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阳春三月。

南方的水稻已经插秧了。

北方也进入了春耕、播种的时节。

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

是华夏中部的一片沃土。

从宇文泰到宇文邕,朝廷实行均田制,兴修水利。

使得此地成了大周的一大粮仓。

关中平原。

南靠秦岭,北倚黄土高原,西临陇山,东接黄河。

与崤山,中条山隔河相望。

山川环绕,地形完固,是典型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地。

有汧河,泾河,洛河,沣河,灞河等河流汇入渭水。

渭水自西向东。

流经关中平原全境,最后注入黄河。

给八百里秦川带来便利的灌溉条件。

汉朝时期。

朝廷利用这些支流,修建了龙首渠、郑国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漕渠等人工水渠。

后因战乱,大多都废弃了。

周武帝时,重新疏浚龙首渠,派贺兰祥重修白渠。

宇文衍亲政后,也下诏疏浚六辅渠。

这是郑国渠和渭水之间六条辅助性的水渠,能扩大灌溉面积。

龙首渠。

是汉武帝时期,利用“井渠法”修建的水渠。

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

“井渠法”经河西走廊传到西域后,演化成了西北地区的“坎儿井”。

当前。

大周的产粮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区域:

中部:关中平原,梁州的汉中平原,邓州南阳盆地。

西部:益州成都平原。

东部:河洛平原,相州、幽州的华北平原,青州、徐州的黄淮平原。

南部:荆州平原,长江下游北面平原地区。

按道理。

这么多的产粮地区,养活区区两千多万人完全不是问题。

可现实却是,仍然有很多百姓吃不饱肚子。

宇文衍总结了几点原因:

一、粮食亩产量低。

北方粟麦亩产一百二三十斤,南方水稻不到两百斤。

换算下来,也就是后世50至80公斤的样子。

二、生产力低。

三、农业技术落后,主要还是看天吃饭。

四、良田大多集中在贵族和地主阶层手里。

他们不用缴纳田租,或是交得很少。

这也是宇文衍设立农学馆的目的所在。

研究种植技术。

培养优良品种。

改善沤肥之术等。

通过一系列措施,以求增加粮食产量。

同时。

推行曲辕犁等农具,改良水车,提高生产力。

在小皇帝的要求下。

三月,四月。

各地方官府的重中之重就是劝农桑,保播种。

这将作为地方官员考核中,占比很重的一项。

宇文衍身处皇宫,却随时关注各州春耕事宜。

驿路之上,驿马飞驰。

水道之中,驿船急行。

各地方官府上表的奏章,如雪片一般飞向京城。

……

“陛下……”

墨言快步来到跟前,轻声禀报了一个消息。

“这不胡闹嘛!”

宇文衍听了不由蹙眉。

放下手中的狼毫笔,站起身来。

原来,在白雀庵出家的三位太后。

竟然要代表寺院,去往天竺求取真经。

去年。

宇文衍下诏,禁止寺院经营寺库。

并强行规定,二十年内,从天竺取回真经者,朝廷才颁发立寺许可文书。

当下所有寺院,维持现状,但不能外出传教。

二十年之后。

若是没有取回真经,全部予以取缔。

此后。

他便没再理会这群吃斋念佛,却又浑身充满铜臭的和尚、尼姑。

“是她们自己主动要去,还是住持唆使的?”

宇文衍脸色微变,沉声问道。

若是住持唆使的。

极有可能是希望以此逼迫宇文衍收回之前的诏命。

这样的话。

那白雀庵就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了!

“回陛下,传回消息的人说了,是三位自告奋勇要求去的……”

宇文衍闻言,不禁扶额。

既然是她们自己要去。

劝!

这能劝得了吗?

总不能下诏,强行制止不让去吧!

她们遁入空门,已是佛门中人。

就算前往天竺求取真经,那也是奉他下发的诏命行事。

小皇帝思量良久。

提笔写下一份手谕,交给墨言。

“把消息通报她们娘家,手谕给王将军送去……”

让三人娘家的人去劝,劝不了那也没办法。

“小言子,如今有多少寺院已派僧人前往天竺取经的?”

诏命下发已经七八个月。

真是虔诚向佛的话,早就有所行动了。

“回陛下,万年县的弥勒寺,洛阳白马寺,武威圣容寺,张掖大佛寺,已有僧众出发……”

“少林寺没行动?”

“没有。”

“呵呵!”

宇文衍一声冷哼。

一千多间寺院。

真正行动的,加上白雀庵,也才五座。

看来都在观望啊,还幻想着朝廷收回诏命。

你们就慢慢等吧!

两年期限一到。

凡是没有行动的,立即予以取缔。

对于这些社会蛀虫,他既不看僧面,也不看佛面!

……

午膳后。

国子监算术馆负责人甄族传来消息。

之前小皇帝让他们编纂的《蒙学算经》完成了。

宇文衍大悦,当即宣他入宫。

“小人甄族叩见皇帝陛下!”

甄族入殿后行跪拜大礼。

“起来吧!”

“算经在哪,快拿来朕看看。”

宇文衍让其平身,马上问起算经之事来。

甄族随即取出两册线装版手抄书籍。

算经要用到数字,以及一些运算式子。

竖排编写的话不好书写。

宇文衍让他们试试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的书写格式。

算经分上、下两册。

从简单的识数,0到10数字的读、写开始。

数字和图形结合,便于孩子理解。

后面是十以内的加减法。

知识点和难度逐步提高。

乘法,除法,分数,小数。

九九乘法口诀……

上、下两册内容,大概涵盖了后世小学算术的基础内容。

另外。

还多了一项很重要的技能——珠算。

珠算的起源,在后世分歧较大,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

宇文衍问过甄族后,得到了答案。

珠算到他父亲甄鸾时,就已经很完善了。

但是,还没完全普及开来。

只有少部分掌柜、商贾在用。

宇文衍大喜过望。

果断地让他们把珠算的内容编进了《蒙学算经》。

这可是手动计算器,人工电脑。

小皇帝绝对要让此术发扬光大。

宇文衍没有过多干预《蒙学算经》的编纂。

汇聚算术馆成员的集体智慧,在甄族等人的指导下进行。

只不过使用了数字,字母,符号,算式而已!

“非常不错!”

“后面的中、高级算经,也抓紧编纂。”

小皇帝仔细翻看了一遍。

整体来说。

他对这部《蒙学算经》是满意的。

“谢陛下,我等定当用心编纂!”

甄族第一次进宫,心情很是紧张。

听到小皇帝认可后,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一些。

“如今算术馆有多少人了?”

“回陛下,已有一千三百多人……”

算术方面的人才一直都在招募中。

一开始只有区区七十二人。

没想到。

短短半年时间,便达到一千多人的规模。

这个属实让宇文衍有些意外。

心下欢喜得很。

这些人,将为他普及算术发挥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