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小伙子,李清歌,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的存在仿佛如同神仙下凡,为凡尘带来一抹不凡的色彩。皇上李世民心里头那个好奇啊,他反复琢磨着李清歌到底打哪儿来的,怎么就这么满腹经纶,似乎对世间万物都了如指掌,甚至连未来都能预测,真是让人难以置信。李世民一边思索,一边仔细打量着李清歌,他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探究的光芒,仿佛想要透过她的外表,探寻她内心深处的秘密。

其实,李世民的心里已经暗暗打定了主意,他要借着李清歌这股子神秘莫测的劲儿,一举征服突厥,平定天下,让大唐的威名响彻四方。

再看那遥远的突厥,颉利可汗正像一头肆虐的野兽,对牧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压根不管牧民们的死活,只关心自己的权力和财富。牧民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他们的生活仿佛被一片黑暗所笼罩。然而,颉利的心思却全放在那些小部落上,对牧民的困境视而不见,反而变本加厉地剥削他们,仿佛他们的痛苦和哀嚎只是他权力游戏中的一枚棋子。

大唐这边呢,一个兵一个将都没动,也没派使者去交涉,但草原上的那些部落已经开始动摇了。他们心里头琢磨着要归顺大唐,寻求庇护和安宁。颉利这家伙却还一点危机感都没有,继续收着苛捐杂税,仿佛他的权力是永恒的,他的统治是坚不可摧的。

然而,报应不爽啊。部落们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了,他们开始联合起来,寻找摆脱突厥统治的道路。虽然夷男也怕突厥的兵强马壮,但他还是联合了几个小部落,私下里向李世民递了消息,寻求大唐的庇护和帮助。

使者一到大唐的皇宫,李世民便展现出了大唐天子的风范。他对夷男是既热情又客气,像对待贵宾一样招待着他。夷男被这份诚意感动了,他实话实说:“我这次来,不光是进贡那么简单,更是希望陛下能忘掉以前的恩怨,咱们一起开创个新局面。我愿意称臣纳贡,只求大唐能庇护我们,帮我们摆脱颉利的欺压。”

李世民一听这话,非但没瞧不起他,反而高兴他能主动归顺。他说:“来了就是客,看到你的诚意,我自然不会辜负你。”说完,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仿佛在做着一个重要的决定。

“传我的旨意,封夷男为真珠呲伽可汗,从此以后,大唐昌盛了,也必定保护你们的安全。”李世民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他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决心。

夷男本来还担心李世民不会答应呢,没想到他这么爽快地就答应了,还给了封赏。他真是又惊又喜,觉得这一求和不仅得到了大唐的庇护,还摆脱了突厥的威胁,真是双喜临门啊。他感激涕零地拜谢退下,心里头那个激动啊,觉得大唐的恩情比海还深。

李清歌在旁边静静地听着这一切,她一句话也没说,但心里头却在琢磨着李世民的每一个决定和举动。她暗暗赞叹道:“李世民这家伙,果然是唐朝的英明君主。这胸怀宽广的真是古今少见。以前这部落还靠着突厥跟大唐叫板呢,现在却主动低头称臣了。说到底还是为了求援。李世民能不计前嫌大度接纳他们真是让人佩服。”

然而,她的心中也有一丝忧虑。她心想:“可我觉得吧这和亲的办法虽然显得皇上大度但拿公主去当人质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家国之间骨肉亲情哪能说扔就扔啊?公主也是人也有感情和梦想啊。”

李世民仿佛听到了李清歌的心声似的,不过他以为自己听错了。毕竟跟李清歌一起处理政务这么久,他习惯了她的直言不讳。突然听到赞美的话,他还有点不适应呢。

“好,好!”李世民忍不住笑了出来,连声称赞。他的笑容中充满了满意和欣慰,仿佛看到了大唐未来的辉煌和昌盛。

夷男和李清歌都愣住了,不知道他为啥突然笑成这样。他们面面相觑,心中充满了疑惑和好奇。

……

李世民意识到自己失态了,赶紧正色道:“你们为社稷立了大功,大唐说话算话。既然答应了庇护你们就一定会做到。”这话一出掷地有声,缓解了刚才的尴尬气氛。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决心,仿佛在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承诺和誓言。

夷男感激涕零地再次拜谢退下,他心中充满了对大唐的感激和敬仰。回去之后,他就琢磨着怎么报答大唐的恩情。于是,他派了自己的儿子带着重礼来朝见李世民,表达他们的忠诚和感激之情。

李世民一看这架势,心里头乐开了花。他干脆就把自己的公主许配给了夷男的儿子,两家结成了亲家。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大唐的宽容和包容,也为草原和大唐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然而,李清歌看着这一幕,虽然知道这是历史必然,但心里还是不是滋味。她暗暗叹息道:“李世民啊李世民,我刚夸完你大气,你这和亲的决定又让我心里不是滋味了。骨肉分离的痛楚,怎么能轻易承受呢?只希望公主在草原上能过得好吧。”

想到这里,李清歌不禁叹了口气,满脸的心疼和忧虑。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公主的同情和祝福,仿佛在用自己的心灵为她祈祷和祝福。

其实吧,李清歌是个现代人,她的灵魂里深植着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骨子里头特别瞧不起那种通过嫁女儿来换取和平的老套做法。在她看来,婚姻应当是爱情的结晶,而非政治的筹码。所以,当她目睹唐太宗以公主的婚姻作为外交手段时,心里头那是相当不舒服,仿佛有一块石头压着,让她喘不过气来。

“……”

唐太宗呢,作为一位正直的唐朝大臣,心里头有点纳闷:“我嫁个女儿出去,怎么李清歌这小子又有意见了?难道他不明白,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为公主寻找一个好的归宿吗?”转念一想,他又自我安慰道:“自古以来,婚姻大事不都是父母说了算嘛,我嫁女儿这事儿,既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个人,有啥好奇怪的?”突然,他心里头闪过一个念头,意味深长地瞅了李清歌一眼,心想:“这小子说不定是看上我女儿了呢……不然为何如此关注此事?”想到这儿,唐太宗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里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心里暗暗盘算着,等有机会了,一定要给李清歌找个好媳妇,要么是我家公主,要么是前朝刘氏家的闺女,这样也能更好地笼络他这位奇才。

李清歌呢,完全没察觉到唐太宗心里的小九九,她只是纳闷唐太宗为啥老盯着自己看,那眼神里似乎藏着什么深意,让她感到有些不自在。她不禁在心里嘀咕:“这唐太宗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难道我的表现让他有什么误会了吗?”

另一边,颉利可汗的营帐内,愁云密布,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部落归顺大唐这事儿他倒是不怎么怕,毕竟他手里还握着不少兵马,足以自保。但他怕的是突利可汗也投降了大唐,这样一来,他的处境就更加危险了。虽然之前突利在战争中打了败仗,显得有些不仗义,但他手里还有兵,颉利对他既恨又惧,不敢轻易动手。再加上他自己这个可汗的位置来得不正,对突利的正统身份那是相当忌惮。眼看着越来越多的部落投奔大唐,颉利的心理压力那是越来越大,他感觉自己就像坐在火山口上,随时都有可能被喷发的岩浆吞噬。于是,他派了个亲信去突利的营地里,说是去辅佐他,实际上就是去监视他,怕他反水投敌。

突利可汗可不是省油的灯,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对颉利的使者表示了热情的欢迎,但背地里却在悄悄准备军备,加强防御。同时,他还偷偷派了使者去大唐,寻求唐太宗的庇护和支持。

唐太宗一看突厥的使者来了,高兴得不得了,他热情地接待了使者,就像接待一位久违的老友一样。使者也被唐太宗的大度给惊到了,他连连磕头致谢:“多谢陛下不计前嫌,接纳突利的和谈。您的宽容和智慧真是让人敬佩不已!”

唐太宗笑着回答:“突利既然诚心求和,我哪有拒绝的道理?再打下去,受苦的还是老百姓,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而且咱们两国本来也没啥深仇大恨,一起发展才是正道嘛。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使者听得连连点头:“陛下真是胸襟宽广,大唐强盛指日可待啊!突利特别感激陛下的恩德,想跟陛下结为异姓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知道陛下意下如何?”

唐太宗爽快地答应了:“好!突利可汗是个有勇有谋的人,我很欣赏他。结为异姓兄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我们就能更加紧密地合作了。”

使者高兴得不得了,又磕了几个头表示感谢。他心想:“大唐皇帝真是宽宏大量的君主啊!我一定要把这个消息告诉突利可汗,让他也放心地归顺大唐。”

李清歌在旁边看着这一幕,心里头那个嘀咕啊:“李世民这家伙心胸是真宽广,突利之前还想打咱们呢,现在这么轻易就接纳了。不过也能理解,和平总是比战争好。只是……”她又看了看唐太宗,“这回不会又要拿公主去巩固联盟吧?公主又不是大白菜,哪能这么随便就送人?”想到这里,她不禁有些担忧地皱起了眉头。

唐太宗仿佛听到了李清歌的心声一般,他哭笑不得地看着这个年轻的女子。之前嫁女儿虽然有那么点功利心在里面,但也是相信对方是个好人能够给女儿带来幸福。突利虽然求和了但他的血性还在哪能轻易就把女儿嫁给他呢?不过李清歌的话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应该更加尊重女儿们的意见了。毕竟她们也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人啊!

大唐和突利结盟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草原和中原的各个角落。颉利可汗哪能不知道呢?但他派去的使者都是秘密行动的一点蛛丝马迹都没留下。这反而让颉利更加生气了。他觉得自己就像被蒙在鼓里一样一无所知。想到局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颉利是吃不下也睡不着。最后他决定也派个使者去大唐谈谈以前的和亲协议看能不能挽回点局面。毕竟在这个乱世之中多一个盟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得多啊!

对于这事儿,唐太宗心里头那是相当的不爽,感觉像是被一块无形的石头压着,让他喘不过气来。不过,毕竟对方是使臣,代表着突厥,而太宗呢,一向以仁义治天下,自然不会为难他。于是,在京城一家气派的客栈里,太宗接见了使臣。客栈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给这场会面增添了几分沉重的气氛。

太宗身着龙袍,端坐在上首,展现了他作为帝王的宽广胸怀。他说话温和,言辞中透露出对突厥的关切,还安慰了一番使臣,表示理解他们的处境。但啊,作为一国之君,哪能轻易让人牵着鼻子走?每当使臣提到和亲的事儿,太宗就含糊其辞,不给个痛快话,像是在玩一场高明的太极推手。

使臣见太宗这么打太极,心里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再三恳求。他脸上的汗水涔涔而下,眼神中透露出焦急和无奈。然而,太宗还是跟玩弹珠似的,就是不松口。最后,使臣没办法,只好灰溜溜地回去,跟突厥那边商量下一步咋办。他走出客栈时,背影显得格外落寞,仿佛被秋风卷走的一片落叶。

【哈哈,没想到唐太宗也有这么狡猾的一面啊!】一旁观战的李清歌忍不住笑出声来。她身穿一袭淡雅的衣裙,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与一般的宫廷女子截然不同。

【这推托的本事,简直是绝了,不知道太宗是怎么想到的。】她心里暗自佩服太宗的机智。

【妙啊!这招儿真是深得我心!】她忍不住又赞叹了一句。

李清歌在一旁看着,心里头那个佩服啊,忍不住就说了出来。太宗一听这新奇的评价,愣住了。他转头看向李清歌,眼神中透露出几分疑惑和好奇。他心里琢磨着:“推托、狡猾?这小子是在夸我还是在损我呢?”他仔细端详着李清歌的表情,试图从中找出答案。

“不过听他语气,好像是在夸我吧,但这些词儿听起来怎么总觉得怪怪的?”太宗心里犯嘀咕,但也没深究。毕竟,眼前还有个更大的问题要解决——怎么对付突厥。他收起笑容,眼神变得深邃而锐利。

使臣一走,太宗转头看向满朝的文武大臣。他们或站或坐,表情各异,但都沉默不语。太宗笑着说:“各位爱卿啊,想当年渭水之战,朕没动一兵一卒就让突厥撤退了。和亲的事儿,那是前两代皇帝定下的,渭水之战时朕就已经说了作废。现在突厥又提这事儿,想和亲结盟,你们怎么看?”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显得格外有力。

说完,太宗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仿佛能洞察每个人的心思。这时,一个新提拔的大臣马周站了出来。他身穿官服,面容清秀,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几分不自信。他行礼后说:“陛下,突厥自打立国以来,就是我朝的心腹大患。他们骑马射箭厉害得很,而我们中原虽然发展了几千年,但能跟他们抗衡的将领也就那么几个。所以,臣认为,我们应该答应突厥的和亲请求,免得再起战端。”他的声音微微颤抖,显然对自己的主张并不十分坚定。

李清歌一听这话,差点没笑出声来。她心想:“这马周真是糊涂啊!怎么能因为突厥擅长骑射就害怕他们呢?我们大唐也有精兵良将啊!”她忍不住在心里吐槽了一番。

【刚还觉得太宗有长进呢,怎么现在又冒出这么个主意来?】她心里暗自嘀咕。

【马周这话,简直就是笑话嘛!说出来不得罪一群武将才怪,真不知道他怎么得到陛下赏识的。】她心里对马周的主张感到十分不屑。

【唉,看来太宗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啊!】她无奈地摇了摇头,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失望。

武将们听了马周的话,脸色也是一个比一个难看。他们或皱眉或瞪眼,仿佛被马周的话触动了心中的痛处。他们心想:“我们大唐的武将可不是吃素的!怎么能因为突厥擅长骑射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呢?”他们感觉就像被扇了一巴掌似的,心里十分不舒服。

太宗见状,正想说点什么安慰一下武将们。这时,李靖站了出来。他身穿铠甲,身形魁梧,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果敢。他行礼后,掷地有声地说:“陛下,臣有不同看法。马大人那话,长了他人的志气,灭了我们自己的威风,臣不敢苟同。突厥虽然擅长骑射,但我们大唐也不是吃素的。这些年我们励精图治,又有红薯这样的好东西让百姓吃饱肚子,士兵们天天苦练骑射,现在国家强盛,精兵良将数不胜数,哪里是突厥那些疲惫之师能比得上的?臣相信陛下一定能率领我们征讨突厥,成就千秋伟业!”他的声音铿锵有力,仿佛能穿透人心。

李靖说完后瞪了马周一眼,那眼神冷得能结冰。马周被吓得一哆嗦,脸色苍白如纸。这话正合太宗的心意,他一听就激动了起来。他心想:“李靖说得对啊!我们大唐现在强盛无比,怎么能因为突厥的威胁就屈服呢?应该趁机征讨他们才对!”

“好!好!好!”太宗连说了三个好字,满脸都是高兴的神色。他又转头问李清歌:“程卿啊,你觉得朕要是征讨突厥的话,胜算有多大?”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期待和信任。

李清歌行礼后笑着回答:“陛下乃天子之尊,若亲临战阵,自然是百战百胜。”她虽然并不完全相信“天子至尊”那一套说辞,但根据历史经验来看,她知道这场仗太宗是赢定了。她心想:

【太宗这决定真是太对了!现在正是攻打突厥的好时机。突厥可汗残暴不仁,又遇上雪灾,牧民们日子难过得很,小部落们都纷纷归顺大唐了。突厥内部已经乱了套。突利虽然因为利益跟太宗交好,但也够颉利头疼的了。再说突厥国库空虚,精兵越来越少,现在不打更待何时?】她心里暗自为太宗的英明决策感到佩服。

太宗听了李清歌的分析后更加坚定了决心。他心想:“程卿说得对啊!现在正是攻打突厥的好时机!我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他的眼睛里闪着光,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程卿所言极是,朕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太宗连连点头,笑容满面。他转身对文武百官说:“众位爱卿,朕决定征讨突厥!你们意下如何?”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决心和信心。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大多都沉默不语,脸色凝重。他们都知道现在是攻打突厥的好机会,但谁又愿意轻易言战呢?毕竟在显德殿上的都是战功赫赫的将领啊!他们曾经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和血腥,深知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破坏。然而,面对太宗的坚决决定,他们也只能默默接受并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争。

突厥的势力啊,虽看似风雨飘摇,实则根深蒂固,想要彻底拔除,绝非易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如同顽强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一位文臣,身着华丽的朝服,面容儒雅,却带着几分书生气,战战兢兢地站了出来。他对着高高在上的皇帝,声音虽有些颤抖,但仍尽力保持镇定:“陛下,臣平日也不过是以笔墨明志,对于兵戎之事,实在是一知半解。关于如何对付突厥,臣实在不敢妄言。不过,陛下可曾听说过泰山脚下的黄家?他们与突厥曾有盟约,约定双方和平共处。如今我们若贸然动手,恐怕会失了信义,让天下人耻笑。”

【哎呀,这朝堂之上,怎会有如此多不惧生死之人?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说起李世民,他手下的谋士猛将如云,为何在这等关键时刻,却有人如此畏缩不前?难道他们不知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吗?】

【兵法云,‘兵者,诡道也’,讲究的是灵活多变。此人怎会如此固执,不懂变通?太宗的麾下,怎也会有如此平庸之辈!】

唐太宗李世民,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锁。他的心中充满了憋屈和不甘。打败突厥,是他长久以来的心愿。如今机会就在眼前,怎能轻易放弃?更何况,旁边还有个李清歌,那个总是能洞察人心的女子,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的疑惑和不满,更是让他心中的火气蹭蹭上涨。

唐太宗瞪着那位文臣,声音如雷:“你所说的话,大错特错!虽然先皇与突厥有过盟约,但他们背信弃义,侵犯我边境,攻陷我城池。渭水之耻,我岂能忘怀?”他的眼睛如同寒星一般,闪烁着冰冷的光芒,“渭水之战,若非我精心策划,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大唐早已成为突厥的囊中之物。你还能有幸站在这里,看到今天的太平盛世吗?你口口声声仁义道德,难道想拿我和百姓的安危当儿戏吗?”

文臣一听,吓得浑身哆嗦,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其他大臣也生怕被牵连,纷纷跟着跪下。只有李清歌,那个身姿挺拔、气质出众的女子,依旧站在那里,显得格外显眼。

唐太宗转头看向李清歌,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程爱卿,你认为这仗该不该打?”

李清歌恭敬地行了个礼,声音清晰而坚定:“陛下,我认为我们应该出兵。大唐经过近两年的休养生息,百姓富裕,军队强大,国库充盈。而突厥内部四分五裂,又遭天灾人祸。这正是我们北伐、平定边患的绝佳时机。更何况,是他们先背弃了盟约,我们反击是正义之举,何惧他人议论?”

“说得好!朕也是这么想的!”唐太宗一听李清歌的话,心中的郁闷顿时一扫而空,高兴地站了起来。

“朕因为突厥的侵扰,心中积压了太多的愤怒。每天早起练剑,就是为了发泄这股怒气。以前一直忍着,就是为了等这个机会。现在朕已经决定了,马上出兵,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让大唐的威名传遍四海!”

说完,大臣们又纷纷跪拜下来,高呼万岁。

李清歌看着唐太宗那激昂的神色,心中却暗暗琢磨:【其实啊,打仗并不是唯一的办法。策略是可以变的。比如那个执失思力,我们如果好好对待他,再派使者送他回去,说不定就能和平解决边患问题呢。】

唐太宗仿佛听到了李清歌的心声,想起了渭水之耻,心中惊讶不已。而李清歌则继续在心中盘算:【兵法上说的没错,‘智胜力’。我们可以学学古人的办法,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太宗想打突厥,颉利可汗也在盯着大唐呢。他那贪婪的心,可不比太宗小。他求亲议和,其实就是想拖延时间。如果我们来个将计就计,假装同意和亲,让突厥放松警惕,然后趁他们不备,一举消灭他们。这样既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又能达到平定边患的目的。】

李清歌在心中盘算着这些计策,但并没有告诉唐太宗。然而,唐太宗却仿佛已经看透了她的心思。他看着李清歌那沉稳而睿智的神色,心中暗暗高兴:【李清歌这家伙虽然有点贪图安逸,但智谋确实不少,对国家大有裨益。】

【这个计策真是太妙了,比直接攻打强多了。既能保存实力,又能达到目的。李清歌,你真是朕的智囊啊!】

于是,唐太宗决定按照李清歌的计策行事。他又问李清歌:“程爱卿啊,你觉得谁适合挂帅出征呢?”

李清歌原本靠着柱子假装打盹儿呢,一听唐太宗的召唤,立刻站了起来。她不慌不忙地行了个礼,准备听候差遣。她的心中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只等唐太宗一声令下,便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皇上,咱们这朝堂里头,能征善战的将军多得是,臣相信皇上您心里头有数,能做出最英明的决定。”李清歌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敬意与期待,她那双明亮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却又不失温婉。

太宗闻言,神色微微一凝,似乎对李清歌的期望既感欣慰又有些无奈。他心知这朝堂之上,虽有众多勇猛的将领,但真正能担起统帅之责的却寥寥无几。他的目光在群臣中扫过,心中暗自思量。

“……”

这话听起来就像是随便应付一下,太宗的脸色一下子就沉了下来,李清歌心里头也是直嘀咕。她心想:

【皇上啊,您怎么啥事都要问我呢?选主帅这事儿,李靖将军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满朝文武,谁都比不上他。虽然他平时话不多,但每次上阵都是身先士卒,智勇双全,无人能敌。】

【虽然也有那么几个不太行的,比如尉迟敬德,性子太急,容易冲动;秦叔宝呢,又太刚硬,不懂变通;道宗呢,谋略上还差了点火候。但人才还是有的,唯独李靖将军,那是当仁不让的最佳人选。】

太宗听了李清歌的心里话,嘴角不禁微微上扬,心里头暗暗点头。这些将领都跟了自己这么多年,他们的优缺点,自己自然是一清二楚。不过嘛,这些缺点也限制了他们只能当将领,当不了统帅。他需要一个既能运筹帷幄,又能稳住军心的人。

太宗轻咳了一声,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他对着大伙儿说:“各位爱卿都清楚,朕是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打过的仗数都数不过来。特别是那淝水之战,三万弱兵愣是打败了十倍于己的敌人。这可不是什么奇迹,全靠咱们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只要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今天,朕决定,任命李清歌为征北大元帅,李靖为副帅,所有将领都归他们两位指挥!”

这话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李清歌瞪大了眼睛,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她心想:

【皇上这是唱的哪一出?我从来没带过兵,怎么突然就让我当元帅了?李靖将军的才能,那是公认的,何必多此一举呢?这下可好,连跟朋友喝酒的时间都没了。哎,皇上啊,您啥时候能别这么关注我?这关注度太高了,我也是很无奈啊。】

虽然心里头不乐意,但皇命难违,李清歌只好接下了这个差事。她心中暗自思量,既然皇上如此信任,自己定要全力以赴,不负所托。

太宗看到李清歌接了旨,笑得更加开心了。他深知李清歌的才智与胆识,相信她定能胜任此职。作为一国之君,太宗对军事上的事情自然是要过问的。他转头看向负责驯马的韦盘,问道:“韦卿啊,朕几个月前让你驯的马,现在怎么样了?”

韦盘恭恭敬敬地行礼回答:“陛下放心,臣哪敢有丝毫懈怠?御马监的纯种宝马已经增加了二十多万匹,这次出征突厥,咱们是底气十足啊!”

太宗听了这话,心中大喜。他想象着那二十万匹宝马奔腾在战场上的壮观景象,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接着,他又按照李清歌的计划,开始部署起来。

还有一件事儿,让太宗更加高兴了。第二天,突利亲自跑到唐朝来,恭恭敬敬地拜见太宗。他身穿华丽的服饰,手持贵重的礼物,一脸虔诚地跪在太宗面前。

太宗一看这架势,心中大喜。他心想:“这突利还真是识时务啊!看来他已经意识到我大唐的实力了。”于是,太宗立刻给了突利和他的军民们丰厚的待遇,还封了他个高官,让他跟朝中的大臣们平起平坐。

突利一看这架势,心中压力山大啊!他赶紧又派了个使臣过来议和。执失思力看到突利在朝中混得风生水起,心中不禁有些害怕。不过太宗对他还是很客气的,还赏了他个美人儿。执失思力这才安心下来谈和的事情。

太宗稍微犹豫了一下就答应了执失思力的求和请求。他心想:“这突厥虽然强大,但如今已经不是我的对手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展示一下我大唐的宽容和实力呢?”

执失思力一看太宗这么爽快就答应了求和请求,高兴得不得了。他连谢谢都忘了说就跑了出去。路上他看到唐军三三两两地走着跟逛街似的,心中不禁感到疑惑。

“李将军、程将军啊,你们这军队怎么都不操练啊?这么悠闲。”执失思力忍不住问道。

李清歌笑着回答他:“贵使真是观察入微啊!不过咱们唐朝百姓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现在颉利已经求和了,操练的事情也就不那么急了。再说了,有些士兵一听到和好的消息都急着回家跟家人团聚去了呢!”

执失思力一听这话,心中更加高兴了。他以为唐军真的懈怠了,突利这下可以趁机休养生息了。等雪灾过去,他们再好好收拾这些唐军!

然而,李靖却看到了执失思力眼中的得意和轻敌之心。他心中暗笑:“这突厥人还真是好骗啊!看来我们的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了!”他就等着执失思力回去告诉突利好消息了。而唐军这边呢,则是趁着他们不注意的时候突然袭击突厥,那效果肯定是杠杠的!

执失思力一走远,李清歌望着他的背影嘴角勾起了一抹微笑。她转身对身边的亲兵说:“传令下去,全军戒备!等突厥人放松警惕的时候,我们就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

亲兵立刻吹响了激昂的号角声。战号骤然响起,全军立刻进入了戒备状态。刚才那份悠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精神饱满、蓄势待发的气势。士兵们紧握着手中的兵器,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他们知道,这一战将决定大唐和突厥的命运,也将决定他们自己的荣耀和生死!

“将士们,都准备好了吗?”李靖站在李清歌身旁,声音洪亮得像打雷,每个字都掷地有声,仿佛能穿透寒风,直抵人心。他的身形高大,威严的面容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准备好了!”壮士们齐声回应,声音里满是激昂和热血。他们身穿厚重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脸上洋溢着振奋的神色。一想到即将到来的战斗,他们的心中就充满了无尽的豪情和斗志。

李清歌望着眼前茫茫的白雪,心里暗自感叹。她身穿一袭紧身战袍,英姿飒爽,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不凡的英气。没想到自己偶尔的一个念头,竟然被太宗皇帝提前洞察,并且毫不犹豫地采纳了。这样的巧合让她不禁暗自揣测,难道太宗真的能读懂自己的心思?但很快她又自我反省,觉得这个想法太荒诞了。太宗虽然是皇帝,但终究也是个普通人,而且平时没少挨他的责骂,如果太宗真的知道她的心思,又怎么会如此厚待她呢?

想到这里,李清歌收起了思绪,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战事的准备中。她深知这场战斗的重要性,不仅关乎国家的安危,更关乎万千百姓的生死存亡。因此,她必须全力以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夜晚,浓雾突然降临,就像是上天也在助他们一臂之力。夜色和浓雾交织在一起,将山川都笼罩得严严实实,仿佛为唐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突利果然没有防备,仓促应战。但突厥人天生就是马背上的民族,骁勇善战,凭借着骑射的优势,发起了猛烈的反攻。

李靖见状,知道遇到了劲敌,不由得愣了一下。他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同时也夹杂着几分担忧。毕竟,突厥人的战斗力不容小觑,而这场战斗的胜利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李清歌看到这一幕,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她对将士们说:“将士们,我们现在就向北方进发,直接攻打突利的巢穴!”她的声音沉稳有力,分析得头头是道,仿佛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

将士们虽然惊讶,但想到李清歌以前多次在朝堂上化解危机的功劳,都相信她的能力,毫不犹豫地跟随她前进。他们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期待和豪情。

于是,唐军就像猛虎添翼一般,浩浩荡荡地向北方挺进。他们的步伐坚定有力,仿佛能踏破一切阻碍。突厥军见状大惊失色,防线瞬间崩溃,士兵们面面相觑,连基本的战斗和防守都忘记了。在唐军的剑下,突厥将士纷纷倒下,血染红了白雪,形成了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

李清歌和李靖所率领的部队更是勇猛无比,他们如同狂风骤雨般席卷了突厥的北境。在他们的带领下,唐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突厥的北境很快就被他们占领了,胜利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随着雾气的逐渐散去,战场上的形势也变得更加清晰。唐军乘胜追击,突厥军则溃不成军,四处逃散。他们的士气已经崩溃,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和绝望。颉利看到大势已去,也只能随着众人逃跑。但他却做出了一个无道的决定:把自己的亲信和贵族放在前面逃跑,而把百姓留在了后面。

李清歌冷眼旁观着这一切,对颉利的行径感到十分不屑。她叹息道:“颉利真是没有武德啊,竟然把百姓当作挡箭牌。这哪里是男子汉大丈夫所为?如果我们滥杀无辜的话,一定会遭到天下的非议和指责的。”她的声音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和痛惜,仿佛在为那些无辜的百姓而哭泣。

突厥的百姓早就受够了颉利的统治和欺压,现在看到可汗先抛弃了他们自己逃跑了,于是也停下了脚步不再前进。他们的眼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助,仿佛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唐军看到这一幕后,李清歌和李靖相视一笑然后默契地点了点头继续追击那些溃败的敌人。他们知道,这场战斗的胜利已经属于他们了。

突厥军此时已经失去了斗志和士气,只顾着逃跑;而唐军则勇猛无比地斩杀敌将、夺取敌旗。他们的战斗力仿佛达到了巅峰状态,无人能敌。最终颉利率领精锐部队突围而出,孤身一人逃走了。这场战役历时两个时辰,李清歌和李靖仅凭三千精兵就斩杀了近万名敌人并俘虏了十余万突厥百姓。他们的战功赫赫,威震四方。

两人因此立下了赫赫战功,太宗皇帝非常高兴,赐给了他们千两黄金和万两白银以表彰他们的功绩。他还亲自设宴款待他们,以示恩宠。在宴会上,太宗皇帝笑容满面,对李清歌和李靖的战功赞不绝口。他称赞他们智勇双全、英勇善战,为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幸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突厥的威胁被彻底消除后,太宗皇帝的心病也得到了解决。于是他大方地赏赐了所有随行的将领,以表彰他们的英勇和忠诚。长安城的百姓们听到捷报后全城欢腾庆祝突厥的威胁终于被永远地消除了他们可以安心地耕种和生活了。市井之间繁华无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然而对于李清歌来说这些赏赐却如同浮云一般。她心中暗想:“太宗虽然慷慨大方但他的性情却难以捉摸。金银财宝虽然好但哪里比得上逍遥自在的生活呢?”她甚至在心里暗暗抱怨:“希望这位皇帝能少关注我一些让我有时间去喝酒赏花。”她渴望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逍遥。

太宗皇帝虽然听到了她的腹诽但脸上却并没有表现出怒意反而因为胜利的喜悦而很快释然了。他笑着称赞了所有的大臣们,包括李清歌。他知道李清歌的才华和智谋对国家的重要性,也理解她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因此他并没有责怪她而是更加欣赏她的坦诚和直率。

在这场战役之后,李清歌并没有停下脚步。她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幸福而努力着。她推广红薯种植让百姓们不再为粮食而担忧;她提出改革建议让朝廷更加清明;她还亲自下田劳作与百姓们同甘共苦。她的付出和努力让长安城的百姓们更加敬仰和爱戴她。

太上皇李渊也感到十分欣慰。突厥的耻辱终于得到了洗刷他的儿子李世民也终于成就了大业。这让他对李世民这个次子刮目相看甚至开始觉得顺眼了许多。这是李世民即位以来第一次得到父亲的真正认可和赞赏。他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李清歌等人的付出和努力因此他对他们更加信任和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