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一直到1968年才彻底结束。
这个时候,冉爸冉妈也已经打探过内地的情况。
老家的朋友,能逃过去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参加了改造。
他们走了的好处就是不用再面对改造。
可是想念家乡啊,尤其是老人家,想念家乡。
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他们也不愿意走。
冉爷爷冉奶奶就经常念叨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北京。”
“回去也不知道老伙计们还在不在。”
别说其他人了,冉秋叶也挺想念北京的。
如果她爸妈不是海归,如果她不用改造,她是绝对不愿意离开的北京的。
香港虽然繁华,但她更喜欢内地。
贫穷也无所谓。
反正能吃饱穿暖。
按需分配,大家都享受不到,就不会产生不公平的心态。
到1980年的时候,就应该可以回到北京了。
十年的时间,可以很快,也可以很慢。
他们现在来这里已经一年多了。
而冉秋叶,1968年这一年已经25岁了。
虽然1967年矛盾重重,但冉秋叶的小说也是一直大火。
她现在已经跻身进入头部作家了,在香港也是赫赫有名。
如果要约稿,价格那是高的离谱。
冉秋叶只觉得现在的文人好像比之后还赚钱?
换报社她觉得麻烦,就没有换。
但是约稿她没有拒绝,她可以双开的。
现在每个月赚的钱至少都有好几万港币。
再加上出版小说。
冉秋叶现在的住址已经差不多人尽皆知了,她准备搬家。
她现在的资产可以买别墅,最近正在看房呢。
那些富豪名流聚集的地方,她暂时没有想法,安静不被人打扰的地方就行。
“妈,我找好房子后,你和我爸跟我一起走不?”
“你哥嫂侄子侄女都在这呢,再说你爷爷奶奶也都在这,我们走不方便啊。”
冉秋叶她独自一人住别墅她是不敢的,她还是害怕鬼。
“要不然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接过去?到时候你们跟着一起。
既给家里减轻了负担,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变大了。
别墅可以种菜种地,四个老人家省得整天没事做。”
冉秋叶挺喜欢冉家的家风的,家有一宝,如有一老。
她不觉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负担。
其他人上班,来到香港,陪伴四位老人最久的小辈就是冉秋叶。
经常听他们讲过去的事情,冉秋叶也收集到了不少的信息。
而且四位长辈也不是指手画脚的性格。
要是四位活祖宗,冉秋叶还不乐意伺候呢。
可他们不是。
冉妈妈替她担心:“我们六个都跟着你,会不会是你的负担?”
“妈,怎么可能,爱你们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是负担。去嘛,去嘛,你舍得我一个人住在外面啊?”
冉妈妈当然舍不得,她看向冉爸爸。
经过这两年的相处,冉爸爸怎么舍得呢。
“行,那咱们就一起去看房子,搬出去和你一起住。”
冉爸冉妈一起看房,最后选了一套有前后花园,单边位,空间特别大的别墅。
这空间,种玉米种小麦都足够,好几亩地呢。
别墅的建造风格不是冉秋叶喜欢的,她想重新建造。
建房子对她来说已经是得心应手了,设计图画好之后,她就开始找建筑队。
现在也有很多散队,冉秋叶看着那些找工作的人。
她找了很多建筑工人,人多,建造的就快。
材料什么的,娄晓娥知道她要建房的时候,已经给她买好了,买好了!!
女生和男生果然不一样,她感觉她被女生包养,越来越心安理得了。
冉爸冉妈每天也跟着一起过来,给大家买饭,帮忙。
她没有建别墅,大家更喜欢的是北京四合院。
冉秋叶建的就是四合院,卧室、厨房、厕所加起来十几个房间。
厕所建的比较多,她建了四个厕所!!
没办法,她真的觉得排队等厕所是个很令人着急的问题。
到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再加上她,一共七个人,四个厕所她都觉得不够。
娄晓娥还要求给她留一间房子,那偶尔就是八个人。
老人家的厕所洗澡间她都是专门做了特制的。
三个月的时间,房子就建好了。
还专门找师傅打了水井,然后沏的水池。
运动器材也搬回了家里,户内户外的都有。
冉秋叶私心还搭了一个秋千。
前后院这样就很明显了,前院可以种花,后院四个老人家种菜种地都行。
房子建好后,虽然看起来不够高大上,但是生活气息十足。
在装修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分配好了土地。
自己种自己想种的东西。
后院翻了土,撒下种子。
冉秋叶把驱虫草那些种子也撒在院子周边,她可不想有小可爱进自己家。
前院种花种草就留给了爸妈。
修建房子也不耽误冉秋叶的赚钱。
选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暖房。
大家认个门,热闹热闹。
小孩子们喜欢运动器材和秋千。
上了年纪的都喜欢前后院,可以种东西。
热闹之后,人群散去,家里只剩下了七口人。
冉秋叶第二天就把空空带了回来。
“妈,我买了一只小猫,你看,多可爱啊。”
“有猫好,有猫好,有猫家里就不会进老鼠。”
“妈,我找个保姆吧?家里做饭、打扫卫生都要人忙。”
“找保姆干嘛,来个外人住在家里都不自在。”
“可是现在房子这么多,打扫起来也是很累人的,不找保姆就找个打扫卫生的佣人。”
“你就别操心这些了,我们都不喜欢人伺候,家里就这几个人,能忙的过来。”
“那行吧。”
洗衣服家里有洗衣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用。
就是做饭打扫卫生需要人。
奶奶、外婆和妈妈三个人谁有空谁做饭。
很多时候是奶奶和外婆做的。
后院种的菜郁郁葱葱,一家七口吃都吃不完。
有些菜也不能久放,他们就会送给亲戚朋友些。
娄晓娥来了,就让娄晓娥带回家尝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