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面纱》(上)
一阵沙沙声和白色噪点过后,屏幕由暗转亮,伴随着絮絮叨叨的旁白声,电影正式开始了。
“这天是2015年8月20日。”
标志性的帝国大厦一闪而过,紧接着,纽约第五大道各类豪车川流不息的繁荣场景跃入眼帘,在宽敞明亮的车道上,有一辆高速行驶的黑色小轿车吸引住了凯瑟琳的视线。
凭着资深演员的直觉,她迅速判断出了画面中的主体所在。
镜头流畅地跟随着小轿车移动的速度,切换到了一栋白色拱形建筑的门前:这是一栋坐落于曼哈顿中心的独栋建筑,它有着高大的圆柱,宽阔的游廊,还有匀称完美的雕刻线条,让人一看便知价格不菲。
很快,这辆黑色轿车稳稳停在了白色建筑的门前。
通过远景镜头,凯瑟琳只能看见从车上走下来了一个看不清脸的女人,那身颜色土气的棉布裙显得她有些臃肿,毫无造型可言的黑发被遮阳帽遮住了大半,只留出一部分发尾。
“merde,这简直是灾难般的造型。”凯瑟琳犹疑地打量着画面中的女人,“这真的是妮可吗?真令人难以置信……”
而接下来的一个俯拍镜头,再次证实了她的猜想:从旋转楼梯的最上层往下俯瞰,从女人的头顶开始,款式过时的遮阳帽,没有光泽且分叉严重的发尾,处处细节都昭示着女人此时的状态极为不佳。
镜头缓缓往下平移,女人走到二楼后,停下了脚步,伸手摸了摸枯燥的发尾,小心翼翼地把头发盘起,睫毛闪了一闪,然后才无神地看了镜头一眼,很快又收回视线。
不论是老气横秋的着装造型,还是她从出场开始复杂而真实细腻的微表情,都在无形之中迎面向观众传达了不少信息:这个女人似乎年纪不轻,明明脸上没有多少皱纹,但看起来却如此的衰弱、麻木,一言一行都十分拘谨,神情中时不时会流露出一抹哀伤——这抹哀伤是如此的富有感染力,仿佛在一瞬间就把作为观众的凯瑟琳拉入了戏里,让她情不自禁想要探究这个人物。
她为什么会一脸哀伤地走进这家私立的诊所?那辆车的车主跟她是什么关系?既然买得起车,为什么不换身好看的衣服?她的悲伤情绪是否跟她的病情有关?
“怀特夫人?”
“Yes。”
“卢瑟医生,怀特夫人来了。就是沃特金斯医生写信跟你提到的那位女士……”
剧情依旧平滑地往前推进着,凯瑟琳的思绪却久久地停留在妮可近乎脱胎换骨的“扮丑”造型上:是的,扮丑,这是很多五官条件姣好的演员最常选择的一种突破方法——但妮可并没有故意增重又或者化老妆,仔细看去,她的五官和往常一样精致,甚至依旧貌美——但凯瑟琳敢保证,任何一个注视她的观众都不会注意到她的美貌,他们首先感受到的一定是她的哀伤,还有她过分拘谨畏缩的状态。
“没有改变外表,只通过改变造型居然就能有这么强烈的效果。”影片才开始放映不到五分钟,凯瑟琳却已经因为开场这一幕戏而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整个人的气质都因此而改变了,这绝不是普通演员能够做到的……也许那些记者真的小瞧了这个女孩。”
对待好莱坞明星,很多欧洲媒体的记者都习惯性以刻薄的眼光挑剔一切——渴望着利用他们在全世界的名气和明星效应,又总喜欢暗戳戳踩上几脚,说是又爱又恨也不为过。
自从戛纳的入围影片名单公布以后,凯瑟琳在网站上已经看到过不下六种版本的奖项预测,每个版本里《面纱》都是颗粒无收的结局,顺带还附赠几句针对女主角的冷嘲热讽。
“剧本内容还是很有意思的,主题没有过分的宏大叙事,女性的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追求,很符合当下的潮流……但表现手法有点沉闷,画面大部分都是冷色调,和米伦以往的作品大相径庭,恐怕很难拿到好的票房。”这么想着,凯瑟琳下意识推测起了《面纱》的得奖前景,“奥斯卡不会喜欢这类片子的,不过那群美国佬总是很偏爱米伦,也许这部影片会是个例外。无论如何,这更像是一部为了电影节而来的艺术片,妮可的表演很有新鲜感,完全能够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我猜格林一定会把最佳女主角的票投给她。可惜,这女孩一门心思地想留在好莱坞发展……”
凯瑟琳欣赏地观察着画面中每一帧妮可的表现,耐心且期待地等待着伊芙.怀特的第二个人格出现,第二个人格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些剧情全都来自格蕾塔.米伦亲手撰写的原创剧本,即便凯瑟琳好奇得不得了,也无从得知消息。
电影里的时间很快来到了几周之后,剧情随之上演到伊芙第二次独自前往私人诊所的那一幕,布兰登.埃默森忧郁而深沉的特写镜头引来了凯瑟琳的嗤笑:在她看来,布兰登的演技还是太过青涩了些,只是具备了完美的“形”,却没有“魂”。
相比之下,妮可的表现才有资格称之为“神魂兼备”。
“她简直是个不可多得的演技天才!”凯瑟琳目不转睛地看着荧幕中粗布麻衣却依然妩媚得浑然天成的女人,呼吸瞬间急促起来,一种久违的战栗感划过脑海——这是凯瑟琳看到好的表演时所特有的一种反应。
“太不可思议了,以前那些商业片完全埋没了她!这女孩的演技根本不输西格妮.加纳,她展现出了令人惊艳的一段人格切换表演,是的,非常彻底,非常大胆,完全截然不同……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凯瑟琳激动得粗话连连,整个人已经完全兴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