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398章 明朝第一位权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雷声很大,一阵紧似一阵,使人恐惧慌张,双腿抖抖索索走不成路。因为内心不安,眼睛就东张西望,四处乱瞥。

连路都走不稳了,出兵打仗万万打不赢。再加上心神不定,视线都不能聚焦,做什么都做不好。

此时此刻,一动不如一静。

既然乱动危险,那就应该安静下来,沉稳下来,静观其变。

这时候我们发现,原来雷没有伤到自己,但是伤害到了附近的邻居。那我们更加不能乱动,因为原地静守是安全的,如果不小心向前走进雷区,反而就危险了。

我们不要去拉帮结派,不要去打探消息,不要搞得自己东张西望、抖抖索索就像一个小偷。我们如果没事找事,就会像两口子一样,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搞出很多麻烦事,最后收不了场。

所以说,我们一旦乱了方寸,就要先停下来,好好看一看,认真想一想,

每临大事有静气。稳得住,是一种很靠谱的品质。

明宣宗处理朝政松缓得宜,张弛有度,是个稳得住的皇帝。但他也有稳不住的时候,因为他有普通人的两个通病:贪玩和偷懒。

明宣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诗文俱佳,中国画水平也堪称一流。文艺皇帝通常都有雅好,明宣宗的雅好是射猎、乐游山水和斗蟋蟀,时有“太平天子,促织皇帝”之美称。

这本没有什么问题,谁没有一点业余爱好呢?只不过明宪宗酷爱斗蟋蟀到了疯魔的程度,为此他甚至不惜破坏朝廷的用人制度。

据说苏州一带的驻军热衷于捕捉蟋蟀,因为这是没有危险的升官发财之道。若是捉到一只铜头铁背的上好蟋蟀,功劳竟与上阵取敌首级相同,可以获得世袭的官职。

相比滥封藏僧,这只是小巫见大巫。

明初皇帝尊崇佛教但有节制,积极扶持却不滥封。但明宣宗对藏僧礼之益厚,从他开始渐开明朝皇帝过度崇奉藏传佛教之门。他不仅大修佛寺,封号也是五花八门。不仅有大国师、国师之类封号,而且还有品级。如大国师为四品,国师为五品,禅师为六品。他甚至加封过正二品的灌顶国师,赐二品镀金银印。

这种无功受禄的封赏,无形中打破了正常的选任、晋升制度,对澄清吏治大为不利。

明宣宗为明王朝埋下的最大祸根不是斗蛐蛐,也不是封藏僧,而是重用宦官,并且还让宦官有文化。

明宣宗要写诗绘画,要乐游皇家园林,要斗蛐蛐,还要带着后宫嫔妃礼佛,那他必然没有太多时间一五一十批阅奏章,为票拟批红。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找一个人或几个人帮他批红即可。内阁大学士们本来是最合适的人选,但他偏偏不能用。

批红权,是决策权的一部分。

内阁学士已拥有了议政权和行政权,若是再得到批红的权力,那就等于是事实上的宰相。明宣宗如果敢这么做,他太爷爷朱元璋搞不好会半夜托梦,痛骂他这不孝子孙。

所以,明宣宗选择了司礼监的太监们。

秉笔太监本就是帮皇帝做批红工作的,掌印太监则帮皇帝盖印章。批红加上盖印,才是完整的决策权。

用司礼监的太监帮他批红,既可以避免决策权落入内阁学士之手,而且宦官乃是皇帝的家仆,看起来更加信得过。

于是公元1426年,明宣宗下令设置内书堂,指定翰林学士教宦官们读书识字。

明宣宗这么做,初衷是使宦官们办事更迅速,更有效率。然而他选择性地忽视了一个严重问题:当宦官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并获得处理公文的权力时,宦官势力将不可遏制地崛起。

宦官能代表皇帝,尽量做出最合适的决策吗?

显然不能。

我们抛开地位、眼界、能力方面的差距不谈,单纯从制度上看就有巨大的差异。

内阁大臣、六部官员尚有机会与明宣宗当面商量工作,但他们没有机会也不能和宦官讨论工作,也不可能和明宣宗一起复审宦官们的建议。

这意味着,即使最高明的宦官,也只能一个人拍脑袋提出建议。如此建议的质量和水平堪忧。

更何况,这些宦官一旦心术不正,完全可以利用信息差的优势上下其手,从中牟利。

就明宣宗本人而言,他似乎还能控制宦官势力的扩张。但皇帝的特权已交给宦官打理,他们迟早有一天会滥用手中权力,对朝政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明宣宗已经来不及发现并处理这个问题了。

公元1435年正月,明宣宗病重而崩,年仅九岁的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464年)继位。太皇太后张氏受遗命摄政。

张太后虽然秉政,却以“不要破坏祖宗之法”为由拒绝垂帘听政,而将国家政务全权交给三杨处理。这一年,杨士奇已年逾古稀,杨荣、杨溥也已六十四岁,三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信誓旦旦,表示要辅佐少帝再展宏图。

这一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于谦三十八岁,担任兵部右侍郎。

有一天,张太后在便殿召见英国公张辅、三杨和礼部尚书胡濙,明英宗陪立一侧。张太后与他们略作寒暄后,派人唤来太监王振,厉声喝道:“你侍候皇帝不循规矩,应当赐死!”身旁早已有女官把刀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

太后突发雷霆之威,吓得王振跪伏在地,浑身颤抖。

明英宗和五位大臣都跪下为王振求情,张太后这才饶了他,警告他不要再误人误国,否则严惩不贷。

王振本是蔚州(今河北蔚县)的一个落第秀才,粗通经书,曾在私塾教过书。他在永乐年间挥刀自宫,当了宦官,深得明英宗宠信,逐渐成长为明朝第一位巨宦权奸。

但张太后在世之时,一直严防王振不与内阁商议而独断专行。

王振因此一直不能真正专权,直到张太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