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文件标题的瞬间,我的大脑忽然不受控制的空白了几秒。
那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空白”,而是在我看到那些信息的时候,就下意识想把它们和我知道的信息联系起来,结果却发现我做不到的、或者说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无措”。
这让我又稍稍的诧异了一下,因为调查到现在,几乎所有相关的事情我都有所耳闻,很少会有这种无法联系起来的情况。
于是我吸了口气清空杂念,又重新读了一遍标题,终于发现了那种违和的问题所在。
这要从标题的开头、也就是“Aether装置”开始说起。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是前不久在六号基地听约翰森说的,而在此刻我试着回想的时候,相关的记忆就自然的浮现出来了、好像那不是“听说”、而是一种我本来就知道的信息。
但这是不对的。
出发来到蜂巢基地之前,我就利用二号基地的【黑镜】,将脑子里属于约翰森和伊南娜的记忆剔除了——至少【黑镜】说它已经帮我剔除了。
按理来说,这段记忆不该这么熟悉、或者说熟练,不过“熟练”也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所以我并没有太过纠结。
让我纠结的,是按照约翰森当时的说法,Aether装置是一种植入在大脑内部的辅助装置。
具体作用约翰森也说不清,但肖海对义肢和义眼的控制,是得益于Aether-V、也就是第五代;而戴森·维克多用来引爆微型炸弹的,可能是第十代Aether。
至于后面的“晓星”工程,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指刘晓星。
从整体标题来看,刘晓星属于第十一代的Aether装置,虽然我不确定她算是人还是机器,但要说她和Aether有关系,至少在我看来还算合理。
所以这些都是我能“理解”的部分,剩下的也就是让我“无措”的部分了。
逆向工程联合攻关。
这八个字有两层含义——分别是“逆向工程”和“联合攻关”。
以我在科学方面的粗浅了解,逆向工程是针对某种已有的“成品”,反推其作用原理、功能逻辑之类的信息,再对已有的“成品”进行仿制。
就像是把一张椅子拆开,仿制各部分的零件之后,再用仿制的零件组成一把新的椅子。
至于“联合攻关”,说明这个逆向工程的研发小组,内部至少有两个主体——或许这与研发难度无关,但多主体的联合行动,通常都代表该项目的难度很大。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
“晓星”工程的Aether-xI项目,标题里依然用了“攻关”这种字眼儿,也就是说至少在“刘晓星”立项的时候,“逆向工程”的部分都还没搞定。
但这是联合政府的项目,无论资源还是人员,肯定都是最顶尖的那一批,他们这么多年都没研究明白的“成品”,到底是什么东西?又是从哪儿获得的?
带着这两个新发现的问题,我开始仔细研究起了项目内容,结果发现这只是一份阶段项目书,也就是整体项目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对靠后的一部分。
这就导致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审阅者、已经了解前期信息的基础上的,但是对我这种“半路出家”的人来说,看完了反而比没看还迷糊。
揉着隐约有点发胀的太阳穴,我脑子里的“未解之谜”又多了一个,但我现在非但不焦虑,反而有种“虱子多了不咬”的洒脱。
只揉着太阳穴休息了几秒,我就调整好心态、继续研究其他柜子里的文件去了。
左数第二只柜子,是我之前看过的、“观察者计划”的提案,再往右便是我之前想找的、蜂巢基地内部结构,以及各单元模块的运行方式、基础结构、维修须知之类的。
这部分我听秦玉林简单说过,虽然文件里的说明更加详细,但对我来说其实没什么用,所以我只简单扫了一眼,就继续往后面走了。
第四只文件柜里,又是“观察者计划”的相关文件,但这次不是什么提案,而是在“扰乱”的情况发生后,建议从第一阶段重新开始的补充修正。
具体的内容,和之前王强告诉我的差不多,就是“扰乱”的出现,让联合政府对“观察者计划”失去信心之类的,不过最后还是决定、重新进行第一阶段以验证信息。
稍微有些不同的是,文件里体现出的、当时的情况,比王强告诉我的还要恶劣,幸好有一位不知名的高人,用这份文件说服了联合政府,否则“观察者计划”早就停了。
是的,不知名的高人。
我把整份文件看了三遍,都没找到提交这份文件的人,甚至连那种“011”、“013”之类的编号都没有。
所以我不知道是谁救了“观察者计划”,但这个情况让我在无形之中、更加确信了那个的猜测——联合政府让我活到现在,可能不只是为了“观察者计划”。
思路到这,那些怪异的念头又不受控制的爬了出来,我只能咬牙强迫自己集中精力,然后去看最后那份文件转移注意。
第六只文件柜里,又是一份相当“古旧”的文件——它看起来不算旧,甚至没有明显的氧化痕迹,但它上面有一个2026年的日期。
这是一份“深空计划”的相关文件,而它的内容就是之前我想知道的、六座月球基地的运行方式。
是的,六座前哨基地是可以移动的。
文件中给出的设计理由,是需要在月球布设大量的观测点位。
但“深空计划”主要是进行中微子探测,需要超大质量的介质进行信号捕获,还需要经常性的进行维护和校正,才能保证探测数据的相对精确。
而这就意味着,直接建立观测站,会产生大量不必要的投入、并且会导致研究人员高度分散。
所以他们设计了这种移动基地——
以月球正面的静海为中心,先布设一个对角距离为100公里的六边形观测矩阵、也就是第一层的六个观测点位。
之后再以第一层矩阵向外辐射,每两层矩阵的间隔100公里,直到铺满六层、共计36个观测点位。
运行开始后,六座基地会以每小时1公里的速度,按照螺旋路径、也就是从第一层级的1号位移动至第二层级的2号位、再到第三层级的3号位向外侧移动。
只需66个地球日,六座前哨基地就能走遍36个点位、完成近80万平方公里的观测。
虽然听起来不像是效率最高的方案,但它的优点在于,利用移动基地作为超大质量介质的载体,所有设备和人员,都会随着基地一起移动。
如此一来,无论是基地内的设备、还是沿途布设的其他次级探测器,维护和校正起来都更加方便,而且研究人员相对集中,也便于探测数据的实时研究。
除此之外,这还利用了一种类似“三门难题”的策略,在不确定哪里可以捕获中微子时,动态覆盖在理论上是有概率提升事件率的。
当然,这只是文件中体现的理论和设计数据,实际执行的时候可能会有偏差——但我现在关注的不是这个。
“观察者计划”是不需要基地移动的,可是在“深空计划”的人员全体消失之后,这些基地依然还在移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