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那些即将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 > 第258章 遗存在四川方言中的古汉语:“凊”和“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8章 遗存在四川方言中的古汉语:“凊”和“疱”

今天继续说两个遗存在四川方言中的古汉语词汇。

一、凊

凊,普通话音qing,指凉:清凉;寒冷。

四川方言发音qin(同“侵”音)或qiàn(同“欠”音)。

作为形容词,实际生活口语中,普通话多用“凉”,四川方言一般说“凊”或“冷”。

文献资料摘录:

《说文·仌部》: “凊,寒也。七正切。”

《玉篇·仌部》: “凊,冷也。”

《礼记·曲礼上》: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 昏定而晨省。”郑玄注: “凊,七性反,字冫,冰冷也。本或作水旁,非也。”

《墨子· 辞过》: “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凊。”

《吕氏春秋·似顺论·有度》: “凊有余也。”高诱注: “凊,寒也。”

《吕氏春秋·仲春纪· 功名》: “大热在上,民凊是走。”

唐·柳宗元《天对》:“凊温燠寒,迭出于时。”

章太炎 《新方言·释天》: “福州谓寒为凊,若通语言冷矣。”李如龙指出: 福州话说 “凊”或者“冻”,福州话也说冷为 “凊”,与四川方言相似。

川籍教授孙和平指出: “凊,成都、云阳等地读qiàn。四川不少地方把ian韵读作in韵,或将in韵读作ian韵。如棉裤的棉读作min,发钱的钱读作qin等。”

笔者理解:四川方言与福州话把“冷”说成“凊”的情况还存在较大差异。

四川方言也说“冷”,但“冷”是直观感受的“冷”,主要用于形容气候或温度变化。如:冬天通常很冷;饭冷了。“凊”一般指冷的结果,如“好冷哦,脚杆冷倒冰凊!”;或触感,如“这水好凊!”

看起来有点绕,还是用例句说明。

1、(川)天冷了。(普)天凉了。

2、(川)饭冷了。(普)饭凉了。

上述例子,四川话不说“凊”。

3、(川)好冷哦!脚杆冷倒冰凊!(普)真冷啊!脚都冰凉了。

4、(川)这水冰凊!或:这水好凊!(普)这水好凉啊!

5、(川)这水是凊的。(普)这水是凉的。

一般而言,“凊”可以作为单音节词单独使用,表示“凉”;也常见组成词汇“冰凊”,即“像冰一样凉”,表示“很凉”。四川有些地方,“很凉”也说“冰”,冰作形容词。

二、疱

疱音pào,皮肤上长的像水泡的疙瘩。

《广雅·释诂》:“疱,病也”。

《正字通》:“疱,凡手足臂肘暴起如水泡者谓之疱。”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面疱候》:“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养生方》云:‘醉不可露卧,令人面发疮疱’。”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王闻心惧,举身生疱,肌肤攫裂,居未久之,便丧没矣。”

疱大如果子,则谓“果子疱”。唐枢《蜀籁》卷三: “烫起果子疱了。”

这个想来都明白,就不举例了。只是四川民间俗多作“泡”字,但联想一个词“疱疹”,就知皮肤上的“水泡”其实应该是“水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