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听说粮食不不用他们管,他们只管兵器,都相互拉手笑着点头,认为这个法子好。
县衙所要的兵器,不过是长枪和大刀。这些常用的武器,他们村庄乡下都是常备的,每人手里一件武器他们还是有的。
常日里,官府让他们出兵,是既让他们出武器,又要出粮。此次只让他们出兵,不用出粮,可不是省了大头。
那些乡长里正都点头答应,打算回去就点了那些年轻力壮的汉子,点名造册配发武器就来。就说在堂上,梁山伯让每个乡长里写了村名,定好每乡出多少人出多少兵器。
常夫子又让他们现场写出来画了押,按了手印,梁山伯又定下了第三日的子时,到了城门的树林外汇合。
那些乡长族长都领了命开门,按了手印,开了房门出去,都嘴里念叨,拉人结友,雄赳赳气昂昂的回去了。
等众人走了,独祝文文和林二虎二人留下,因刚才梁山伯让各个乡长村长画押时。
并未叫黄猴山的名字,祝文文就猜到,定是他有事单独找自己。
等众人去尽了,祝文文这才徐步走上前来,见了常夫子先是恭恭敬敬向常夫子行了礼。
而后立在一旁道:“常夫子在此处,学生见礼了,不知常夫子近来身体可好。”二人先叙了几句家常。
常夫子知道祝文文的女扮男装的身份,上下打量了他几个来回。
微笑着她道:“我的学生里只有你与众不同,也只有你闯出些名堂。对你而言,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我只盼你也能造福一方百姓,不被身份拘泥才好。你不比那些在后里的整日围着灶台和子女的妇人小姐。
既然是读了书,收了部曲,必然心中有沟壑。
你今日能来,我只看你的模样,也是经受历练的,饱经风霜,与你的身份,实属不易。
山伯找你来,你们先不论私交,先把正事说了才是要紧。”
祝文文听常夫子思想超前,心中甚是欢喜。她心中已经猜到梁山伯要和自己要粮食。
先前心中有些犹豫,后见他并没有要他们黄猴山的人,心中已经感激不少。
常夫子问时,他只当是不知道留下来缘故,故而问道:“不知梁知县和常夫子留我下来,究竟为了何事?”
梁山伯在旁看英台半晌,知她素来有不伏夏的毛病,常夫子刚说了半天,他只看着祝文文出神,竟没有听得真切。
只心中忖度着英台过了这个夏天,并没有瘦多少,心中安慰许多。
想着她难得有这的好日子,她的人能先不用就先不用,借他些粮食也让她少操些心。
他心里乱想,眼睛发怔,祝文文问他,他还在发呆。
祝文文早就习惯他这个样子,只看着他笑着不理她。
常夫子见他丢了魂的样子,推他道:“你把英台叫了来,人家问你,你又不答,成何体统?”
梁山伯这才回过身来,看夫子黑着脸,见英台满脸的笑意。他不觉红着脸编个理由道:“我刚正盘算这些人到底够不够,走了神。英台有什么话要问我?”
祝文文方把自己刚才问的又问了一遍。梁山伯听后道:“咱们都是自己人,我也就直说了。英台见我征了这三千人。我承诺要管他们口粮。
乐同县虽不小,可我把县里的粮仓打开怕也撑不住几日。我只说与英台先备了些,真是县衙不够,我也好救济用。”
祝文文听了,拍手道:“这不算什么,我今日回去就命人先给你拉来五百石,你先用要是不够,我再找人拉去。
粮食的事是小事,我在后面帮你顶着,只是我有些话要提前说了,就不怕你恼了。”
梁山伯见英台脸色有变,点头道:“英台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祝文文低头略想了一想,向他道:“这头一件事,你也知道,我能在黄猴山成事,说到底有马文才一半的功劳。
我虽和他说要与你一起去对付他。可这也是你们真要打起来,马家军荼毒百姓的以后再说了。
现在我是万万不能出兵的,我拿他给我的人再去打他,这样没良心的事,我做不到,这是头一件。
第二件,是你让我买钱家庄子,我已经派了谷大仓领了人去和马家的人交涉去了。此时他们倒是先在路上了。
至于马家怎么回我,我如今还不知道。
要是马家的人不还,谷大仓自会带着人和他们理论。我的人和县衙征的这些人是两码事,他们也不受你管束,这是二一件。
这第三件,是我要提醒你,韦秋竹和陈福寿是马文才的人还在其次。他们不是寻常的小兵。”
祝文文说到这句话,拿眼睛看了看一旁着的常夫子,韦秋竹是常夫子的养老女婿, 现在义子和女婿打起来,他老人夹在中间必然伤心。
可他向常夫子看时,见常夫子一如往常,正认真听自己说什么。便继续往下说。
她接着道:“他们二人现如今,一个被关在太守府。一个被你拘了起来,你也算是和马家下了战书了。
你做好打仗准备,马家不会甘休。你那三千人是你能拿出来的全部。
在乐同的三千人可不是马家的全部,我劝你尽快上书,向齐太守要人。”
梁山伯听英台这样说,先是答应了一二件,听见第三件,他沉声道:“若是齐太守肯给人,我也不会再征兵。
可不管怎样,马家能屯兵,他就是准备打仗,我们只能迎战,难道还怕他不成。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尽我所能罢了。”
常夫子听祝英台这话,心中有一主意向二人道:“你们只管在这里准备,山伯今日就上书给齐太守。就说要各个县都先做准备,我也往各个县里去跑把这里的局势告诉众人。
我今日就走,既然一个乐同县的人不足,果真这里起了战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才好。
都是江州的人,只把马家赶出乐同县又什么用,把他们赶出江州才是根本。”
梁祝二人听了常夫子的主意心中畅快,认定这个主意好。
梁山伯还有些担心,忧虑道:“不知那些知县可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