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冲破围城 > 第154章 方父进城再就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假过后,开学的第一天,校医务室又有新同事调来。领导考虑到方子圆的孩子太小,婆婆身体又不好,遂将她半天的坐班也免了,让她只管在家看好孩子。学校如果有事,随叫随到就可以。

今天一早,方子圆刚洗米下锅,接到方父的电话,说方母头晕、恶心,吃了几天药,病情非但没减轻,反而加重了,昨晚差点一头栽进茅坑里。

元宵节一过,王海波又去外地出差了。

方子圆忙给涵墨穿戴整齐,带他去了方子玉的家。

季月朋听完,骑上摩托车,匆匆赶回方家岭,去接方母。

方母一到,方子玉在家看着两个孩子,方子圆带她去县人民医院找熟识的医生看病,做了几项必要的检查,结果出来,确诊她头晕、恶心的症状,主要还是由颈椎病引起的。

没查出什么大病,方母竟有些疑惑,但精神还是立刻好起来,方子圆也松了一口气。

在方子圆家住了十几天,方母吃的好,睡的也香,头晕、恶心的毛病很快好了,脸色也变的红润起来。

王海波在电话里说两天后回家,方母还是不愿见他,提前回了方家岭。

“子玉,爸爸妈妈年纪大了,身体会越来越差。哥哥工作忙,路又远,一年回家不过三两次。涵墨和望舒又太小,我们也不能常回家。如果有合适的房子,我想租下来,让他们到城里来住。”

“爸爸妈妈不愿住在方家岭爷爷留下的老屋里,心情总是不好,没病也会憋出病来的。可是租房子要花钱,爸爸未必舍得。”

“租房子的钱我来出。”

“你每月的工资也不多,还要经常为我们花钱,如果再负担爸爸妈妈的房租,手头该紧张了。还有,你公公婆婆要是知道了,他们嘴上不说,心里也会有意见的。”

“有些人年纪一大,反而跟小孩子似的,越来越固执己见了。”

“前几天,月朋好像说起过,他有个同学所在的单位要找一个看大门的,门房是里外间的,很宽敞,里间可以住人,外间可以生火做饭。这个工作不累,工资不算太低,过年过节还可以享受单位的福利待遇。只是要早起晚睡,夜里十点以前不能关大门,早上六点以前要敞开大门,半夜如果有人叫门,要随时开门,不过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

“最近几年,爸爸的睡眠少了,每天都是睡的晚起的早。我看这工作不错,很适合他。门前人来人往的,妈妈也不寂寞。不知现在找上人没有?”

“爸爸那么清高的一个人,他肯放下脸面,做个看门人吗?”

“今非昔比,爸爸应该会的。”

“那我让月朋赶紧问一下。”

不出方子圆所料,方父方母欣然同意。他们等不及王海波开着公车回去接,便收拾好锅碗瓢盆、衣服铺盖等,背上驮着,手里提着,高高兴兴地进城上班了。

方父退休几年后,不但重新有了工作,而且还是在县城的事业单位。每月不但有退休金可领,还有看大门的工资收入,更有免费居住的房子,他很自然地进入角色,成了一名尽职尽责的看门人。不久,他又承包了打扫单位厕所的工作,工资又多出一块,他的工作热情自然又高涨了很多。

城里的新鲜事多。方母很喜欢,她几乎每天都会出去闲逛。

很快,方母发现了一条小小的生财之道,在垃圾箱里,还有小广场等人多的地方,可以捡到酒瓶、矿泉水瓶、小纸箱、易拉罐等废品。于是,她每天外出时,手里总会拿着一个尼龙袋,或是空面袋、空米袋。回来时,袋子通常像吃撑了肚子的小肥猪一样,都是胀鼓鼓的。

一个月下来,方父将攒的废品分门别类,送去废品回收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城里还经常有装修门头或住房的,他们经常会扔掉三合板或木头块等下脚料,大大小小的,只要能用来烧火,方母都会连驮带背地弄回门房,又省下不少买煤球的钱。

菜市场离的也不远。每隔几天,方母吃过早饭,等到十点以后,再去市场。那时菜农自种的青菜还是很新鲜的,价格也会便宜许多。

方子圆和方子玉也时常去看方父方母,一般是不会空手的,除了带着孩子,还会带着好吃好喝的。或者是烧鸡、猪蹄,或者是糕点饼干、时令瓜果等,都是他们很喜欢吃,又不舍得买的东西。

每个月发退休金的那一天,对方父来说,比过年还令他高兴。一大早,他收拾妥当,精神焕发地骑上自行车回兮和镇领取,与老同事或老熟人聊聊城里的见闻和趣事,再去高家包子铺要上一笼灌汤包,慢慢吃着,感受着不同方向投来的艳羡的目光,心里那个美呦!

方父将要在城里买房子,而且还是买新房子的消息,很快不胫而走。

快到年底了,方父拿出他的宝贝存折,一页一页地翻着,看着上面一笔笔大大小小的存款,累积起不断增长的数字,他心里又盘算起买房子的事。

“在镇上住着,比在村里好。在县城住着,又比镇上好。每天四处溜达着,既锻炼了身体,又能与人聊天散心,更有捡废品的收入,实在太好了。”

方母剔出牙缝里塞进去的一根肉丝,感叹着。

“能住进属于自己的新楼房,这辈子就算没白活了。”方父无限憧憬地说。

“房子的事,我正想同你商量呢。昨天,我竟然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我们上学时关系很要好。她儿子在兮和县城工作后结婚,她和老伴儿也跟着来了。去年买下城关柳林村一套新建的平房,她沾了亲家在村里当干部的光,总共花了不到一万元。如果我们想买的话,她可以托亲家从中帮忙,也能拿到一个最低价。”

“我们又不是没在村里住过。”方父从眼镜底下瞥了方母一眼,有些不屑地说:“那些儿子少、门户弱的人家遭人排挤,受人欺负,你难道没见过?再说了,城里人也没有乡下人厚道,单门独户、孤零零的外住在城中村,你觉得能行吗?”

“别人住的,我们怎么就住不的?”

“关键是能住的长久,住的安稳吗?”

“我们是买房子,又不是租房子,哪来的不长久?哪来的不安稳?”

“先说我吧,一向不惯和人往来,住进以家族势力为核心的村庄,终究难以立稳脚跟;再说你吧,喜欢串门聊天站街头,话说多了,是非不请自到。我看呀,要买就买商品房,邻居们大多素不相识,互相之间没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相处起来比较容易,住着会更舒心、更稳妥。”

“我也喜欢住楼房啊!干净又敞亮,可那大几万的钱从哪里来呀?”

“前些日子,我和子圆、子玉说起过想买房子的事,她俩都赞成,答应出一部分钱。”

“月朋做生意很缺钱,最近不是正忙着贷款的事吗?子玉又不上班,只发一半的工资,她手里哪会有钱?”

“这事不用你来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