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祥跟这个男人夫妻多年,自然不会藏着掖着:“殿下,今日杜秋娘来访,我告知了她这个消息,她说现在很多商船都不能出海 出海就是走私,是不是这样呀!”
元末明初时期,日本正处于封建诸侯割据的状态,各诸侯之间相互攻伐不断。那些在战争中失利的封建主们,纷纷组织起武士、商人以及浪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倭寇的群体),前往中国沿海地区展开武装走私活动,并对当地居民进行抢掠和骚扰。
面对这种情况,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止沿海一带军阀余党的威胁以及海盗的侵扰,颁布了自明朝开始实行的海禁政策。
早期的海禁政策主要针对商业领域(即商禁),禁止中国人前往海外从事商业活动,同时也限制外国商人进入中国开展贸易活动(除了向朝廷进贡之外)。
然而,随着倭寇之乱的加剧,海禁政策变得越发严厉。尽管这一政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作用,但却严重阻碍了中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胡善祥的目光变得坚定起来,她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能够推动海禁政策的适当开放。她深知这不仅会促进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重要的是可以刺激国内的生产力发展。
或许,这样一来,那段令人痛心疾首的屈辱历史就能得到些许改变吧?想到这里,胡善祥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朱瞻基默默地点头,表示认同胡善祥的想法。他坦诚地说:“的确如此,正因如此,我才特意安排郑和带领你们一同出海,否则,商队将无法顺利出行。”
听到这番话,胡善祥不禁心生感激之情,紧紧握住男人的手,轻声道谢:“感谢夫君的用心良苦,如果此次远航真的能赚取丰厚的利润,我一定会给你一个大大的红包!”
朱瞻基微笑着搂住女人,调侃地说:“那我可就等着你的大红包啦!不过,看起来你似乎仍然有些忧心忡忡,还有什么其他的烦心事吗?”
胡善祥微微颔首,靠在男人的怀里,轻声说道:“夫君真是火眼金睛啊!其实,我一直想问,为何我们的海禁政策不能适度放宽一些呢?”
朱瞻基仿佛猜到胡善祥想说的话,轻声细语解释道:“这件事儿还得从长计议,如果这次我们的策略生效,那么我会跟皇爷爷提这件事的,无论如何,百姓们的生命才是第一位的!”
胡善祥非常理解:“夫君,慢慢来就好!”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次事件竟成为他人攻击和指责的把柄。
次日清晨,朝堂之上,一名官员不知从何处得知此事,立即上书弹劾朱瞻基:“启奏陛下,太孙殿下无视国法,擅自将商队纳入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之中,如此公然行事,怎能令天下人心服口服?”
高高在上的朱棣听闻此言,微微眯起双眼:“诸位爱卿,此人所言是否属实?”太子率先跪地请罪:“太孙年少无知,皆因我未尽教导之责,子不教乃父之过,应由我承担此责,儿臣愿领责罚。”
赵王听到这话,心中暗喜,心想终于等到机会了,于是哈哈大笑道:“太子殿下都这么说了,父皇可不能宽宥啊,满朝文武都看着呢,天下百姓都看着呢!”
汉王也按捺不住,趁机落井下石道:“瞻基虽说我们看着长大,作为二叔,我自然心疼,但是也不能视国法为无物。父皇,你说对吗?”
朱棣坐在龙椅上,面沉似水,不发一言,只是静静地看着下面的人在表演。其实这种事情一直存在,但放在明面上却是绝对不允许的。大家心知肚明即可,如果真的被捅破,那可就尴尬了。
这时,于谦挺身而出,他认为自己的观点没错,便毫不顾忌地说道:“虽说郑公的队伍不能带商队,但是一直都有商队跟着去,太孙殿下让商队跟着也没什么吧!”
杨士奇见状,不禁咳嗽了一声,暗示于谦这个愣头青赶紧闭嘴。毕竟在场的其他人都是左右张望,沉默不语,只有于谦这个愣头青完全不懂看形势。
于谦才不管这么多:“赵王和汉王不是也清楚,之前也有商队跟着,怎么之前就没有人上奏,现在却一致对付太孙殿下,看来某些人的公正不阿只是看人下菜!”
这嘴真是好嘴,朱瞻基小心捂住自己的嘴巴,怕一不小心就笑了出来,于谦这小子留着喷人挺有用。但是朱瞻基忘了一点,这厮更能喷皇帝。
汉王看着事情朝着自己不能掌握的方向狂奔不止,急忙出来说道:“话虽如此,作为太孙,朱瞻基是不是也要以身作则,如果连他都不遵守了,那么百姓们更觉得冤枉,要知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道德绑架,古人玩得更遛,汉王此话一出,再也没有人说话了,朱瞻基玩着手里的腰带,心不在焉地想道:二叔最近的嘴巴是越来越厉害了,幸好我早有准备。
这时,于谦又一次挺身而出,他一脸严肃地说:“汉王殿下,您给的罪名可真不小啊!不过,我手上有许多汉王殿下和赵王殿下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的证据,如果汉王殿下不介意,我们可以一一道来,也希望两位殿下能够以身作则,心甘情愿接受惩罚。”
听到这话,赵王着急了,满脸无辜地反驳道:“这与我何干?我刚才只说了一句,之后便一言不发了!”
此时,朝堂上一片混乱,众人争论不休。朱棣见状,终于忍不住开口:“好了,都别吵了!此事我已听大郎提过,并非只有陈家的商队,我还安排了其他几家一同前往,目的在于尝试是否能适度放宽海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