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至于甘油的提炼,在现有的条件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动植物油脂提炼法。

比如沈呦呦这次用的就是猪油,棕榈油吃的差不多了,大豆油暂时还没人手弄,

不过做大豆油马上也得提上日程了,毕竟猪油成本太高。

她将油与碱进行皂化反应,搅拌均匀,这个过程会产生肥皂和甘油。

在皂化反应结束后,生成的混合物包含未反应的油脂、皂、水和甘油。

此时的沈呦呦小心翼翼地将适量的清水,倒入皂化反应混合物的瓦罐中,然后轻轻搅动起来,

接着她再拿出一个煮茶炉,慢慢加热瓦罐,将温度控制在六十至一百摄氏度之间。

等到时机成熟,就果断地加入碱面,这些添加剂能有效地促进水解反应,使得原本平静的混合物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

她继续耐心地搅拌着混合物,确保每一处都能充分接触并发生反应。水解反应渐渐激烈起来,将剩余的油脂逐渐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逐渐趋于平稳。

这时可以看到一层透明的液体浮现在混合物表面,那便是甘油水溶液。

而其中的固体就是肥皂了。

她运用过滤的方法,将甘油水溶液与固体皂分离开来,成功获得了纯净的甘油水溶液,也就是所谓的粗甘油。

可粗甘油还不能直接用,需要进一步的加工成纯甘油才行。

沈呦呦起身将原来蒸馏酒的小坛子弄好,用硝石制冰冷却,这些提炼酒精和食盐时已经做过无数次,随便找个九族的半大小子都会做了,完全没有难度。

粗甘油随着蒸馏技术,通过高温蒸发去除其中的水分,和其他挥发性物质。

不过为了让甘油更加纯净透明,最后还要用木炭对其进行脱色处理。

大半日的功夫,她把所有猪油都弄的差不多了,现在甘油暂时放在几个小瓦罐里面,

但甘油需要密封,她暂时弄不出制作塑料瓶的模具,但是弄出一些塑料布还是有可能的。

沈呦呦不紧不慢地,将适量淀粉倒入,那罐已被其蒸馏,并晾凉的蒸馏水中,然后轻轻搅动,直至两者完全融合。

之后加入少许碱性物质,并持续搅拌。

随着不断地搅拌,原本略显稀薄的液体渐渐变得黏稠起来,

紧接着她又熟练地滴入几滴白醋,再次搅拌均匀之后,又缓缓倒入一些甘油。

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精准、细腻,毫无半点拖泥带水。

而现在瓦罐内部已经有了变化——原本白色的混合物,竟开始逐渐变得透明澄澈,就类似莲藕羹一样。

这时的莲子粉状的塑料可塑性很好,只要你不怕烫,或者有磨具,可以尽情的将它们柔圆捏扁

沈呦呦先是把之前用过的鞋底模具分开摆列,几双鞋底模具她放置了草编的鞋底,另外也有几双啥都没放。

剩下两双,沈呦呦打算做两双特殊的给他爹开开眼。

她先起身将调和的软塑料依次倒进了,已经放置了草编鞋的模具,和没有放置草编鞋的模具中。

接着是剩下的两双磨具她先是倒了一半,之后放了些紫色的诸葛干花进去,接着倒另一半。

将一朵朵紫色的干花包裹在透明的塑料里,如果这些花朵是新鲜绽放的情况就更好了,这样或许能做出步步生花的效果。

说赶就赶,沈呦呦将一些紫色的葛根花用石臼捣烂成紫色的粉末,又找了一些木头自己雕刻花朵的模具。

不过这种技术活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在手上被划出了两个小口子的情况下,她只雕刻成了一个形状上看上的是一朵花的小模具,还有一个是五角星的模具。

“看来也只能凑合着用了,回头模具的事儿还是得大姑父来。”

她又重新做液体塑料,不过最后加了一些紫色的葛根花粉末进去,轻轻搅拌变均匀,原本无色透明的液体变成了紫色透明的液体。

沈呦呦小心翼翼的将紫色透明液体加入到模具里面,等冷却定型,这个时候之前做的几个鞋底子差不多成型了。

效果不错,但她发现之前用苞米做的淀粉,差不多也叫她鼓捣的完了,在想做多的鞋底子也是不可能。

毕竟要先做塑料布。

塑料布的制作她选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塑料液体倒在一块铁头叔打的铁板上,在盖上另一块铁板,

其实最好的压上一块大石头,奈何她搬不动。

只能用土坯压,不过足够的重量要垒放很多块。

这次做塑料布的塑料液体,她调整了水和淀粉的比例,弄的比较稀。

只稍微压了一会,她就将土坯一块块搬开了,但效果还可以,塑料布做成了,

唯一的缺点就的铁头叔做的的塑料板,还是有些不够平整,毕竟是一下一下敲打的,

塑料布做出来轻轻抚摸会有厚薄不一的情况发生。

看来的想办法抄钢,做铸模的模具。

她这人做啥实验的时候,一般都是那种比较忘我的状态,特别投入,沈知秋和李静舒都习惯了。

可花老太不习惯啊,沈呦呦一忙活,快一天了,基本没有出屋子,唯一一次出去搬土坯,还是去也匆匆来也匆匆。

中午都没顾得上吃饭,花老太冲着李静舒抱怨:“你咋当娘的,先让她吃了再弄啊?”

李静舒无奈:“她就那样,这时候你叫她也没用,啥时候那点苞米淀粉捣鼓完了就出来了。”

反正之前做的苞米淀粉本来就不多,想多用都没有。

沈知秋这边是中午也没顾得上回来吃饭,毕竟唐家村每家每户多多少少的都会种一些红薯,今天几家收完还有其他家的。

唐三爷家一共六亩,每亩收了八百斤左右,他们自己家留了一亩地的红薯自己吃,剩下的都卖给了沈知秋。

价钱按照一文钱一斤收的,其他家也是一样。

因为中间有人打听来了,不少粮商又联合压价,一文钱两斤收。

沈知秋一听,这是好事儿啊,赶紧招呼沈麻子还有几个汉子,

去周边村里告诉说唐家村一文收一斤,但要的有限,所以先到先买,到时候拉到唐家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