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 > 第401章 发兵云南,李文忠劝不要征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1章 发兵云南,李文忠劝不要征倭

就在高丽的使者抵达大明不久。

山东那边发来奏报,说高丽遭到倭寇侵袭。

高丽沿海一些地方,遭了烧杀抢掠。

这类消息,每年都有几次,朱元璋已是见怪不怪。

倭寇平等的祸害着每一个邻居。

不过这次,朱元璋叫人,把这消息告知高丽使者。

使者团的几人得知之后,对大明的态度越发恭敬起来。

他们痛斥倭寇的可恶,并表示,只要大明愿意清除倭寇,高丽绝对鼎力支持。

只是……

高丽国内灾害频繁,希望不要增加太多赋税压力。

对此,负责外交的官员也早有预料。

告诉他们可以捕鱼充作军粮。

这下,高丽使者无话可说了。

……

八月下旬。

朱元璋收到了秦王朱樉的紧急上书。

秦王先痛斥倭国之可恶,没几句话,就暴露了意图:

“儿臣已经一把年纪了,却一直待在封地,修筑城防,还没有建立什么功业。

若有需要征战的时候,儿臣愿意带兵出征,一定会痛击那些不臣之国,为父皇分忧!”

朱元璋看了这奏疏,倒是略感欣慰。

好歹,这孩子是知道忠君爱国的。

但秦王远在西安,是如何知晓倭国国书的消息?

朱元璋略略一想,就知道是陆知白通风报信。

这也不是什么不传之秘,说就说呗。

朱元璋亲自批复了秦王的书信,将他夸了一通。

然后,婉拒了。

并劝慰道:

“平日若无事,多读些书,体谅百姓生活的艰辛,不要老是想着打仗。”

结果没两天,朱元璋又收到一封秦王的奏疏。

内容跟上次大同小异,只是更加直白些。

“父皇,儿臣越想越气,倭国区区弹丸之地,竟敢如此放肆!

儿臣恨不得立刻就带兵,去讨伐他们。请父皇恩准!”

朱元璋眉头一皱。

他上一封回复才发出去,所以就没有再次回复。

把这奏疏扔到一旁,朱元璋心想,等秦王收到回复就好。

结果。

接下来的几天。

几乎是每一天,都能收到一封西安的来信!

一封接着一封,雪片似飞来。

到得最后,甚至是一天两封。

换着法儿的想要申请出战。

朱元璋眉头紧皱,龇牙咧嘴,实在受不了了。

他再次亲笔写了一封批复,怒骂道:

“你这个蠢货!第一封咱就已收到了,写这么多作甚?

沿途的驿站是为你一个人开的,不用送别的文件了?单单为你这废话连篇的奏疏,不知白白耗费了多少驿站钱粮!

这是多少民脂民膏?憨货,气死咱了,要是现在在咱面前,非鞋底子抽死你不可!

罚你两个月的俸禄,充作驿站之用。”

这回复,就这么寄了出去。

但朱元璋越想越气,一时难以释怀。

于是吩咐两个宫廷侍卫:

“去西安,给亲王二十大板!”

秦王爱吃的大板子,很快也启程了。

……

九月初一。

黄道吉日!

朱元璋下发旨意——

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

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

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

率师三十万人,南征云南!

朱元璋根据云南军事地理形势,亲自制定了进军云南的战略:

“自永宁先遣骁将,别率一军,以向乌撒;大军自辰、沅,入普定,分据要害,乃进兵曲靖……云南既克,宜分兵,直趋大理……”

不停的主动请缨还是有用的。

前段时间没能和大军去北伐,蓝玉就很遗憾,同样是不断请求。

这次,终于是能率大军出征了。

蓝玉激动不已,顿时就觉得,老大心里还是有他的!

此番全部的兵力,比上次北伐还多。

这一回,征讨的地区虽是云南,实际针对的,依然是元朝的残余势力。

盘踞在云南的,是元朝的梁王,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

大明已开国十四年了,梁王仍坚守着云南,奉北方的残元为正朔。

他每年都要遣使者,去漠北觐见北元皇帝,执臣节如故。

云南险僻,一开始朱元璋不欲用兵,数次派人劝降梁王,终究是没有奏效。

事到如今,便不得不打。

明军的战斗力,已在一次次实战中证明了。

刚毅勇猛之师,哪怕出兵倭国,也丝毫不怂,更何况云南是在陆上。

这次发兵云南,明军有百分之十五的士兵,皆配备了火器。

新式火枪和火炮,不如旧式火器多,但也有数千。

投掷类的爆炸火器,则多不胜数。

朱元璋还调了一百只飞球,配二百余人。

山地中不太适合用飞球,但攻城拔寨时,便是利器。

……

……

征南大军出发之后。

江夏侯周德兴征讨五溪蛮、四川诸洞蛮夷的捷报,也传了过来。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却也令人心情愉快。

朱元璋终于略略闲了些,可以好好考虑征倭事宜。

第一个问题,若是征讨倭国,主将、副将的人选。

海战毕竟不同于陆上。

元朝的失败,已有百年了,但仍然可做教训。

朱元璋每次用人,都慎之又慎。

征倭,更加慎重。

因为倭国的国书,满满的嘲讽。

不是大明输不起,即便输了,也还有力量可以再次发兵。

但对朝廷威严和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

第二个问题。

大明不清楚倭国情况。

朱元璋命令来自沿海,或是研究过海外风土人情的文臣武将,上疏说明沿海、倭国有别于陆上的情况。

这段时间,也有人上奏,反对征倭,认为应该慎重。

比如李文忠。

朱元璋研究了些倭国的资料后,召陆知白觐见。

陆知白和周王朱橚一起面圣。

朱元璋奇怪道:

“有你什么事儿?”

朱橚正色道:

“听闻父皇近来为倭国烦心,儿臣也想听听那边的情况……”

想着这孩子马上要就藩,不常见面了,朱元璋也没多说什么,将一本奏疏递给陆知白道:

“你看看罢!”

陆知白一看,是李文忠的奏本。

李文忠力劝不要出兵。

理由有三。

一是元朝两次失败,损兵折将,沦为历史笑柄。

二是怀良亲王也只能过过嘴瘾,倭国并无什么实力。

至于倭寇侵袭,可以在沿海地区,建设堡垒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