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2024开始记录 > 周语 13141516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语16

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

叔父如果能发扬光大伟大的德行,更换朝代姓氏,改变典章制度,创建统一天下的大业,显示自己的功劳,然后采用天子拥有的一切典章制度,来安定百姓,那时,我将流放和躲藏到边远的地方,又有什么话可说呢?

周语15

‘兄弟谗阋、侮人百里。’

‘兄弟之间虽然受谗言挑拨而发生争执,但仍然会一致抗御外侮。’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若是则阋乃内侮,而虽阋不败亲也。

‘兄弟相争在家中,但能一致对外抗欺侮。’如此看来,兄弟不和是内部的冲突,虽有争执但不影响手足之情。

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

且夫兄弟之怨,不征于他,征于他,利乃外矣。

如今因为这一点点忿恨就遗弃,就是因小怨而忘记大德啊,恐怕不行吧?况且,兄弟之间的纠纷不必牵扯外人插手,否则,利益就会外泄。

章怨外利,不义;弃亲即狄,不祥;以怨报德,不仁。夫义所以生利也,仁所以保民也。

暴露内部恩怨而让外人得利,是不义;疏远亲族而和狄人来往,是不祥;以怨报德,是不仁。之所以能蕴生利益那是因为义,之所以能够养护民众不离心那是因为仁。

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不仁则民不至。

施行不义则利不丰厚;不祥和则福不降临;君王不仁则民不归顺。

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宁百姓,令闻不忘。王其不可以弃之。”王不听。

古代英明的君王没有失去这三种德行,所以能拥有广大的疆域,能使百姓和睦安宁,而且美好的名声至今使人不能忘怀。

周语14

逆王命敬,奉礼义成。敬王命,顺之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

他们恭敬地接受王命,执行礼仪得当。尊敬王命,便是顺从上下之分的行为准则;行礼得当,就是具有美好德行的表现。

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

以美好德行来作为诸侯的表率,其他诸侯一定会争相归附于他。

且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

况且礼仪就是用来观察忠、信、仁、义的,

忠所以分也,

忠是用于分析判断的,

仁所以行也,

仁是用于施行的,

信所以守也,

信是用于维护的,

义所以节也。

义是用于节制的。

忠分则均,

以忠去判断才公平公正,

仁行则报,

以仁去施行才能生效,

信守则固,

以信去维护才能稳固,

义节则度。

以义去节制才会适度。

分均无怨,

分配均匀公正了就没有怨恨,

行报无匮,

施行生效就没有困乏,

守固不偷,

维护稳固就不会出现苟且偷安之事,

节度不携。

节制适度就不会离心离德。

若民不怨而财不匮,

如果民众没有怨恨而且财用不困乏,

令不偷而动不携,

命令不走样而且执行不离心,

其何事不济!

那么还有什么事办不成的呢!

中能应外,忠也;

能够表里相应,是忠;

施三服义,仁也;

三番施礼辞让受命,是仁;

守节不淫,信也;

守节不越,是信;

行礼不疚,义也。

行礼完美而没有缺陷,是义。

周语13

名句:

(一)‘众非元后’何戴?

‘如果民众没有好君王,拥戴谁呢?

后非众,

而君王没有民众拥戴,

无与守邦。”

就没有人同他一起守护基业。’

(二)‘余一人有罪,

‘君王我一人有罪,

无以万夫;

不连累百姓;

万夫有罪,

而百姓有罪,

在余一人。’

责任则在我君王一人。’

(三)‘国之臧,

‘国家好,

则惟女众。

全是大家的功劳。

国之不臧,

国家不好,

则惟余一人,

只是我一人的过失,

是有逸罚。’

我有不可逃避的罪责。

(三)如是则长众使民,

如此看来,要想做万民之主长久役使百姓,

不可不慎也。

不能不谨慎啊。

(四)

民之所急在大事,

民众所关心的是祭祀、战争之类的大事,

先王知大事之必以众济也,

先王懂得这样的大事必须靠民众才能办到,

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

因此清除自己心中的邪念来团结民众,

考中度衷以莅之,

将心比心地考量审度后再去处理政务,

昭明物则以训之,

以明确的准则来教诲他们,

制义庶孚以行之。

制定并施行众人所拥护的事情。

(五)祓除其心,精也;

清除自身的邪念,是精;

考中度衷,忠也;

将心比心地考量审度,是忠;

昭明物则,礼也;

明确准则,是礼;

制义庶孚,信也。

行为法制为众人所拥护,是信。

(六)

然则长众使民之道,

如此能持久做万民之主而役使百姓的道理在于:

非精不和,

不清除邪念就不能团结民众,

非忠不立,

不将心比心就不能妥善处理政务,

非礼不顺,

行为准则不明确就不能施行顺畅,

非信不行。

不被众人所拥护就无法顺利行事。

(七)

背外内之赂,

违背了曾经对外,以及对本国大臣贿赂时,许下的诺言,

虐其处者,

像这样食言而杀害与自己共事的人,

弃其信也;

就是背离了信;

不敬王命,

不尊重王命,

弃其礼也;

就是背离了礼;

施其所恶,

把自己所厌恶的事施加于人,

弃其忠也;

就是背离了忠;

以恶实心,

心中充满了邪念,

弃其精也。

就是背离了精。

(八)

远不至而近不和矣,

那么就会使关系远的不再交往,关系近的也不能和睦相处了,

将何以守国?

如此将凭什么来保全国家呢?

名句:

(一)

大夫、士日恪位着以儆其官,

大夫与士则天天在自己的官位上谨慎地尽职,时刻警醒自己不犯过错,

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

庶人、工、商各守其业来为君王效劳。

(二)

恐其有坠失也,

担心有所疏漏,

故为车服、旗章以旌之,

所以制定了车驾与服饰以及各种旗帜来区分官职大小,

为贽币、瑞节以镇之,

规定了贽币、瑞节昭示身份等级的制度来维持安定,

为班爵、贵贱以列之,

定下了爵位、贵贱来确立级别秩序,

为令闻嘉誉以声之。

制定律令以此来宣扬美名、荣誉以至表彰功臣。

(三)

犹有散、迁、懈慢而着在刑辟、流在裔土,

但仍然还有散慢、失职、懈怠、懒惰而受到刑法惩处、流放到荒瘠边地的人,

于是乎有蛮夷之国,

于是就有了蛮、夷这样边远的国家,

有斧钺、刀墨之民[6],

有了受到刑罚被制裁的罪民,

而况可以淫纵其身乎?”

而作为诸侯,又怎么可以过分放纵自己呢?”

(四)

非嗣也,而得其位,

本不该继位而得以当上了国君,

亹亹怵惕,

所以他非常勤勉地做事、时刻恐惧警惕,

保任戒惧,

处处小心谨慎地处理国事,

犹曰未也。

这样还担心做得不好呢。

(五)

若将广其心而远其邻,

假如放纵自己而疏远邻国,

陵其民而卑其上,

欺压人民而不敬天子,

将何以固守?

那么将如何固守王室基业?

(六)

夫天事恒象,

行事往往象征了上天降下的吉凶,

任重享大者必速及。

责任重大而贪图享受必定会很快遭到报应。

(七)

大臣享其禄,

众位朝臣享受君王的俸禄,

弗谏而阿之,

不出面劝谏反而阿谀附从,

亦必及焉。

也一定会遭到报应。

周语12

国之将兴,

国家的基业想要兴旺,

其君齐明、衷正、精洁、惠和,

其国君就要明察一切、中正无邪、精诚廉洁、仁爱谦和,

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他的德政远播足以上达神灵昭示他的美好,

其惠足以同其民人。

他的恩惠足以团结他的民众和人心。

神飨而民听,

能使神灵受礼而民众信从,

民神无怨,

人民和神灵都没有怨恨,

故明神降之,

因此英明的神灵就会降临他的国家,

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

观察他的德政而且均匀地布施福祉。

国之将亡,

如果哪个国家将要败亡,

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

其国君一定是贪图财利、邪僻不正、纵欲淫荡、荒业怠政、愚秽暴虐,

其政腥臊,馨香不登;

他的政务腐朽败坏而无法上达神灵;

其刑矫诬,百姓携贰,

他的刑法纵恶惩善,致使民众不睦而携有二心。

明神不蠲而民有远志,

因此神灵就不能昭示福佑,反而使他的民众疏远离心,

民神怨痛,

以致人民和神灵都怨恨厌恶,

无所依怀,

无所归依,

故神亦往焉,

因此神灵也要降临,

观其苛慝而降之祸。

不过,却是为了观察他的暴虐邪恶而降下灾祸。

不亲于民而求用焉,人必违之。

不对子民亲近而过度使用民力,民众一定会背离他。

慈保庶民,亲也。

仁慈和善地真心护佑民众,是亲善。

动匮百姓以逞其违,离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难乎!”

过度动用民力而使民力匮乏,却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自然就会离弃民众,如此离弃民心而激怒神灵却想祈福求利,这不是太难了吗!

道而得神,是谓逢福;

秉承正直仁道而遇到神,叫作迎福;

淫而得神,是谓贪祸。

施行淫邪而遇到神,叫作遭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