回到从前,那些往事现在说起来真就像个传说。而当你有机会再走近她的时候,却有着另外一种莫名的感慨和忧伤的情思!笔字,大爷来了,看到了,就站在一边非常认真的看我写完正在写的字,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中华”二字,大爷看我写完后,点点头唤着我的乳名说到:“嗯!有出息!好好写!”,这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虽然我后来没有再继续“深造”书法,可老人家的话始终鼓励着我,影响着我,使我在之后所经历的不可预知的艰辛的人生路上,不能轻言放弃,因为那是族人对我的期望,也是那个村庄对我的期待。

可惜的是,大爷前几年去世了,我竟然没能去送他一程。虽然,谁都清楚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慢慢走向死亡,这是一条任何人都脱不掉的必经之路,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在世上的时候能够留下更多的印记,这些印记不只是那些留在亲朋好友脑海中的音容笑貌,更多的是他在这个地球上,说的小一些就是他在生他养他的这块空间里,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多少故事,将来又能演变成为多少传说被人传颂。而大爷生活在瓦窑沟村几十年留下的那些故事,我们后辈要把他记录下来,传颂下去,让它变成瓦窑沟诸多传说故事的一部分。

像这样的传说,对于我来说,瓦窑沟还有很多。

到他去世为止。

跟姥爷的故事记忆清晰的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

农村的灶台都是用石头和泥土砌成的,靠墙的地方会搭出一个小空间,一般供家里的老母鸡在里面下蛋。姥爷家的灶台就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一只母鸡从里面出来,唱着高歌,一看就知道她是刚下了蛋正庆祝着呢,我看母鸡走远后,就悄悄的过去伸手去掏鸡蛋,果然摸到了一个热热的滑滑的鸡蛋,刚要把手拿回来的时候,突然碰到了一个古怪的、硬硬的东西,再一试确定是块“石头”,仔细的再摸摸,感觉石头上竟然还有类似胳膊、鼻子形状的结构,于是决定仔细看个究竟。把鸡蛋放好后,找了个手电筒,朝里面照着,一看,惊呆了,里面竟然是一尊石头雕刻的小佛像。

我以为我是第一个发现“真佛”的幸运人,就赶紧把佛像从里面掏出来,正捧在手里仔细拜看,这时姥爷突然从外面回来了,看到我正抱着佛像,急忙走过来,没说一句好,就把佛像又轻轻的放回了原地,还故意用草盖了盖,我不解的看着姥爷,期待着他能跟我说说这尊佛像的事,可他竟然一语不发,从此也没再说过关于这尊佛像的事。再后来,我逐渐大了,初中毕业后到了城里,再往后因为学业和工作的繁忙和压力逐渐袭来,关于那尊佛像的事也就逐渐淡忘了,再几年后,远在城里的我,突然听到了姥爷去世的噩耗,我内心不禁心疼如刀割,泪流满面,关于姥爷的一幅幅画面,瞬间涌现在眼前,忘不了姥爷的慈祥和仁厚,曾经滋养着我儿时的心灵,他的一举一动曾经让我的童年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那是一个老人用行动和肢体留下的雕塑般的记忆。

思念姥爷之余,自然也再次想起了那尊小小的佛像,当时不明白姥爷为什么赶紧把它放回原处,现在似乎有些明白了。再后来,已经不清楚那尊佛像的去处了,听母亲偶然会说起,说可能是被大舅拿去了,但我再也没有见过。

姥爷、姥姥跟我和姐姐感情非常好。他们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偷偷的留给我们,无论是油条、山楂、罐头、点心等等,只要是好吃的都会留着,有时候留的时间长了,都坏了,也不舍得扔。我们小的时候在村里上小学,放了学就会先跑去姥姥家,姥姥第一时间就从她身后的小盒里摸出好吃的给我们,每次都是这样,我那时总在想,姥姥什后的小盒子简直就是个魔盒,要什么有什么。后来长大了,去镇里上初中,寄宿,每周回家一次,这可就出麻烦了,因为隔五天半才能回家一次,虽然一回村里第一时间就会跑到姥姥家,姥姥也会第一时间从她身后的魔盒中摸出不知存了多久的美食给我,可刚要吃时才发现,都已经坏的爬满了虫子,那时经常被这样的景象吓着,现在想来,食物虽然坏了,可姥姥对我们的感情是那么的淳厚,那么的真挚!那么的难以忘怀!

再后来,我们家搬到城里,我那时因为还小,就暂时跟这个村子失去了联系,姥姥去世后我依然没能去送她,没能再看看她最后的面容。听母亲奔丧回来后说,姥姥因为比姥爷晚走了几年,时常思念姥爷,这是去天堂再会姥爷了。如果真有天堂该多好啊,两位老人就会再在一起,哪怕姥姥整天的吩咐姥爷做这做那,我想,姥爷他也是会乐意的。

说完了姥爷、姥姥的故事,接下来听听我的爷爷和奶奶的传说。

爷爷和奶奶在我的记忆中,两人的感情不如姥姥和姥爷那么和谐。

爷爷也是那种不善言辞的老人,记忆中,爷爷时常含着烟袋一个人蹲在某处抽着烟,眼神看着某处,像是思考着什么往事。而奶奶总是忙前忙后,一天总有做不完的事。然而,不知什么原因,奶奶做饭总是不让爷爷吃,每次我去爷爷奶奶家,很少看到他们坐在一起吃饭,奶奶总是一个人坐在厅堂里吃饭,爷爷就总是蹲在院子里某个地方,一个人端着碗吃。当时不明白怎么回事,现在想想可能爷爷和奶奶在年轻的时候有过什么不愉快的事,导致两人长年如此这般“仇视”对方。

说起奶奶做饭,那可是很有水平的,虽然是农家饭,但在我的印象中她做的饭总是很特别,很好吃,特别是她揉面做的馒头,那堪称一绝,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也算是走南闯北,去过的地方不算少,但从来没有再吃到过比奶奶做的更筋道、更香的馒头。

奶奶蒸馒头有她自己的程序,她和好面后,就把面揉成一团,不停的揉,反复的揉,还经常把面摊成面饼再折叠起来揉,有时候都能如此这般的揉上一两个小时,这样面和面之间就形成了一叠叠的压缩层,然后再团成馒头的形状,上锅蒸,蒸熟了出锅后,就会发现馒头特别白,掰开后,会看到里面的面是一层层的,有的厚达上几十层,一上口,就知道牙齿咬在厚厚的、叠叠的、软软的面筋上的劲道和口感,和散在口中的麦香的味道,那个时候你就体会到什么叫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就是给个皇上都不换。

那时候看着奶奶蒸馒头,有时也上手跟着奶奶一起做,帮她揉面,觉得奶奶是世界上蒸馒头最用心的人,现在想想奶奶把蒸馒头当成自己的爱好去做,每次她看着我们香甜的吃着她蒸的馒头,她都会很自豪,很有成就感。

奶奶除了馒头蒸的好,她还是个传奇的女性,听父亲说,奶奶年轻时闯过关东,因为在东北的哈尔滨有她的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姑妈,那个年代因为缺吃少穿,闯关东的人多,大姑妈他们家也是闯关东大潮中的其中一分子,奶奶闯关东自然是到大姑妈那里,说来遗憾,这个大姑妈我到现在没有见过一面,奶奶去世的时候,大姑妈好像也没回来。

那个时候闯过关东的女人自然不能算是普通的女人,从奶奶的处事和跟我们孙子辈的聊天中可以感受到,奶奶是个有大格局的人,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都不会鼓励孩子多读书,而奶奶却总是鼓励我们好好上学,还让我们将来要考大学,想必奶奶一定是见过大世面的。试想,闯关东的路线是要跨越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的,对于当时那个封闭而又“原始”的时代,一个女人能跨越四省,经过几十个城市,想必一定会见识过不同的人事和场面,有过非凡的经历的,奶奶不但去了东北,后来又能顺利、安全的再回到山东老家,一定是经历过其他农村女性倾其一生都不会遇到的见识和见闻的。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老人,我总觉得她的晚年并不幸福,奶奶一共生了四个孩子,大姑妈、大爷、小姑、我父亲,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虽然那时候生活都很清贫,爷爷和奶奶生活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但总觉得她们老年缺少该拥有的儿女的孝道和关爱,没有享受到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想起奶奶躺在冰冷的炕上而离世的情景,我的心陡然感到不寒而栗,心如刀割!不禁要问,奶奶怎么会这般情形离开这个世界?她该得到更好的照顾和关怀的!

人生在世,幸福也是一生,痛苦也是一生,在幸福和痛苦之间夹杂着当事者诸多无法掌控和左右的因素,爷爷和奶奶他们年轻时无论有多苦,他们依然含辛茹苦的养育了四个儿女,四个儿女也都有了自己的儿孙,而今,他们的几十个儿孙们都已经在全国,甚至是其他国家的不同地域和不同的领域中,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这些子孙都是他们血脉的延续,都是他们精神的传承!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从而来让我们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去体味生活的美好和无限的可能。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忘记的是,我们的祖先,曾经为了我们的今天付出过他们的青春和生命,他们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的传说,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先辈、为我们的后辈,把这个传说传颂下去!

瓦窑沟的传说,说起来,都还是人的传说,《陋室铭》里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借来说,“村不在大,有人则旺。”有了人,村子才有了历史,有了历史才有故事,有了故事才有传说!有了传说,这个村子在地球上才有了印记!

这就是瓦窑沟的故事,你们看完,是不是觉得——她就是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