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但很快被一位长者挥手制止了。
“请大家安静,不要打扰技术团队。”
指挥室内再次恢复了宁静。
“发动机状况如何?”
试飞指挥员的声音略显紧张。他曾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试飞员,在因年龄限制停飞前参与过歼-8b型号的测试飞行,深知保持推力稳定的重要性。
刚才的加速过程太迅速了。
“报告指挥塔,我已经突破音速,现在高度米,发动机各项指标均表现良好。”
付正国的声音沉稳中带着掩饰不住的激动:“飞机响应更加灵敏,而且在这个高度下推力更强,速度提升非常快!”
尽管每次试飞前都会进行详尽的简报会来介绍飞机的各项理论参数,但是实际操作与模拟结果往往存在差异,很多性能难以通过数据准确描述。
因此,试飞员提供的信息总是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
正当大家还在消化这一消息时,04号原型机已经达到了新的里程碑。
“当前高度米,指示空速1850公里\/小时。”
这意味着它已经超过了1.5倍音速。
虽然整个试飞过程中地面雷达都在追踪,但它只能提供地速数据;对于非行员来说,更重要的是空速。
因此,通常情况下,飞行员的报告被视为最准确的信息来源。
在更先进的试飞系统中,地面可以实时监测到更多细节,但在当时,详细的飞行数据需要等到飞机安全返回后才能获取。
此时此刻,付正国驾驶着飞机快速攀升,速度表上的数字已经达到2480公里\/小时,并且还在迅速增长。
这架飞机之前也达到过类似的速度,但那时想要进一步加速变得极其困难。
“高度米,指示空速2590公里\/小时。”
这个成绩等同于老式歼-8战斗机的最大理论升限和速度。
在任何一架飞机上,速度和高度这两个指标都无法同时达到极限。04号原型机显然还有很大的潜力未被挖掘。
“请求继续试飞!”
付正国终于感受到了真正的截击机性能。
这个要求让塔台指挥员迟疑了片刻。虽然这次飞行不是正式的首飞,但毕竟刚换装了全新的动力系统,目的是测试涡喷14发动机在实际飞行中的表现。
按理说,首次飞行不应该过于激进,更何况还有领导在场监督。
目前飞机已经达到了两万米的高度,以2.2马赫的速度飞行,这已经超出了原定计划。
根据付正国的反馈,当前状态对于这架飞机来说远非极限;而且之前的地面及空中测试也表明,确实存在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短暂思考后,指挥员看向身后的杨知书与许宁寻求意见。
“先检查一下当前条件下飞机各系统的运行状况。”
杨知书建议道,特别强调了发动机供电稳定性的重要性。
战斗机需要大量电能来支持其功能,在极限状态下,如果发动机供电不足,则可能影响整体性能。
这个问题直到许宁重生时都困扰着F-35战斗机。因此,若供电稳定,说明发动机工作良好。
很快,指令传达给了空中的付正国。
作为全状态原型机,04号配备了先进的1471G雷达。
相较于歼8b上的208A单脉冲雷达,它不仅性能更优,还首次具备了理论上的下视能力,能够引导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执行超视距打击任务。
不过,这也意味着开启雷达将消耗更多电力。
雷达启动,自检顺利通过。在两万米高空开启雷达,除非有特定目标,否则什么也探测不到。
但只要雷达能正常运行,至少证明电源系统没有问题。
许宁和杨知书听到这个消息后,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与他们亲自研发测试的飞机结构和动力系统不同,电科14所研发的1471系列雷达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然而,这次雷达能够在如此高的高度上成功完成自检,表明其基础是可靠的。
至于霹雳11空对空导弹——实际上,机载武器并不属于八三工程的一部分。
但是,考虑到当前情况,确实存在“有机无弹”的可能性。不过这些都是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重要的是逐步推进试飞工作。
“继续试飞可以,但最高速度不得超过2900公里\/小时。”
许宁向塔台指挥官低声说道。根据他对换装发动机后的歼8-3性能模拟计算,限制飞机最大速度的主要原因不再是发动机,而是机体本身。
超音速飞行时,与空气摩擦会导致机体表面温度升高,从而影响材料强度。
对于以铝合金为主的歼8-3而言,2.5马赫已经是安全极限了。若想超越这一界限,则需大幅改进机体材料。
例如,米格25使用了特殊的钢材,使其满载重量接近一辆坦克;
而SR-71则采用了大量钛合金,虽然解决了速度问题,但也带来了其他技术挑战。
总之,对于面向未来的歼8-3来说,在不考虑成本和技术障碍的情况下,也没有必要为了突破2.5马赫付出过多努力。
当付正国驾驶着飞机达到2800公里\/小时的速度时,仪表盘上的数字开始缓慢变化。
此时,他已处于22,500米高空,稀薄的大气让飞机停止了攀升。由于阳光无法充分散射,天空从蔚蓝逐渐转变为深邃的黑色。
“当前速度2890公里\/小时,准备减速并降低高度。”
如果选择牺牲速度换取更高海拔的话,理论上可以达到24,000米左右,但这不是今天的任务。
加力飞行耗油惊人,机内燃油已不足以支撑他继续这样挥霍。他有勇气,但绝非鲁莽行事。
……
原本待在塔台、不参与指挥的人员,此刻都聚集到了停机坪附近。
随行的摄影师们纷纷架起各式摄影设备,对准了跑道。
约莫十几分钟后,04号机那修长的身影终于出现在天际,缓缓下降,接近跑道。
由于采用了许宁研发的新式机翼,飞机的进近速度明显减缓,显得更加稳健。
后轮首先触地,橡胶与跑道接触瞬间冒出青烟,并伴随着刺耳的摩擦声。
紧接着,减速伞打开,帮助飞机最终平稳停靠于跑道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