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成道天书 > 第112章 地藏菩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石中在那幽冥界域里长时的参详观想,见晓了许多阳间不同的鬼闻趣事,也看到了诸多比之阳世更有情有义的阴间轮回者故事。

他那石头一般的心态,自有了更加人性的天道法则来。自也明白了天道轮回的种种因果律。

但在其参详观想了十八层地狱之后,原先那种潇洒自如的大自在心境,却是失去了腾达之意。

他不禁自思解悟,真我神念亦似乎在虚无缥缈去!

这世界里生灵人众从生到死,又由死轮回转生,若不是一心向道,修行心境坚定若磐石者,岂非就是泡影一展,昙花一现吗!?

任何荣华富贵,何种荣耀光辉岂不皆成虚幻无实之数,更何况什么饮食男女,金银宝贝,不都通通过眼云烟,雨花霜雪化去无踪空一场了!

怀着诸多疑惑茫然,他定住心神里乱境,自就朝着十八层地狱最深处闪身穿越过去。

在那阴煞气势汹汹,阴损伤害最强之处,那暗物质最为致命的场所里,有一位高僧大能,携了只万古奇兽,正进行着自己的宏大伟愿。

石中相信,那位久远以来,坚守誓言少出地狱的佛门高僧大德,会解去自己心中那种万界虚空,竟为虚拟幻化的心境。恢复真我上进崛起之心境。

地藏王,也称地藏菩萨,乃佛门之中负责审判亡灵的菩萨。地藏王的故事源远流长,流传千古,是民间信仰的一部分。

地藏菩萨充满了慈悲与智慧,传达的是因果报应与生死轮回之佛教教义。对于生灵人众的道德观念以及普善人生观,有着深远影响。?

而地藏菩萨,音译为“乞叉底蘖婆”,《地藏十轮经》中称其是“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 ,故名“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的故事始于佛教经典《地藏菩萨本愿经》。这部经典记载了地藏王在久远劫前发下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为度化众生,使众生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得到解脱。也为实现这一宏愿,地藏王于地狱之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道场,命名为“幽冥界”。后用多来泛指整个幽冥地域。

幽冥界里关押着所有因业力所牵引而死去的亡灵鬼魂,包括世间的善人、恶人、仙人、凡人等等。地藏王菩萨,在这里为他们说法、讲经,使他们明辨是非,悔过自新。

地藏王在华夏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形象有多种多样,既有天神般的威严,又有僧人般的慈祥。

他头戴宝冠、身披华丽的袈裟、璎珞装饰天人相,一手持锡杖,一手拿摩尼宝珠僧人相最显尊形。

而头戴宝冠的地藏王菩萨,象征着他的神圣地位,也代表着他的无尽智慧。

华丽的袈裟则代表着他的庄严与清净,璎珞装饰则象征着他的慈悲与救度。手持锡杖的地藏王菩萨则展现出他的坚定与力量,一手拿摩尼宝珠则象征着他的智慧与觉悟。这些形象不仅体现了地藏菩萨的神圣地位,还传达了地藏菩萨慈悲为怀、智慧无量的品质。

因为众生对菩萨有着深厚的信仰,所以道场应运而生。

道场原本是佛教的用语,指佛祖或菩萨说法的地方。而每个菩萨都有自己的道场,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就在九华山上。

九华山最初被称为九子山。唐代诗人李白与友人一同游览九子山时,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间”自此,九子山改名为九华山,并逐渐成为地藏王菩萨的修行场所。

九华山原来是一个叫闵公之人的私有产业。他这个人很是善良,经常在家里举办斋会,施舍四方来的僧人,还特别地信奉地藏王菩萨。

有一天一个苦行僧,来到九华山,见闵公如此慈善,就向他提了个请求,希望闵公能给他一块地方作为居所。他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袈裟盖住的地方就够了。

闵公自也不小气,想到一件袈裟能占了多大地去呢!便是马上答应了他的请求。

然没想到,那袈裟飞至空中,却是越变越大,竟把九华山的大小山峰全都给覆盖住了!

闵公这才明白,自己这是遇到神仙了!他立刻把整个九华山都送给了这个苦行僧。并且让自己的儿子也拜了他为师。

而他在处理好家事之后,也是上了山,且拜自己的儿子为师,陪僧人身边。这苦行僧不是别人,就是后来的地藏王菩萨。他当世修行,见着九华山人杰地灵,便点了去,作为自己的道场,讲经说法发展佛法。

而地藏菩萨所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乃是佛门宏大佛业。

菩萨之所以立下如此大愿,相传是在释迦牟尼佛圆寂一千五百年之后,地藏王菩萨转世投胎,成为新罗国的王子金乔觉时。

当时正是唐朝佛教兴盛的之时,作为属国的新罗国,自然也对佛法非常敬仰。很多的王室成员,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而金乔觉天生就有佛缘,开元年间他远赴华夏来到安徽青阳,在景华山上修习佛法。

据说在他入定的时候,周围会隐约听到刑具的声音,或者是鬼魂的哭声。当有人问起时,他就会说起地藏王菩萨曾经许下的宏愿。

于是很多人都认为,这金乔觉就是地藏王菩萨的化身之一,他此来之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佛法引导众生向善的。

地藏之名,在《地藏十轮经》里记载,有“忍辱不惊如大地,深密思惟如密藏”的意思。意思是说,地藏王菩萨修行阴阳两世间,乃是长期处于深思状态之中,就犹如广袤的大地一样,宽容地容纳着万物并拯救众生。因此他被尊称为地藏。

地藏王菩萨也是佛教幽冥教的领袖,他的地位超越了十殿阎罗。是幽冥界里第一高德大士。这也正是人们将他尊称为地藏王菩萨的原因所在。

而地藏王菩萨,发下这个宏愿的背后,与其孝顺品行紧密关联。地藏王菩萨曾经投生多次,皆是未曾忘记佛法无边,普度众生。

有一世,他为一个婆罗门女子所生之女。而母亲不信奉佛法,甚至常常嘲笑信仰佛教的他人。与之相反,为这位婆罗门女子所生的她,非常崇尚佛法。

其母死后,他深知母亲过世后去往地府,将遭受地狱的酷刑苦楚。于是,她出售家产资助寺庙,希望能够为其母减轻来世罪孽。

地藏王菩萨还有一世是叫做光目。在此世中,她的母亲是青提夫人,家境十分富裕。

而这青提夫人却很是贪婪与吝啬,经常在家人不在之时滥杀动物,尤其钟爱喜食鱼类。她让手下人给她捕捉有孕育的母鱼,杀鱼取卵食用鱼子,因此阴损而生杀生罪孽。

其死亡之后落入了地狱恶鬼道,遭受酷刑折磨。

而地藏菩萨所化光目,乃是个孝女,她深得佛法精髓,得成道果后,即用神通天目,看到自己母亲在地狱饿鬼道受着酷刑责罚,于是就偷偷用神通力量,把人间食物送给其母吃。

可惜的是,人间的食物一到地狱,就变成了火炭灰飞。光目无能为力,心中也十分悲伤。她跑到寺院中,不断恳求佛祖原谅母亲的罪过。

此时佛祖听到她的祈祷显现佛堂,且告诉光目,可在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借助十方僧众之力使其母能饱腹。

于是光目按照佛祖所说,举办了第一届盂兰盆会。其母也得以吃饱,转世轮回人界得了解脱。

后来,众生也就有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也即中元节供养十方,斋饭僧众,超度亡魂的鬼节。

地藏王菩萨最后一次投生,功德圆满行至地狱之时,亲眼目睹了地狱中聚集了众多罪大恶极之人的鬼魂,且将要承受无尽的酷刑与痛苦。

他慈悲为怀,又感念佛法无边,普渡众生志。于是便是立下了佛门中一大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即他愿意永远停留在这地狱之中,拯救众生于无边苦海,直到地狱彻底空无一人的那一天,他才会再去追求佛果,求取自己的正果真佛身。

菩萨功德无量,他本就是个已有成佛资格的修行者,却是为众生愿誓,而放下了正在求取的佛果正位,以菩萨位普渡众生。

地藏王菩萨投生为新罗王子金乔觉。就因为喜爱佛法而离开故乡后,且再也没有回去过。

闵公赠山为其道场后。他的母亲对其思念不已,也是跟着来到了九华山,并留下来陪在自己儿子身边。

一天金乔觉对母亲道;“华城寺广场上有一口井。这井非常神奇,能帮助人免去地狱之苦,直接前往极乐世界”。

其母对此很感兴趣。晚上,她悄悄来到井边,想看看这口井究竟有些什么神奇之处。不想竟看到,金乔觉在井底讲说佛法。可是她在来此之前,明明就看到金乔觉在那池边做晚课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出现在两处?而且在井里有水的情况下,人怎么可能毫发无损地待在里面呢?为了揭开事实真相,母亲毅然跳入井中。

旁边的人急忙去救,可是怎么也救不上来。紧接着西边天空突然烟雾缭绕,而且其中出现了金乔觉母亲的身影。众人这才明白,这是地藏王菩萨用法力,超度母亲升天,去往了西方极乐世界。

地藏王菩萨的功绩,基本都与孝道密切相关。据《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记,他曾有四个愿望。

乃在遥远的过去,地藏王菩萨转生为一位富商之子那一世。当时有一位名叫狮子的佛陀。他见到狮子佛陀后充满敬意,遂询问如何能够达到他这样的佛法境地。

狮子佛陀告诉他:“只有通过帮助那些受苦的众生获得解脱,才能实现成佛的境界”。

因此,地藏王菩萨便立下了远大的佛门志愿。无论经历多少时间,他都将以多种方式,重临凡世辅助六道众生摆脱痛苦。这便是他第一次发下的誓愿。

第二次,地藏王菩萨投生为婆罗门女子。为了让母亲得到解脱,她立下誓言:“一生一世都要救度众生”。

地藏王菩萨第三世投做一位国王。他和邻国国王是好友。有一次两人一起拜佛之时各自许下心愿,临国国王希望早日成佛,而地藏王菩萨,则希望所有百姓解脱苦难之后再成佛。

第四次转世就是光目女。同样是为了母亲,以及众多受苦受难的人,她发下宏大愿望:“帮助众生解脱”。

也许正是因为这四次轮回转世,他所有宏愿都是为了普度众生,让众生脱离苦海。且每次转世,都体现了儿女对父母坚定不移的孝心,这才使他在六界之中,得到了所有人的敬重。这才是他成为众多菩萨中,愿力第一的原因所在吧!

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

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

五彩图圣像,悟真非妄传。

扫雪万病尽,爽然清凉天。

赞此功德海,永为旷代宣。

(《地藏菩萨赞》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