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特别是应用祝意教授研发的柱状表面微结构后,不仅能够显着降低电加热和气热系统的功率需求,还能在使用热气除冰系统时提升发动机输出功率约8%。

这一改进相比苏连的研发,节省了大量的电能和热能消耗,展现出巨大的技术进步。

许宁说着,随手将手中的铅笔丢在桌上:

“所以,同志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根据我们得到的数据,研发出两套除冰设备,并确保它们能完美地融入运8飞机的机翼内部结构,让这款老机型重焕青春!”

这段话中提到的机翼上下表面流速与压力的关系,是基于中学课本里的伯努利原理——即流体速度增加时压力会减小。

不过,飞机升空的确切机制至今仍是航空界讨论的话题,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

现在,182厂已经解决了最艰难的基础研究问题,后续的除冰系统和机翼结构改进工作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常规操作。

作为一家拥有专业研发团队的飞机制造商,他们理应在这些基本任务上自给自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许宁、林哲彬和祝意可以松口气。

防冰能力的研发必须通过测试验证,而这里又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缺乏试验标准。

不仅是国内没有,即便放眼全球,在90年代中期,除了漂亮国联邦航空局(FAA)在FAR-25部里有关于防除冰的适航要求外,其他国家也鲜有明确规定。

“我记得,国内唯一一次系统的结冰试验是在1986年,当时运12b型飞机赴美进行测试。”

梁绍霖摸着自己的胡茬回忆道:“那次的经历充满挑战,不仅遭遇了对方的诸多刁难,连测试过程也都满是不确定性。”

“而且,那些测试方法显得相当原始,比如用固定在飞机外部的摄像头来记录结冰情况。”许宁补充说。

“更重要的是,运12b是一款小型飞机,市场影响力有限,FAA对其认证要求相对宽松。

但如果我们未来要开发能够与波音竞争的大飞机,还能指望FAA为我们做适航认证吗?”许宁提出了担忧。

林哲彬则更进一步指出:“不仅如此,过去三年间,仅在漂亮国因机翼结冰引发的空难就有七八起,事故报告更是数不胜数。

显然,FAA现有的适航要求与实际飞行安全之间存在差距。此外,FAR-25的规定过于笼统,对研发人员和飞行员的帮助有限。”

作为气象学家,林哲彬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见解为团队带来了宝贵的视角。

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钻研得太深时,有时会失去对整个行业的宏观视角。

相反,跨领域的研究者往往能带来新的见解和优势。

林哲彬满怀激情地说:“我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把运8卖给漂亮国的可能性不大。

更重要的是,我们这段时间的研究正好可以借鉴FAA的标准,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更为完善、更具指导意义的安全标准。”

说到这儿,他的双眼闪烁着光芒。人到了一定阶段,总会追求物质之外的东西。

在传统气象学中取得成就的机会不多,但顺应时代潮流,参与重大工程才是关键。

过去半个月里,他感到自己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积冰形态模拟。

随着华夏航空工业的发展“安全性”是必须跨越的重要障碍。

如果思路更开阔一些,研究对象也不必局限于非机,高层建筑、电力线路、桥梁隧道等都可能成为研究范围。

虽然名垂青史有些夸张,但在行业内留下深刻印记,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未来的教科书中,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个想法让他激动不已。

许宁张口结舌地看着对面沉浸于自我愿景中的林哲彬,对方几乎说出了他心中所想的一切。

根据许宁的经验,这样的表情通常意味着对方沉浸在宏大的幻想之中,比如功成名就或改变世界。

短暂的尴尬之后,祝意轻轻拧了丈夫的腰以示提醒。

梁绍霖接着说:“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提议由许博士作为第一完成人,向相关部门申请一个大型项目。”

他知道182厂目前因资金和人才短缺处于困境,若能获得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项目,将有助于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但他也意识到,这么大的项目即便有许宁等人的支持,上级可能仍不放心交给他们。

因此他又补充道:“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邀请603研究所加入,我听说新舟60项目按计划明年也要在漂亮国进行适航认证测试。”

“等一下!”

祝意一直静静地站在一旁,此时却像是听到了什么惊人的消息。

“你是说要让许宁同志担任首席完成人?这会不会有些……”

作为体制内的资深教授,祝意对这些内部规则了如指掌。

她虽然非常欣赏许宁的专业技能,但在她看来,申请项目时,如果能挂上一个更有分量的名字,事情往往会更加顺利。

梁绍霖显然也理解祝意的顾虑,他知道这个时候不能让许宁自己来解释,那会显得不那么得体。因此,他迅速插话道:

“祝教授,您可能不太清楚。许宁同志的导师是杜亦熵院士,而且他自己也已经主导或共同主导了多个重要的科研项目。”

听到这里,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祝意和林哲彬重新审视了一番许宁,随后两人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原来他们眼中的年轻才俊,背后竟有如此深厚的背景。

面对三位同事突如其来的关注,即便是厚脸皮的许宁也感到些许不自在。他赶紧转移话题,继续刚才的话题说道:

“关于新舟60飞机的FAA认证,恐怕需要暂时搁置。目前603研究所正在与一家欧洲公司洽谈合作。

至于适航认证方面,由于有了欧洲伙伴的加入,我们可以争取获得EASA的认证,但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关键标准还是要由我们自己掌握。”

作为曾经参与过新舟60研发的一员,他对项目的未来走向有着清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