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武侠修真 > 武道侠心 > 第69章 游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晃半年。

这半年来,夜凌空每日在华山上跟穆人清、木桑道人等学习武艺,还带着袁承志一起谈天论地。

期间,只因他几提到闯王等众贼祸乱天下,以致于国家内耗,外族趁了便宜,好几次差点没把穆人清、袁承志二人说的要发火,可二人也非蛮不讲理之辈,知道他说的尽在理上。

天大地大,大不过一个理字。

尤其是穆人清,这些年来,尽管他把主要精力花在教导袁承志上,可也其间仍时时下山,探查天下变化,民间疾苦,回山后每每和袁承志说起这些,勉他艺成之后,务当尽一己之力,扶难解困,又说所以要勤练武功,主旨正是在此。

袁承志每次均肃然奉命。

然而,穆人清毕竟是武林中人,所见天下之乱尽是表象,不明其中根源,只把一切归咎于朝廷昏暗,崇祯无能,袁承志更是深恨崇祯当年误害其父,令袁崇焕含冤而死。

但袁崇焕死的真的冤枉吗?

说冤,也不冤!

关外女真困扰大明多年,崇祯视此为心头大患,而袁崇焕竟然在他面前夸下海口,喊出“五年平辽”。事后他经给事中许誉卿提醒,意识到问题所在,清醒过来立马对上提出了很多条件,希冀借此让皇帝撤回他的承诺。

结果......

崇祯帝一一答应了他的请求,要求户、工、吏、兵四部务必要配合袁崇焕的行动。

权力越大,期望越大!可想而知,一旦没有完成,等待袁崇焕的将会是怎样的下场。然而,第二年皇太极就打到京城边。如此反差,必须得有人来承担这份后果,而这个人只能是袁崇焕自己。

可以说,袁崇焕的死与他自负性格有着深深关系。

再者其屡屡挑战朝廷底线,目无王法、擅权专制,只是当时他和崇祯帝君臣一体,相得益彰,相见恨晚,朝廷才忽略了他的那些出格之举。

但这些事情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当时不引爆不代表事情就此揭过,等有朝一日炸开,就是他袁崇焕粉身碎骨之时。

在袁承志心中,自家父亲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大豪杰,是个忠心错付昏君的完人。

可事实并非如此......

真实的袁崇焕的确是一代忠烈,可也绝非是个省油的灯。历史上他和王在晋不和,相斗如火如荼,把整个朝廷都卷了进去,最终他用尽手段逼走对方,独揽大权,可也令一干人马与之势如水火,在朝廷上和其屡屡作对。

辽东内部也因此愈加分裂。

待其死后,山海关外再无人能统领、纠合,也令关外人马变成一盘散沙。更别说他还给魏忠贤表忠心,对女真卖米资敌,甚至到了矫旨擅杀右都督,总兵官毛文龙的地步!

而这些事,像穆人清这等久避世外的闲云野鹤是不大清楚的,只是听世人皆言袁崇焕蒙冤而死,也就这般认为了。

至于袁承志就更不必多说,那些袁崇焕的昔日旧部或许多少了解一些内情,可大抵也只认为自家督师对朝廷忠心耿耿,更立下赫赫战功,虽有些许污点小错,却着实罪不至死。

他们自然也不会对少主说这些,只告诉他,崇祯帝是如何昏庸,如何残害忠良。

在听到夜凌空把这些一一道来,又带着二人在这中华大地上走了一圈,见识到刘思敏、白旺的贪婪凶残,也领略过张献忠的残暴不仁,以往对义军的“偶像光环”顿时破灭。

这时,大伙儿早已知晓夜凌空的来历。

还在华山之上,他跟着穆人清修行‘混元功’,同时参悟《金蛇秘笈》,修炼上门的内功‘金蛇吐息法’,只一夜便开辟出气海丹田。

此事又教一行人惊掉了下巴。

从系统里得知自己还能在这个世间停留一年,夜凌空顿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次日叫来众人,大概交待了自己来历。

不过他不好解释再生为人之事。

谈论时,其假称来到此事时曾见得天机一角,交代了未来闯军推翻大明,跟着内部迅速腐化,更有闯王为了一个美人陈圆圆,逼吴三桂投清卖国,放女真八旗入关,遂有杨州十日、嘉定三屠,汉家儿女剃发易服,自此沦为外族奴婢。

当晚,穆人清、袁承志辗转反侧,几乎彻夜未眠。

次日一大早,穆人清跟众人提起往事,当年他跟陈添灵为了天下之势闹得不可开交。穆人清一度以为对方得明廷敕封厚待,舍不得身上的荣华富贵,这才一心向着崇祯。

为此,穆人清甚至与这位发小割袍断义。

可跟夜凌空这个“天外之人”接触后,他愈发认识到自己这些年的错误,于是时隔多年,终于踏足隔壁,登门拜访,和昔日老友认了一句错。

陈添灵一直在等着这天。

倒不是为了分个孰是孰非,只是二人从小一块儿长大,几乎如兄弟一般,教他如何能放下。

那天,他跟穆人清喝的酩酊大醉,追忆少时事。虽说酒有饮尽之时,可他俩已心满意足。

回去没多久,众人就下山游历红尘。

见过闯王、张献忠,又去了一趟西南,接触过秦良玉、马祥麟,途中还结识了一位年轻奇才,此人唤作李岩,河南人氏,本是天启丁卯年举人,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崇祯初年因魏忠贤逆案一家被贬为庶民。

李岩生性慷慨豪爽,好施尚义,虽是读书人,活的却像一个江湖侠士。

他见朝廷腐朽,自己虽空有一身文武之才,却救不得百姓,正打算投奔闯王。

恰好遇到夜凌空一行人。

交谈过后,其对夜凌空的各种后世思想论述惊为天人,又得其提醒,闯王这等农民义军眼光狭隘,只能打天下,却坐不得江山,到最后只会便宜外族。

只是李岩身为读书人,较之常人,见识过更深的朝廷黑暗,心里也更加悲观,故而谢言婉拒众人,只身前去投奔闯王。

而穆、袁二人一路东去,先是在江南解决了温家之事,又带着温青青北上,进入bJ。某天深夜,夜凌空带着袁承志潜入大内,见得崇祯帝,后者当时见得“刺客”,却是丝毫不慌,一身气度,无愧于一代帝王。

对于这个皇帝,袁承志心里的感情极其复杂。

他已从夜凌空这里得知,日后崇祯兵败城破,不单没有南逃,反而留下来,自缢在煤山的树上。临终在衣服上写道:“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这人或许是个无能昏君,可却心念百姓,多年来和百姓共苦,想方设法想要扭转大势,只是煌煌天命不在他这里。

袁承志一边恨其错杀忠良,一边却又钦佩其为人,见面开门见山,交代来历,两边相对而坐。

没人知道那晚三人都聊了些什么。

只是御书房里偶尔会传出一些诸如“建文宝藏”、“土地资产分配”、“商业”、“宗室改革”、“火耗归公“、“官神一体纳税”、“开海”、“三权分立”、“民主集中制”、“君主立宪”等等。

次日早朝,崇祯帝宣布了一件大事,任命一位陌生年轻人为锦衣卫指挥使,并下旨为昔年的袁崇焕平反,这两件事令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尤其后者。但皇帝却是铁了心要做成这事,同时下旨宽赦尚在狱中的孙传庭,在文华殿进行召对,询问天下大事。

不久后,崇祯帝又在御书房中秘密召见孙传庭、夜凌空、袁承志,四人密谈了一整天。

看到暂代锦衣卫指挥使的夜凌空拿出朝廷官员贪污腐败的如山铁证,饶是崇祯帝早有心理准备,却也被气的破口大骂。

这就是他所倚重的朝廷诸公。

“朕的钱!他们从百姓身上搜刮了几千万两的银子,待朕苦苦哀求,他们只捐了几十两,还要朕感谢他们吗?”

一直以来,崇祯帝都以为朝堂上都是饱读诗书,竭力为国的忠良之士。可如今看来,这些人或许都是满腹经纶,可未必是忠,也未必是良。

过去,他以为局势糜烂在于天灾、在于阉党、在于建奴,只待众正盈朝,天下就能迎来一片光明。

但现实是血淋淋的!

而今他看的越发清楚,这大明的心头之患不在外面,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朝廷大臣烂一点,大明江山就烂一片,等到整个朝堂都烂掉,大明的气数也就到头了。

那些读书人冠冕堂皇,一个个张口圣人,闭口圣人,可心已就烂透了。

崇祯帝接连下旨。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反腐倡廉十项禁令”......

一连串大操作令朝野震动。

朝廷大员们暗地鼓动士子们出来抗议,然而突然出现的一家“报社”,却以一张张报纸,将民间舆论瞬间扭转了过来。

同时,伴随着锦衣卫的行动,一众京官大员被抄家定罪。

三司会审,铁证如山,一箱箱金银珠宝被拉出来游街,面对金山银山,就连不断用言语攻击的科道言官都不敢再说半个字。

这些不义之财尽数归了国库,后面分为三部分用,一来拨给兵事,二来投以赈灾,剩下用作其他。

此事过后,崇祯越加看清文人面目,也为那年轻人的见识所折服,可惜他知对方来自“天外”,注定不会在此间驻留太久,否则,其必要想方设法拉拢,就算把自己的掌上明珠——“长平公主”嫁给他,也毫不犹豫。

不过,如今长平似乎喜欢上袁承志。

这事也算不错。

袁承志虽然只是一介武人,但赤子仁心,本领高强,有袁崇焕当年的胆魄,却不像他那般自负,不失为一难得的人才。

四下无人之际,崇祯想起当年他和袁崇焕君臣相得,不禁懊悔自己过去急于求成,错杀忠良,导致再无人敢冒头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