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顿了顿,天道化身再次开口,这次的问题却仿佛是在刁难人。

“你也有几年道行,你认为,何为道?”

这可把齐紫书问的一愣,要知道,就连圣人老子都在他留下的道门第一书:《道德经》之中,开篇便是这一十二个大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十二字提纲挈领不说,整篇道德经五千一百六十二字可谓是字字珠玑,直通大道,已然是最为详尽的解释了。

齐紫书在山中熟读道藏,自然清楚其中真意:“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亦可解为,“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

而“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也是说,“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总而言之,道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常在之至理。

根据齐紫书的看法,道可道,非常道之中,这第一个“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

而这“非常道”,不是永远不变的,意思“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 也有非同寻常之意。

而这“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非恒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意为,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

老子作为道门三教之中的人教圣人,更是修为最为精深,对天道领悟最为深刻的太清圣人,按修炼方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只是愚昧之人无法领悟其中真意。  太清圣人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而在老子看来,“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都是在指向“天道”这一凌驾于众生,甚至是圣人之上的存在。

因为这 “道”是代表天道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

人族先贤也对此有过很是深刻的钻研,文宗史圣左丘明在《左传》之中曾云:“天道远,人道迩。”

而儒家圣人孔子在《中庸》亦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甚至是兵家始祖孙子也曾言道:“兵者,诡道也。”。

这便是人族先贤之理解,这些人通过沟通天道,理解天道法则,没有修行却能获得极其强横的修为,便是因为“天道”所在。

又如太清圣人曾说过:“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

其中 “可道”,亦有可法之意,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人族有俗语:“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实际上是错的,事实上每一个一都是万一,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混同。

“道可道”一十二字下一句中,太清圣人讲到“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

因此才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

其中之意便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

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这边是太清圣人的苦心,祂提出“道”,同时告诉芸芸众生,不可执着道是一般永远不变的恒道。

接着又强调,不可执着“名”相而寻道,也没有永恒的“名”。

再深一层,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因此,在形而下的 ‘名’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之“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本源和本体,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这也是圣人在告知世人,莫要一味的去追求道,更不要试图去描述道,因为无论如何描述,终究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那也就不是道了,而是“伪道”。

根据这“伪道”走出的路,终究是偏的,是错的。

就连这圣人都无法明确表述的大道,齐紫书一个还未登临仙境的区区凡人,又该如何言说?

更何况,若是答的不对,自己当场便要面临生死危机,齐紫书不得不慎之又慎。

但大道又哪里是可以概括的?齐紫书在识海中不断推演,但却也被他自己一次次否定,他只能抓住一瞬间的感觉,但却很是无力的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将其完整描述出来。

更为痛苦的是,就连那一瞬间迸发而出的感觉,他也不能够确定到底是不是真的“道”。

见齐紫书依旧在苦苦思索,天道化身破天荒主动开口,轻声道:“是什么,就说什么,人族有两个词语,一为管中窥豹,另一则是一叶知秋。

境界低,也未必是坏事。”

天道化身的话看似令人摸不着头脑,但却是给一直苦苦思索而不得的齐紫书以当头棒喝。

他是何等悟性,当即领会到这天道化身竟然是在提点他。

的确,于他而言谈及大道实在是太过于好高骛远了,此时不能强求,更不能妄图完全概括大道。

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境界低又如何?看不完全就不要强求,眼界不同,看到的风景不同没什么不好,管中窥豹更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将自己理解的东西说出口便好。

一叶知秋,哪怕现在只能看到一片黄叶,随着修为境界,见识眼界的提升,自然能够看到落叶纷飞,天高云淡的深秋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