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专访放在龙江饭店的一个雅间里,由县里宣传部安排和陪同。

“请问安总,你是怎么走上这个行业的?”

记者也是一个年轻的女性,年龄和安琳差不多。

“一开始,只是想和姐妹们找一个增加点收入的平台,但随着自己对这个行业的了解,觉得还是很有机会,慢慢的也想建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

“也是民族品牌,咱们今天建立了吗?”

“建立了,已经开始启动推广,正在全国布局,八月份前就能和大家见面。”

“叫什么名字?”

“柔情。”

“哇!好美的名字,柔情似水,很形象很贴心。”

“是的,柔情似水,呵护女性的健康与美。”

对安琳的专访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市电视台的说,他们要上新闻,还要上江渝卫视的专题节目,因为这个新闻很有代表性,能够极大的增强民营企业的信心。

轰轰烈烈的揭幕仪式结束后,刘志刚第二天一早就要回去,他说要尽快拿到鞋与包的订单。

在专访中,他承诺至少还要来这边投入一千万的港币,而且是在未来的一年里。

“亦铭,咱们就这样定了,你们八月份过去,我也安排好时间。”

刘志刚的承诺,并不是信口开河,来这边之后,他也认识到,光是追求钱的数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做实体也有做实体的好处与成就感。

“可以的,志刚,你这次回去,把这三个村的破房子和空地都买下来,有多少买多少,还有这个区域的门市,千万别错过。”

两人看着地图,夏亦铭一一画圈标注,这些都是即将涨几十上百倍的地段。

“好,这个小区的房子,我给你留了一套,咱们是邻居,你们过去就可以住了,钥匙先给你。”

红山集团的成立,在安琳的人生里,就是一个里程碑,她也真正走上了企业家的道路,渐渐脱离生意人的角色,也算是开始蜕变。

以前丝厂的厂长办公室,自然也变成了红山集团董事长办公室。

“亦铭,我不喜欢那么大的办公室,空荡荡的,一点都不好,太浪费了。”

“嘿嘿!慢慢适应,这是工作需要,以后还要给你配一个秘书。”

赵厂长还是很有眼光的,在这个办公室里,可以看见龙江河两岸的吊脚楼,也可以看见集团的大门,还可以看见古老的龙江桥。

“我要你当我的秘书,工作上,生活上都是。”

“嘿嘿!我才不愿意呢,还不被你欺负死。”

“你敢,信不信晚上收拾你。”

看着静静流淌的河水,看着河里的两只鸳鸯戏水,两人都特别的感慨。

特别是安琳,曾经处在绝望的边缘,现在却是一片艳阳天,变化之大,甚至来不及适应。

“亦铭,明月皮具厂的人过来后,咱们集团就有八百多多人了,我觉得压力好大。”

“爱琳,咱们这个属于劳动密集型,人多也是正常的,集团发展起来,两千人都不够。”

“我们往精品方向发展,先搞好基础建设,把基础夯实了再说。”

“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可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些时间,稍微闲下来就特别想要你?哼!”

有意无意中,在夏亦铭面前,安琳都养成了朵朵的说话方式。

“说明你开始全方位的进入人生的巅峰期,就像母猪一样,进入了高产期。”

“讨厌,你才是猪,最坏的大肥猪。”

偎依在夏亦铭的怀里,安琳莫名的就觉得安全,就像一只稚嫩的小鸟,看了看无尽的天空,蓄势待发,准备展翅高飞。

新闻播出后,江渝百货的人到了龙江镇,其中就有周经理。

“靠,夏总,没想到这个厂也是你们的。”

见到夏亦铭,周经理特别惊讶。

“嘿嘿!周经理,全靠你当初的支持啊!”

周经理过来,就是要谈合作,江渝百货是国营企业,但是经营得比较好,效益很不错的,关键他们在每个区县都有百货公司。

“夏总,安总,我们现在也是在适应市场经济,目前看来,咱们算是比较成功的,我们正在打造精品专柜,提高我们的形象,不让老百姓以为我们只是一个大的杂货铺。”

周经理很直接,也很有诚意。

“周总,我们在海城和深南市都已经布局,预计七月份就能开门营业。”

熟人之间,谈判就要顺利很多,没有拐弯抹角,很快双方达成共识。

江渝百货出场地与营业员,包括广告位,红山集团出产品,以及宣传资料等,大家四六分成。

另外,周经理帮忙,在市中心购买了一个门市,一百二十平米,六万块钱。

这个门市可以作为形象店,地理位置相当好,可以自己再往上建楼。

在夏亦铭的记忆里,这里将来是江渝市的金融中心,也是大品牌的集中地,在这里有个门市,可以极大的起到窗口作用。

“夏总,我都是年龄大了,其实我也想跳出来单干,很羡慕你们的,年轻就是资本。”

“周总,我们也羡慕你们啊,旱涝保收,根本不需要为明天而烦恼。”

在那个时代,吃公家饭,端铁饭碗,几乎是每个农民的愿望,是荣耀的象征。

“说起来是旱涝保收,其实也是悬着的,他们年轻人进来,谈个朋友的钱都不够,这个旱涝保收又有什么用?”

体制内外,各有利弊,不可能好处都被你占完了,总得给别人一条活路。

周经理看到现在的夏亦铭,自己的内心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当初他来谈彩电生意时,完全没有想到他今天还有那么厉害的厂。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其实都有很多机会,但往往是由走投无路的人给抓住了,从而在后面的日子里一飞冲天。

陈文忠带着三十万又回到山口村,是他贷款筹集的,他看到龙江食品厂的生意火爆,每天至少有十万的发货量,羡慕极了,十分的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