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数天里,杨业一直为钱粮之事烦忧不已。
他与许褚四处奔波,满脸疲惫之色。
这天,杨业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府邸,只想赶紧躺下好好休息一番。
刚进府门,贾诩便满脸神秘地迎了上来:
“启禀兵曹,司徒王允送来请帖。”
他微微欠身,手中拿着那封请帖。
杨业眉头微皱,神色凝重起来:
“看来我们这些天的行动,被有心人盯上了。”
他轻轻叹了口气,伸手接过请帖,若有所思。
贾诩微微颔首,道:
“如今兵曹成为董公的亲信,自然有人会结交。”
杨业摇了摇头,沉声道:
“恐怕不止结交这么简单,先看看情况再说。”
如今朝堂文官之首是袁隗,贵为上公太傅,录尚书事,那可是真正的实权人物。
而王允的地位同样不简单,官居三公中的司徒,还兼任着尚书令。
东汉以来,上公、三公、九卿,大多都是没有实权的空架子。
汉灵帝在位时,更是没少变卖三公九卿的官位。
朝廷真正管事、施政天下的,是“尚书”。
以三公之位兼任尚书令,王允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想到这里,杨业再次看向手中的请帖,心中暗自盘算着王允此番相邀的目的。
司徒、尚书令王允相邀,确实给足了杨业面子。
可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杨业不得而知。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谨慎应对。
杨业微微挺直脊背,沉声道:
“许褚,准备马车,去司徒王允府。”
许褚拱手应道:“遵命。”
不一会儿,马车备好,车辙辘辘作响,一路向着司徒府驶去。
街道上行人匆匆,车内的杨业面色沉静,心中却思绪翻涌。
很快,马车顺利抵达司徒府。
许褚率先跳下马车,恭敬地奉上请帖。
司徒府的仆役见状,立刻恭恭敬敬地请杨业和许褚入宴。
踏入司徒府,一路上氛围压抑。
似乎有股无形的压力笼罩着,仿佛风雨欲来。
杨业深吸一口气,稳步向前。
来到宴厅,他微微躬身,朗声道:
“职下杨业,参见司徒公!”
王允满脸笑容,快步迎来:
“建成果然是年轻俊杰,难怪能得相国器重。”
杨业谦逊道:“司徒公过奖了。”
王允随即逐一为杨业介绍在场宾客。
黄门侍郎荀攸微微颔首,眼中透着睿智的光芒。
议郎郑泰微笑着向杨业问好,长史何颙神色冷峻。
侍中种辑和越骑校尉伍琼,也纷纷向杨业致意。
杨业一一回礼,心中却更加警惕起来。
他心中暗自苦笑,自己此刻确实是进了“贼窝”。
这些人可都是反董急先锋,一个个奋不顾身,不惜以命相搏那种。
杨业微微垂首,尽量让自己的表情显得平静。
王允举起酒杯,慷慨激昂道:
“方今天下,神州鼎沸,正是需要年轻俊杰站出来,匡扶汉室之时。”
“诸位当砥砺而行,共勉!”
众人纷纷举杯相应,杨业也举起酒盏,一饮而尽,心中却满是壮志豪情。
王允看向杨业,眼中满是赞赏之色:
“建成击退关东诸侯,为朝廷立下了不世之功。”
“要是朝堂上多一些这样的臣子,天下又怎么可能乱起来。”
杨业连忙拱手,谦逊道:
“司徒公过奖了,河内作战非我之功。”
“我只是看吕布不顺眼,故意抢他的功劳。”
他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心中盘算着该如何应对这复杂的局面。
这些人对董卓恨之入骨,而自己如今却被视为董卓的亲信。
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杨业暗暗告诫自己,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谨慎应对每一个人、每一句话。
王允目光紧紧盯着杨业,再次开口道:
“建成也是性情中人呐,今董公欲迁都长安,建成有什么看法呢?”
杨业心里瞬间明白,这果然是王允的试探。
此时,荀攸也投来关注的视线,那眼神意味深长。
荀攸的叔祖父荀爽,乃是当朝司空。
为了躲避第二次党锢之祸,荀爽隐遁汉滨达十余年。
专以着述为事,被人尊称为“硕儒”。
他几次拒绝朝廷征召,是董卓强征,荀爽才接受任命。
杨业略一沉吟,缓缓道:
“关东诸侯不足为惧,迁都实属多此一举。”
王允听后,微微摇头,叹息道:
“奈何董公一意孤行啊。”
宴厅内的气氛一时有些凝重,众人各怀心思。
杨业微微低头,语气谦逊地道:
“在下出身微末,人微言轻,影响不了朝廷的决策。”
“司徒公德高望重,肯定能说服董公。”
王允脸上露出一抹苦笑,解释道:
“迁都改制,天下大事。”
“上任司徒杨彪劝说董公,当以天下百姓为重,却遭受罢免。”
“老夫这才侥幸以太仆之位,成为司徒。”
“弘农杨氏,世代公卿,老夫不如杨公啊。”
杨业听后,连忙拱手施礼,向王允致敬。
他心中明白,王允这番话既是对自己的试探,也是在表达对当前局势的无奈。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和信念而争斗。
杨业只想成为一方诸侯,摆脱所有掣肘,随心所欲。
宴会进行到最后,气氛越发郁闷。
杨业坐在席间,能明显感受到周围那一道道注视的目光。
然而他却没有与任何人深入交流的意思。
这场宴会,从始至终都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一个时辰后宴会结束,公卿们纷纷离场,杨业也混杂在其中。
正走着,荀攸突然大步上前。
他目光坚定,直言不讳道:
“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
“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不失为天下英雄豪杰也!”
杨业闻言,故作震惊之色,连忙道:
“此事需从长计议,怎可草率行动?”
荀攸深深地看了杨业一眼,也不多言,留下一封帛书,袖袍凌风而去。
杨业看着荀攸离去的背影,心中思绪万千。
他匆匆返回马车,待坐稳后,这才打开帛书仔细看。
上面是荀攸留下的一个联络地址。
杨业微微摇头,感慨道:
“真是多事之秋!”
他心里清楚,自己若是刺杀董卓。
辅王命、号令天下的只会是大士族,譬如司徒王允之流。
在兵马不足之前,杨业绝不会轻举妄动。
他必须谨慎谋划,等待时机,为自己的未来寻找一条最为稳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