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向文察觉到李建刚通过窗户看了一眼包秋荷,心想这李大爷不会是以为自己和她有什么不清不楚吧?

“李大爷,你怕是有什么误会吧?”

林向文尴尬地问道。

“哪有什么误会?”李建刚叹了口气,“我刚看见她都给你钱了。”

“嗨。”

林向文明白了,真是服了,原来李大爷把自己当做傍富婆的男人了。

下一秒。

林向文连忙给他解释了一通。

“向文,原来是这样啊。”李建刚很尴尬,“不好意思啊,刚刚是大爷误会你了,你这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没事,说清楚就行。”

林向文摆了摆手,然后跟李建刚道了声再见。

接下来。

林向文蹬上一辆三轮车来到了大门口,“阿姨,不介意的话,我载上你一起过去。”

“算了吧,我还是等公交。”

包秋荷倒不是嫌弃三轮车,而是这大冬天的坐三轮,怕是被冷风吹得感冒了。

下一秒,林向文也意识到了天气寒冷,也不强求,“也是,公交车要暖和多了。”

随后,林向文从包秋荷那里得知了她确切的住址后,便独自前往了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位于燕京市东城区,历史悠久,建于元朝时期,是一条南北向街道,从鼓楼东大街延伸至平安大街,全长787米,宽8米。

明朝时属于昭回靖恭坊,古称锣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它隶属于镶黄旗,这时被称为南锣鼓巷。

16条胡同整齐排列,呈鱼骨状,俯瞰整个街区犹如蜈蚣,又称蜈蚣街。

这里蛮热闹的,如果不是距离燕大太远了,林向文当初倒还想来这里挑一挑房子。

不久后,林向文来到了门牌13号的一座四合院。

这座四合院不大,不过也就住了两户人,其中一户自然就是包秋荷。

一进到院子,包秋荷就站在院里等林向文,她十多分钟前就到了,脚蹬的终究是比不过四个轮子。

“林向文同志,快进屋,外面太冷了!”

包秋荷朝他招了招手。

“好,我先把三轮放好。”

林向文将三轮靠墙边放,免得挡了路。

经过包秋荷的一番介绍,这座房子是她爸妈留下来的,两位老人先后都因病去世了。

在她和谭志学离婚后,她就住到了这里,不过因为常年在国外,只有偶尔回国时才会住。

如今,包秋荷之所以打算一些家具不要了,是因为明年等她回国后,她想住的离谭婉慧近一点,然后,再重新买上一套家具,全当是新的开始。

至于什么家具票啊,她不用担心,因为只要有钱,票根本不是问题。

“林向文同志,你看看有没有什么想要的?”

一进屋,包秋荷直截了当地地问道。

林向文环顾一圈,沙发、茶几、饭桌应有尽有,而且质量一眼看上去就没得说。

不仅如此,就连这年头极为奢侈的电视机都有。

当下,林向文真是受刺激了,哎,看来自己卷的还远远不够,啥也不说了,未来必须加倍努力。

“阿姨,请问,你家里的东西都不要了吗?”

实际上,林向文就随口一问,就算人家都不要,他也买不起。

如今他总共也就剩50块了,买个噔儿?

不过,他听文化馆创作组的同志说了,明天要发工资,连带奖金总共有70块呢。

也就是说奖金有25块,不错,这文化馆福利还真挺好,若不是考上燕大了,他还真想一辈子待在文化馆薅羊毛。

这些钱加一起的话,他也就有了120块,淘点不太贵的东西总该没问题。

听到林向文的问题,包秋荷想了想:“这台电视机、还有卧室里的床就算了吧,后天我才出国,总得有张床睡。”

“那这沙发你打算多少钱处理?”

林向文一进到屋,就看上这款卡其色的布艺沙发,看起来起码有9成新。

他坐了一下,柔软度恰到好处,不会过于塌陷让人觉得没有支撑。

虽然钱不多,但他还是抱着一丝侥幸。

不过,他也知道希望不大,这年头一个沙发少说也要300块左右。

“我也没想好,不过上午,有位邻居打算出50块。”

包秋荷讲道。

“哦,50啊。”

林向文一听, 没有说话,表面强装淡定,但心中吐槽一句,这邻居也太黑了吧?

下一秒。

林向文又惊喜地发现了桌子上有台旧款的录音机,“那这台录音机呢?”

“这台录音机用了有四五年了。”包秋荷仔细想了想,说,“我说的那邻居也想要,我记得他好像出40。”

话音一落。

包秋荷又道:“其他的家具他没说要,你可以尽管挑。”

“噢。”

林向文心里一顿吐槽,合计我看上啥,这位邻居也看上啥了。

林向文可是去过胡吉那里两次了,就算这款老式的录音机咋说也要上一百二三。

现在才40,真是便宜到不能再便宜了。

虽然用了四五年,但又不是说不能用了。

至于新款的录音机,可以自动翻面播放磁带,也就多了一项此功能,实际上没多大必要。

想到这些,林向文愈发有点不甘心。

“阿姨,那他说的这些价钱,你是已经同意了吗?”

林向文连忙问道。

“那倒没有,我只是说考虑,并没说就要卖给他。”

包秋荷回答道。

“你是在考虑价钱吗?”

林向文追问道。

“那倒不是,你也知道,这年头也不好往外卖,能卖点钱就行了。我早上是急着要去找婉慧,也就没怎么跟他聊。”

包秋荷解释道。

林向文一听,高兴坏了,立马说道:“阿姨,那我出100块,你看如何?”

“原来你也想要。”

包秋荷方才明白了林向文干嘛一直问这两样东西。

“是的。”

林向文点了点头。

“这好说啊,那我就给你。”包秋荷笑着说,“不过,原本要90的话,我怎么能问你要100,这可不行!”

“阿姨,你的意思是同意卖我了?”林向文兴奋地问道。

“嗯。”

包秋荷点了点头。

林向文一听心里乐开了花,不过为了保险,他先将自己仅剩的50块钱拿给了包秋荷,“阿姨,今天钱不够,我先给你50,东西放你着,明天我一大早就把剩下的给你。”

“50就50呗。”

包秋荷并不在意这50块,当下她觉得也算是最好的结果,既能处理一些不要的东西,也能表达一下对林向文的感谢。

“这绝对不行!”

林向文态度很坚定,“我知道你不差钱,但说好了多少就是多少。”

“好吧。”

包秋荷越跟林向文接触,越觉得他不错,心中再次替谭婉慧有些惋惜。

敲定后,林向文很是好奇地问道,“阿姨,我想问一句,你这么有钱,那在漂亮国是做什么的?”

“也没什么,我在唐人街开了个中餐馆。”包秋荷很低调地回答道,“不像你们留在国内,为祖国做贡献。”

林向文一听,立马给出了不同意见,“阿姨,话可不能这么说,你这也是宣传华夏文化,又不偷又不抢,靠自己打拼,同样也是为国争光啊。”

“很高兴听到你这么说。”

包秋荷笑着很开心,她觉得林向文真是不简单,总能说出当下人说不出来的一些话。

简单聊了几句,林向文蹬上三轮返回了文化馆。

一路上,他心里都是美滋滋,一句话来形容——今天真是捡大漏了!

回到文化馆后,林向文回到宿舍将最后一包香山烟装进口袋。

前些日子,没日没夜地改编《牧马人》,为了提神,他才不得已抽了好几包。

“向文,你不是去拉东西了吗?”李建刚瞅了眼三轮,“怎么车上空空的?”

“李大爷,今天暂时拉不了,明天我还得用一下三轮。”

说话的同时,林向文把烟递到了李建刚面前。

“向文,你这是干嘛,一个三轮车,用就用吧。”

李建刚推搪着。

“李大爷,你跟我还客气啥,拿上。”林向文将烟硬塞到了他手上,“不跟您聊了,我先回宿舍了。”

见林向文也不拿自己当外人,李建刚也就不再推辞。

看着林向文的背影,李建刚笑着夸赞了一句:“这孩子真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