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 > 第230章 为子觅师访丞相,皇室忧心育贤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0章 为子觅师访丞相,皇室忧心育贤良

列位看官,上回书说到杨再兴与诸葛亮商讨了钟会之事和利用东吴局势之计划,之后杨再兴又开始操心儿子继祖的培养问题。同时,蜀汉内部局势复杂,各方势力平衡发展,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对蜀汉未来至关重要。

几日后,正值休沐,杨再兴再次前往拜访诸葛亮。杨再兴递上拜帖后,便随着下人往书房走去。此时,书房内传来诸葛亮温和的声音,原来是诸葛亮正在教导诸葛瞻。

杨再兴放轻脚步,来到书房门外,没有立刻进去,他也想学学诸葛亮的教导之法。

只见书房里,诸葛瞻正端正地坐在书桌前,目光专注地看着父亲。诸葛亮拿起一本《论语》,微笑着问诸葛瞻:“瞻儿,为父问你,《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学’字有何含义?”

诸葛瞻眨了眨眼睛,稍作思考后回答:“父亲,孩儿觉得‘学’就是获取知识,像吾等从先生那儿听讲、从书卷中阅读,从而知晓世间万物的道理。”

诸葛亮闻言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许道:“那‘习’字呢?”

诸葛瞻自信地回答:“‘习’是温习、实践,学了知识后要时常温习,还要在生活中运用,这样才能将之真正掌握。”

诸葛亮又翻了几页,指着“君子不器”问道:“此句是什么意思?”

诸葛瞻立刻回答:“父亲,这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君子应当博学多才,心怀天下,能应对各种情况。”

诸葛亮笑着又问道:“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呢?”

诸葛瞻清脆地说道:“就是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吾之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吾等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并加以学习。”

接着,诸葛亮把书卷放到一边,铺开一张地图,指着一处地形问:“瞻儿,若此处有敌军来袭,汝该如何应对?”

诸葛瞻眉头微皱,认真思考了一会儿后说道:“父亲,孩儿认为,首先要派斥候前去探查敌军的数量、装备和动向。若此地地势险要,有山谷或丛林,可设伏兵;若是平原开阔之地,可依据附近的城池或营寨坚守,同时派人向周边求援。”

杨再兴在门外听着,心中暗暗称赞。这孩子不过八九岁,回答得如此流畅,他看着眼前聪慧的诸葛瞻,很难将其与记忆中那个日后战死在绵竹城外的悲壮身影联系起来。

诸葛亮考较完,一抬头,看到门外发呆的杨再兴,便笑着把他请了进来。诸葛瞻乖巧地向杨再兴行礼:“瞻儿见过振武叔父。”随后又向诸葛亮行礼告退:“父亲,孩儿告退,去温习功课了。”诸葛亮点头,慈爱地看着他离开。

杨再兴看着诸葛瞻离去的背影,对诸葛亮夸赞道:“丞相,瞻儿如此聪慧,真是天赐佳儿啊,日后必成大器,丞相后继有人啦。”

诸葛亮却长叹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忧虑。杨再兴不解,问道:“丞相为何叹气?这孩子如此出色,您应该欣慰才是。”

诸葛亮忧心忡忡地说道:“瞻儿自幼聪明伶俐,吾担心他过于早熟,如同那还没成熟就被摘下的果子,虽看着光鲜,却经不住风雨,反而难成大器。”

杨再兴恍然大悟道:“丞相是担心瞻儿步了那诸葛恪的后尘?”

诸葛亮点头:“诸葛恪自幼才名远扬,可如今……唉,我不得不为瞻儿的未来担忧啊。”

杨再兴宽慰道:“丞相,有您亲自教导,必不会如此。您定能引导瞻儿走上正途。”

诸葛亮苦笑道:“正因如此,吾才更要谨慎。吾正打算将瞻儿交由他人教导。”

杨再兴十分惊讶:“为什么?丞相亲自教导岂不是更好?”

诸葛亮缓缓说道:“吾并不希望瞻儿能继承吾之衣钵。大汉有一诸葛亮便够了,若瞻儿学了吾七八分本事,对大汉未必是好事。如今蒋琬、费祎、姜维等都出自吾门下,日后瞻儿出仕,恐影响皇权,若被有心之人利用,容易引起大汉内部不稳。吾断不能因一己之私,让大汉陷入危机。”

杨再兴听后,对诸葛亮的苦心和对蜀汉的忠诚深感敬佩,忙向他深施一礼:“丞相心怀天下,为大汉殚精竭虑,吾深感佩服。”

诸葛亮急忙起身扶起杨再兴,转移话题问道:“振武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杨再兴坐下后,说道:“丞相,吾此次前来,是想请您帮忙物色一位适合教导继祖的老师。继祖也到了该好好培养的年纪,吾常年在外,对他的学业实在放心不下啊。”

诸葛亮沉思片刻,说:“丞相府长史杨仪如何?此人才学不错,对经史子集都很有研究。”

杨再兴忙摇头道:“丞相,杨仪此人虽有才干,但其气量狭小,且性情急躁,日后恐惹出祸端,不太适合教导继祖。”

诸葛亮闻言,细思了一下杨仪过往,好像的确如杨再兴所说,于是又陆续推荐了陈震、秦宓、杨洪、程畿等人。

杨再兴听后,心中觉得几人都不是很合适,于是回道:“丞相,陈震大人稳重,但他事务繁忙,恐怕没时间教导继祖;秦宓大人知识渊博,可他的学问多在文学诗词方面,对军政之事涉及较少;杨洪大人善于治理地方,可教导孩子可能不够全面;程畿大人……我觉得还是不太符合继祖的情况。”

诸葛亮见此也不恼,只是吩咐杨再兴回去好生思考,想到合适的人选后再来告诉自己,届时自己可以帮忙代为引荐。

杨再兴拜谢诸葛亮后,回到府中。夜里为继祖觅师之事愁得睡不着觉。甄宓见了,关心地问:“夫君,可是有什么心事?”杨再兴皱着眉头把为继祖寻师的事告诉了她。甄宓笑着问道:“夫君可知董允此人?其品德才学皆属上乘,在宫里名声也好。”杨再兴闻言一拍脑袋道:“哎呀,吾怎把他忘了,真是糊涂啊。”

次日朝议结束后,杨再兴特意留了下来。他本想跟刘禅说继祖拜师之事,可又觉得不好开口。毕竟董允此时兼任太子舍人,刘禅正要让他升任太子太师,教导太子刘睿。

刘禅见义兄退朝后,并未离去,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便疑惑地问道:“义兄,你可是有事相商?”杨再兴犹豫再三,还是觉得当面请求不妥,便尴尬地笑道:“陛下,臣没事,突然想起些小事,陛下您忙,臣告退了。”

杨再兴无奈,只好去找太后孙尚香。见到孙尚香后,杨再兴行礼说道:“太后,臣有一事想求太后帮忙。”

孙尚香好奇地问:“哦?什么事?你且说说。”

杨再兴把为继祖寻师,看中董允却不好向刘禅开口的事详细说了一遍。

孙尚香听闻打趣道:“你这在战场上勇猛无畏的卫将军,怎么做事如此扭捏?别忘了你是陛下的义兄,亦是皇室中人,不用这般顾虑。”

杨再兴苦笑道:“太后,臣虽与陛下关系亲厚,但此事着实不好开口,臣怕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杨再兴说完,接着又把诸葛瞻的事和诸葛亮的担忧说了出来:“太后,丞相是一片苦心啊,他担心诸葛瞻日后若权势过重,会影响大汉的稳定,所以想把瞻儿的教导交给别人,可这样对丞相不公平。”

孙尚香一听,皱起眉头道:“这怎么行?丞相为大汉尽心尽力,皇室不能亏待这样的忠臣。”说完,她起身拉着杨再兴:“走,我们现在就去见陛下,把这两件事说清楚。”

杨再兴推辞道:“太后,这……会不会太急了?”不想却被孙尚香一个严厉的眼神制止道:“哼,有什么急的?这事关乎大汉之未来,绝不能耽搁。”

孙尚香带着杨再兴来到刘禅的书房,让左右退下。刘禅见这架势,知道母后此来必有要事,急忙吩咐赵统道:“守好书房,任何人不得靠近,违抗者严惩。”赵统领命而去,还把门关上了。

刘禅扶着孙尚香坐下后,问道:“母后,您和义兄来此,所为何事啊?”

孙尚香也不说话,示意杨再兴开口。杨再兴见此清了清嗓子,只得硬着头皮对刘禅道:“陛下,臣此次前来,是想为继祖寻一位老师。臣觉得董允大人很合适,他品德高尚、才学渊博。只是臣知道董允大人现在要教导太子,臣不知如何是好,特来向陛下请教。”

刘禅笑道:“朕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原来是为了继祖的学业。义兄直说就行,朕不会亏待继祖的。”说完就要提笔写诏书。

杨再兴连忙拦住刘禅道:“陛下,且慢。还有一事,丞相打算将诸葛瞻交由他人教导,丞相担心诸葛一脉日后势大,会影响皇权,引起内乱。丞相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陛下您看这事……”

刘禅听后,沉思片刻,笑道:“相父多虑了。瞻儿乃相父之子,有相父教导,怎会做出危害大汉之事?而且朕相信瞻儿日后必是我大汉之栋梁。”说完便写下诏书,刘禅写完后,将诏书递给杨再兴道:“义兄,朕明日朝会就当众下诏,你可放心了?”杨再兴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连忙谢恩道:“陛下圣明,臣代继祖谢陛下隆恩。”

之后,杨再兴又提醒刘禅道:“陛下,您可要牢记先帝遗诏,亲贤臣,远小人。如今宫中的黄皓,臣观此人油滑,心思不正,陛下定要远离他。还有,陛下任用官员时,切不可过于重用益州本土派,特别是谯周。此人虽有学问,但其一些言论和主张,臣觉得对大汉颇为不利。”

刘禅虽对这二人印象不深,但还是将此事默默记下,对杨再兴答道:“义兄之言,朕会记在心上。”孙尚香在一旁也默默记下杨再兴所言,心想回寝宫后定要命人好好查查这二人,若真是奸佞之徒,绝不能轻饶。

杨再兴见事情办完,便想告辞。刘禅挽留道:“义兄,留下来用完午膳再走吧。咱兄弟俩一年都聚不了几次,正好一同陪母后说说话。”杨再兴担心在宫中久留会引来非议便道:“陛下,臣还是不打扰了,臣府中还有事,况且久留宫中于礼不合,传出去臣恐引来非议。”孙尚香闻言大怒道:“谁敢乱嚼舌根,本宫绝不轻饶。振武你是陛下的义兄,先帝义子,留于宫中用膳本就正常,别担心。”杨再兴无奈,只好留下陪刘禅和孙尚香母子用过了午膳才离开。

这正是:为子觅师访丞相,皇室忧心育贤良。忠言劝谏防奸佞,蜀汉风云续新章。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