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离开施粥棚继续赶路的时候,沈知秋他们这伙人,路上那叫一个热闹。

因着进城,遇见有眼力的人多了,像之前他们在山里穿的橡胶雨鞋是真不适合再穿。

所以大伙头到济州前,橡胶雨鞋就收了起来,脚上也换成了由杜仲胶浇筑过的草编鞋底,缝制的普通布鞋。

外观看来那鞋底子就是草编的,但因着有杜仲胶的关系,更结实耐用,也厚实舒服。

但架不住他们做鞋面的布都是之前烂糟的旧衣服做的啊,走路多了鞋底子没事,可那些破布承受不住,不少人的脚趾就出来看事儿了。

不过对于沈家村人来说,脚指头出来就出来呗,以前又不是没穿过露脚指头的。

可郭老二原本也是一脸兴奋,正和沈富贵炫耀他刚得的细棉布长袍,一个没注意,脚下一搓,

“嗤!”的一声

原本就露出两个脚指的鞋,前面全裂开了,整只右脚五个脚指都露了出来。

搓出来的大脚丫子还直接踩在一个尖尖的石头上,扎的他“唉哟”一声,这真属于乐极生悲了。

和他拉着同一辆板车的他家大儿郭三郎,因郭老大停下太突然,一下子没刹住车,不小心踩到那只鞋的后鞋帮子,

就那么凑巧的郭老大抬脚迈步。

又是“刺啦”一声,这只鞋的鞋面扯了个彻彻底底。

郭老大的脚迈出去了,鞋却留在了原地。

郭三郎瞅瞅自己脚下的鞋,面色讪讪,不知道这时候他抬脚还管不管用。

后面推车的沈富贵见状:“唉呀妈呀,郭二哥的鞋底掉啦,谁那里有多讨来的鞋?”

立刻好几家回应:“老二多大的脚啊,瞅瞅有合适的不!”

郭老二捡起地上的鞋底子,直接丢到板车上,这可不能扔了,草编橡胶鞋底子结实的很,回头换了鞋面照样穿。

但也没忘记回应:“你多大鞋,我多大脚。”

沈知冬媳妇杨氏也对着花老太献宝:“娘,你瞅瞅我给你讨来的绸缎褂子,靛青色的耐脏,人家说这可是官家老太太穿过的。”

啥官家老太太穿的?人家官家老太太穿的衣服也不可能往外发给他们这些人,最多就是官家太太身边的嬷嬷穿过的。

但是花老太也很知足,笑眯眯的说:“一瞅就能瞅出来,料子好,厚实挡风,穿着肯定暖和。”

接着又惦记沈知秋:“三儿啊,你那鞋也露脚趾了,我这也有多讨的,你快试试合不合脚,别跟你郭二哥一样,走半路坏了,还给自己脚硌一下子。”

沈知秋也推着板车,前面拉扯车的是大虎。

现在他们小推车改成了平板车,能装的东西多了,也用不上一人推一辆,一般就是两人推一辆。

一个前面拉一个后面推。

实在比较重的车上,就再加个半大小子。

也有专门拉棉被的,棕榈垫子的板车,毕竟轻,就一个壮劳力拉扯,搭配上一个女人帮忙推。

沈知秋还抽空看了看自己露出的脚指,但没有立刻去拿,而是直接招呼道:“啥合脚不合脚的,穿着小就塞点东西撑撑,大也塞点东西顶一下。”

都是白捡的,能凑合就凑合呗,挑剔啥子。

反正大家伙真是无比满足,心里满满都是感激。

王老太太说:她从小也没穿过这么好料子的衣裳。

沈知秋他二婶也说:“别说衣裳了,瞅瞅人家给咱的那些棉被,就只摸着也比咱们那野棉花被子暖和太多。”

沈太爷也穿上了讨来的新鞋,他这双鞋无比合脚,就像是为他量身定制的。

鞋面也是缎子的,老爷子这会儿都舍不得坐车了,非得腿着走会儿,说是下来活动活动,别坐板车坐太久,骨头架子都生锈了。

但出于啥原因,长眼睛的都看得出来。

这种缎子的鞋就两双,都是男士的,一双穿在沈太爷脚上,一双穿在沈老爹脚上。

也是沈鹿鸣的功劳,因着张老夫人稀罕他,把她家打算捐赠的旧衣服旧鞋,以及旧被子真是给了沈家村大半。

再加上其他人给的,快给他们一人凑一身了。

此时太爷爷穿着缎面鞋,感觉走路都老得劲儿了,笑眯眯瞅着车上围着刚讨来的棉被,缩成一团叽叽喳喳的小娃子们:

“都谢过鹿鹿没,鹿鹿又给你们讨来点心,讨来棉被了。”

小娃子们在被子里露出小脑瓜,从竹制车厢的窗户口往外喊:“太爷爷,谢过啦,俺们都谢过鹿鹿啦!”

沈囡囡这会儿也到了这车上,这小丫头胆子大:“老祖,鹿鹿说眼下饱肚不吃点心,等下一顿饭就给俺们分点心吃,中不中啊?”

沈太爷向来是拿着这个小重孙女当眼珠子,连连点头:

“中,中,不过你们也别闲着,和鹿鹿学学拜年磕,等到了下一个城池,还有这样不花钱吃喝的粥棚,到时候你们都跟着鹿鹿给贵人们多说说喜庆话,就能得来更多的点心。”

顿时小娃子们沸腾了:“鹿鹿,你快点教教俺们。”

沈鹿鸣莫名的有点小羞涩,但却伸出小手,里面几个金银锞子:“你们看,我还得了这个。”

沈太爷也是好兴的往里面一瞅:“唉哟!”

刚大声惊呼一声,就又压下了兴奋,小声嘱咐沈鹿鸣:“快拿好,一会儿给你爹收着,可不敢给人看见。”

其实沈知秋早知道儿子得了金银锞子,是沈呦呦告诉的,

不过经历上一次沈鹿鸣,沈元宝,沈囡囡身上藏金饼子事件之后,对于儿子拿着钱他也是比较放心的。

比起沈知秋他们这伙人,一路同行的其他家就很安静了。

第一,人家有马车,小声说啥,沈知秋他们也听不见。

第二,其实几乎所有的人家都在谈论他们这伙人。

他们是咋咋都想不明白,那群人是怎的进了大红牌队伍的?

那作风也不像身上藏着银钱的,更不像认识啥大人物的。

唯一大概能猜测出原因的孟员外一家,也不是多嘴多舌的人家,甚至老员外还在马车里嘱咐自家人:

“在外面别多嘴多话,人沈知秋他们不说肯定是有不说的原因。”

而沈呦呦父女心里跟明镜似的,估计他们这样,可能有人会瞧不上他们一副穷鬼的样子,

这面刚在贵人面前吃饱喝足,就开始惦记去下一个城池咋混吃混喝,看似很丢脸。

但这父女咋说呢,人往往有足够自信的时候,是不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如何的。

也是因为他们父女也有自信:即便你瞧不上能咋地,往后安家落户了,谁过的更好还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