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晚膳过后,尤氏把要送苏玉祥去读书的决定,与宋清淮和苏白英说了一遍,毕竟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

苏白英因为听她娘说过,倒不觉得惊讶,毫不知情的宋清淮,却满脸震惊。

父亲母亲想法可真不错,他怎么就没想到呢。

陈氏与宋士诚并不是那小气之人,府里每年给青山寺捐不少银钱,而青山寺用这些捐款给穷苦百姓施粥。

养一个读书人,确实不在话下。

说起读书之事,宋清淮脑子里不自觉想起,那个小小的少年,一本正经的问自己,可会打他的姐姐。还放话说,若是欺负他姐姐,他长大后要打回来。

心思一动,话便脱口而出,“我记得七弟翻年后,也才十岁,让他一起跟着去私塾吧。年纪还小,待在家里也做不了什么事,何不趁现在学些本事,将来也能用得上。”

屋里几人齐齐看向他,被这么多人注视着,宋清淮微微一笑,也不解释,只道:“多学一点总没有坏处。”

苏家几兄弟里,只有他敢对自己放话,是护短的性子。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尤氏自然支持儿子的决定,“那就按淮儿的意思来,亲家你们意下如何?”

心里还挺高兴,小俩口感情好,比什么都重要,钱财乃身外之物,没了再赚就是了。

尤氏想得很开,对自家往后要供两个读书人的事,毫不在意心大的很。

说实在的,尤氏过了大半辈子好日子,如今只想抱上小孙孙,其它的事已不被她放在眼里。

当然这个愿望放在其他人家里,轻而易举就能实现,而他们家可谓是千难万难,好在她眼光好,一眼看中英娘,这个愿望才能这么快实现。

“怎好如此,万万不可。”苏大山忙摆手拒绝,有一个就很好了,却不想女婿会开口,让老七跟着一起读书。

尽管心里高兴,还是出声拒绝,可不能给亲家留下贪心的印象。

宋士诚坐在主位上没说话,那双精明的眼睛,把在坐几人的神色收入眼里。

亲家公亲家母脸上的欣喜,儿媳听说这事的震惊。

手指敲了敲桌面,待几人看过来时,扬了扬眉,做下决定,“行了就按淮儿的意思,时辰不早了,回屋休息去吧。”

被决定下半辈子的两人,此时还在家里嘀咕,爹娘怎么不回来。

随着宋士诚的话落,众人离开膳厅,苏大山陈氏跟着丫鬟回客房。

宋清淮搀扶着苏白英走得小心翼翼,茶儿提着马灯走在前面,为主子照亮眼前之路。

两道人影交织在一起,缠绕不休,

“夫君,谢谢你。”想到他为自己做的事,苏白英只能干巴巴的说着感谢的话。

宋清淮瞧了眼走在前面的丫头,凑近苏白英耳旁,意有所指道:“娘子,为夫可不要你口头上的感谢,你自己记住,等孩子落地后,再一起补偿于我,如何?”

男人露骨的话,落在已知晓情事的苏白英耳里,脸颊瞬间染上红晕,在油灯昏黄的光蕴中有种朦胧美。

宋清淮不自觉看呆了去,他总感觉娘子怀孕后,更有韵味了。

眼眸移至苏白英腹部,眸底深处闪过一丝可惜,唉!

苏白英感觉一道灼热的目光,紧盯着自己,鼓起勇气瞪了他一眼。

宋清淮被瞪了也不生气,感觉还满新鲜的,娘子自嫁过来后,一直小心翼翼的讨好自己,他看在眼里都替娘子累的慌,只能尽量给她安全感。

翌日,用过早膳。

苏大山便提出告辞,尤氏和苏白英商量后,准备了几匹棉布,够全家人做一身衣裳。

尤氏本来还想准备一些干果,被苏白英拒绝了,干果昂贵不说,更不顶饿。

门口外。

陈氏再次叮嘱,“英娘,好好养胎,有事让你大哥带个信。”

陈氏比谁都希望女儿在宋家过得好,只有她过得好,才有能力帮衬娘家,而她肚子里的孩子,是她能否在宋家站稳脚跟的关键。

苏白英穿着厚实的衣裳,站在门口处,听着娘的唠叨声,脸上没有半分不耐烦。

“知道了,爹娘路上小心些,让车夫慢点。”苏白英乖巧的点头。

一阵冷风吹来,陈氏缩了缩脖子,转头踏上骡车,回头朝站立不动的苏白英说了一句,“外头风大,回屋吧。”

目送着骡车远去,苏白英这才转身回屋。

骡车里,苏大山和陈氏相视一眼,他们也没想到,宋老夫人这么大方,她那一篮子鸡蛋和一只老母鸡,竟换回这么多布料,够每个人做一身衣裳,若是用剪裁的精细一些,还有富余。

其实尤氏想得很简单,儿媳懂事,还为他们家生儿育女,她当然愿意对苏家好一点。

而苏家父母能够拿一篮子鸡蛋和老母鸡,来给儿媳补身子,代表看中她宋家子孙。

陈氏摸了摸旁边的料子,心中高兴不已,又想起女儿说的话,抬头笑着告诉苏大山,“当家的,英娘想让果娘过段时间到宋府去陪她,有意帮衬果娘寻个好夫家。”

苏大山想到女儿的变化,举手投足间,给人一种大家闺秀的感觉,跟以往的行为举止大不相同,却格外赏心悦目。

果娘也十三岁了,再过两年就要说亲,若能跟在大女儿身边学习一段时间,将来再定能寻一门好亲。

苏大山感叹道:“英娘愿意教,这是好事,就连宋家的丫鬟都礼数周到,是果娘她们几个比不上的。”

不过也不能怪孩子礼数不周,毕竟吃都吃不饱的人,哪有空闲时间学习礼仪。

再加上村里人随意惯了,谁没事闲的,要求自家女儿学习这些。

陈氏想起宋家父母的安排,有些不确定的问:“当家的,你说华儿和祥儿有读书的天赋吗?”

乡下人,没有一点家底,谁敢送孩子去念书,这可不是一两年,而是七八年,甚至十多年才能看到效果。

其中束修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笔墨纸砚的费用,林林总总加起来,可要不少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