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世民这些天是狂喜的,当然,朝堂上的官员们也都是狂喜的。占国被吴王李恪一战攻灭,不仅让岭南道南边安全了,还缴获了大量钱财。尤其是吴王殿下大公无私,一点都没有藏着掖着,直接上书过来问朝廷需不需要都运往长安。

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在演戏,毕竟朝廷不可能真的将所有缴获都运往长安。不然的话,跟着吴王殿下出征将士的赏赐还发不发了?大家都知道吴王殿下这是在说漂亮话,可这话说得实在漂亮,让人都不得不夸赞殿下的大公无私。

这些天,朝廷就是在讨论,如何分配吴王殿下的缴获。谁都没想到,占国立国几百年,竟然存了这么多的财富。当然,也可见范家是有多能捞。现在,大臣们想的是西域那些国家,这些国家坐在商路上也都立国许久了,它们国库的财富,会有多少呢?

李恪不知道自己献上的占国的财富让朝臣们对西域的看法变了,不过,即使知道了李恪也是撇撇嘴,加油,长安的朝臣们,很看好你们迅速搞定西突厥。

经过十来天明面上和蔼的交流,以及暗地里懂拳脚的各部官员的私下交流,大家终于就这笔财富如何分配讨论出一个意见了。

铜钱李恪都留着,银子上交七成,珍珠宝石黄金全部送往长安。

李恪接完诏书后人是懵的。

在李恪的设想中,能够留下两成银子,铜钱留下一半就是最好的结果了。毕竟,出征的将士需要赏赐,还有统领大军出击的李恪更是需要赏赐。这留下的银子和铜钱,就是赏赐给李恪和出征的将士的。

长安朝廷的官员哪里知道,李恪压根就没指望自己会有赏赐,出征将士的赏赐也是打算自己出了。而且,国库穷得就剩下粮食了,铜钱绢帛是没剩下多少的。

基本上长安的府库状况是,粮食不用担心,但是铜钱绢帛,唉……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李世民希望李恪多运银子,也是希望用银子将世家藏着的铜给兑换出来。毕竟,银子比铜值钱,同样价值的银子,需要的库房比铜钱小多了。但是,民间则更需要铜钱,民间对铜钱的认可度比银子高。

摸着袖袋里李恪给的赏赐,前来下诏书的天使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吴王殿下真不错啊,不仅赏赐给得丰厚,还不打听宫内消息。哦,也不是不打听,就只打听一下殿下母亲杨妃和同母弟蜀王殿下的消息。要知道,这些下诏书的天使是既希望得到的赏赐丰厚,又怕得到的赏赐太丰厚了。

为什么怕得到的赏赐太丰厚?

原因就是,给这么丰厚的赏赐,十有八九要么是打探宫内秘闻,要么就是打听陛下、皇后和太子的消息。打听点宫内秘闻还好,不是太重要的这些天使也愿意说一说。可是打听陛下、皇后、太子这三者之一……

不被发现还好,被发现了,打听的官员可能没事也可能有事,但是他们这些内侍绝对是多少脑袋都不够砍的。

所以,吴王殿下人是真的太好了。

李恪没打算结交这些宦官,但是,和他们搞好关系还是没错的。起码一点,让他们回去别说自己的坏话,有意外之喜就更好了。

不过,现在的李恪浑身上下畅快无比。因为李恪正打算将钱塘大堤进一步加高加固,毕竟有钱了吗。但现在,钱如此之多,能干的事就不止钱塘江大堤了。还可以在太湖以南再开几条小运河,进一步发掘江南水运的潜力。

同时,还可以大修泉州港,以后南海和西洋贸易的主力港口,就是泉州了。而且,台湾那边造船厂的扩大,也有本钱了。

李恪是算过账的,把这些活干完,时间上还是其次,关键是钱粮。没有八百万贯铜钱,这些工程干不完,八百万贯铜钱还是李恪估计的最低花销。

光是一个钱塘江大堤,如果要修到彻底不危害两岸的地步,需要的铜钱就在两百万贯左右。没办法,谁让李恪不愿意征发徭役全是用雇工。

想干就干,李恪决定立即派人去两淮地区招募劳工。而且,现在恰好进入了冬季,是农闲的时候。至于为什么不从江南地区招募,李恪表示,不让两淮地区的人在这里尝到挣钱的甜头,来年开春怎么去那边说动当地人移民江南啊。

钱多就是好办事,人数嘛,订个三万人。

三万人来修钱塘江大堤,工资日结,每干六天休息一天。至于为什么要干六天休息一天,废话,不给这些劳工休息一天,他们存的钱不就是死钱了吗?给他们一天休息,就是让他们来钱塘江附近的县来花钱啊。

到时候,李恪正好贴心的推出镖局服务,这些劳工买买买后,可以集体凑钱雇佣镖局将他们买的东西送回两淮老家。李恪算过,发给这些劳工的工钱,应该会有两成消费在杭州。

虽说大概只有两成的钱会留下,但李恪相信,有一次就有第二次。要知道,整个钱塘江大堤李恪是打算分三期工程的,第一期是今年冬天,第二期是明年春耕之后,第三期则是明年粮收之后。

这个三期工程完成后,李恪估计钱塘江大堤应该能修到十二米高,整个江堤长度可以达到一百二十公里。这个高度和长度,应该能够保护钱塘江两岸目前开发出来的人类生产生活区域。后面要不要继续加高加长,看这个三期工程完成后的效果再说吧。

……

杨虞看着李恪的钱塘江大堤修缮计划吓了一跳,这殿下,年年雇三五千人修钱塘江大堤也就算了,没想到这次发了大财后也干脆来了个大的。看来,殿下也被年年的大潮水给气得不行了。

摇摇头,杨虞没有去劝谏,毕竟这是好事不说,李恪还不是用徭役而是用雇工的方法来修大堤。当然,李恪一直是用这方法,就是这次规模太大了点。

杨虞现在有点头疼地是,这三万雇工到位后该怎么管理。要知道,这可不是以前的三五千人。当然,李恪也不是没干过上万人修大堤,但那都是短期,而且都是本地人。

算了,到时候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