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宋出了个武皇帝 > 第256章 大封爵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兴殿内,群臣分列两班,赵立庆端坐龙椅,缓缓开口道:“诸卿,对这手压井有何看法?”

王安石出列,微微躬身行礼,说道:“官家,此手压井实乃神物。臣方才仔细观摩,观其构造精巧绝伦,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非凡的智慧。其操作简便之极,若能推广至民间,于百姓而言,实乃一大幸事。且不论干旱与否,百姓取水将不再艰难,定能节省诸多劳力。如此一来,百姓便可将更多精力投于农事,精心耕耘,使得粮食丰收有望;亦或是投于其他营生,促进商业繁荣,实乃利国利民之举。”

韩琦紧接着起身奏道:“官家,王相所言极是。臣亦有想法,此井不仅便利百姓生活,于军事上亦有可利用之处。试想,若我军屯驻之地水源匮乏,此手压井或能解燃眉之急。有了它,便能保障我军用水无忧,使士兵免受缺水之苦,保持良好的战斗力,于军事战略意义非凡。”

苏轼也出列奏道:“官家,这手压井或许还有教化之功。它的神奇之处,可激发民间巧匠之智慧。百姓见此井,便会知晓,人力亦可创造出改变生活之器物,从而鼓励更多人钻研技艺。这股钻研之风一旦盛行,于我大宋之科技发展,大有裨益。科技兴,则国力盛,此井之功,不可小觑。”

赵立庆微微点头,目光落在大宋月报总编曾布身上,说道:“曾总编,将武器院研制出手压井之事在‘大宋月报’进行详细报导,务必要图文并茂,将其构造、原理等清晰呈现,让民间工匠也能进行仿制。”

“是,官家。” 曾布出列,躬身领命。

“官家,民间工匠未必有武器院工匠的技艺,造不出刚才那样的铁管。” 工部尚书梁焘刚才仔细研究了手压井的每个配件。

“这个手压井也不一定要像刚才那样把铁管打入地下,先挖出一个大小合适的洞放入铁管,再把土回填就行。” 赵立庆对手压井很熟悉,上辈子小时候看过太多。连给武器院的图纸都是他亲手画的。

司马光出列奏道:“官家,可让武器院先造出一批水压井,分发至各地,让民间工匠进行仿制,以便进行推广。如此一来,各地工匠可依样学习,更利于手压井的推广普及。”

赵立庆点头称是,“嗯,此话有理,户部立刻拨款给武器院,务必保证每个县都能分到两套手压井,使各地百姓都能早日受益。”

“陛下圣明,大宋万年...” 群臣齐声高呼,声音在大殿内久久回荡。

又商议了一些关于年满十八岁才能结婚的细则,一番讨论之后,最终通过了苏轼的提议:结婚前必须先到衙门办理结婚证,以此规范婚姻制度。

随后几天,西华门外热闹非凡。许多百姓听闻手压井之事,纷纷前来,都想亲手试试这神奇的手压井。杨威带领皇城司的将士们维持秩序,有条不紊地让百姓们排好队,依次体验手压井。

皇宫紫宸殿内,赵立庆召集王安石、韩琦、富弼、司马光和吕公着五位年纪比较大的相公。此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会议桌上,众人围坐,气氛融洽而庄重。

“为了表彰诸卿的功绩,朕拟了分封爵的名单,你们先看一下。” 赵立庆将一份文书递给王安石,语气平和却透着威严。

五位老臣闻言,都微微一怔,眼中露出诧异之色。皇帝登基以来,还没给任何一个臣子封过爵,众人都以为这位皇帝不封爵位了,想不到今日如此突然就要封爵,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激动。

几人轮流阅看名单,这份名单的开头就是他们五个人,王安石封为荆国公、韩琦为魏国公、富弼是郑国公、司马光是卫国公,吕公着为申国公。

三院其他比较年轻的相公和六部尚书都封为侯爵。军队中的几十位师长也都是侯爵,还有一些战功显赫的团长被封为伯爵。

名单最后还标明各个爵位的食邑:公爵每年三千元,侯爵两千四百元,伯爵一千八百元...

这些钱跟相公们的俸禄比起来虽然不多,爵位也不能世袭,但当臣子的谁不想得到爵位,这是一种荣誉,是皇帝对他们功绩的认可。五位相公心中都有点激动,一起起身,整齐地行礼:“谢官家。”

“这都是你们应得的,坐吧。” 赵立庆摆手示意。

众人纷纷落座,王安石询问道:“官家,此次封爵的军中将领基本都不在京中,该如何举行封爵仪式?”

“先将此事在大宋月报进行公告,朕也会让军情卫将消息传送至各军,可让亲属代为参加封爵仪式,没有家眷居住在汴京的,就让当地州府将亲属护送进京。”

“是,官家。” 王安石领命。

富弼微微皱眉,说道:“官家,此次封爵,与过往相比,似有不同。”

“朕之意,在于赏功,而非厚禄。食邑虽不多,却是朕对诸位功绩的一种认可。过往之制,或有繁杂,朕欲简化,使赏罚更为明晰。”

司马光拱手道:“官家圣明。不过,臣以为,对于爵位之授予,除了公告天下,还当在各州府立碑铭记,彰显陛下之公正,亦使百姓知朝廷对功臣之敬重,以励后人。后人见此碑,便会知晓朝廷重贤,从而奋发向上,为国效力。”

“司马相公此议甚好。” 赵立庆点头称赞。

吕公着奏道:“官家,此次封爵,众多官员将领皆在其中,朝廷上下,皆沐皇恩。臣建议,可在封爵仪式之后,举行盛大庆典,一则庆祝此次封爵之喜,二则可凝聚人心,向天下展示我大宋之昌盛繁荣。”

“吕相之言,正合朕意。庆典之事,就由户部与礼部协同操办,要办得热闹非凡,但也不可铺张奢华,失了节俭之德。朕希望通过此次封爵与庆典,让大宋臣民都能感受到朝廷对功臣的厚待,人人皆有向上之心,为国效力之愿。”

接下来的日子里,汴京城里一片忙碌景象。礼部的官员们忙着准备封爵仪式和立碑之事。

户部则与礼部共同筹备庆典,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着即将到来的盛事,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

南洋省童卡港,阳光炽热地洒在港湾,许若海率领的舰队刚刚补给完物资,一艘艘战船整齐地排列在港口,即将再次起航。

军情卫的吴木成接到南洋军情卫分部送来的文书,打开看了一眼,眼中顿时闪过惊喜之色,而后匆匆找到许若海。躬身道:“恭喜许师长。”

“喜从何来?” 许若海有点诧异。

“您自己看看看吧,陛下封您为靖海侯。” 吴木成把文书递过去,脸上满是笑容。

许若海有点惊讶,他赶忙接过文书,仔细看了起来。看完后,单膝跪地,朝着西北方向叩首,高呼:“谢陛下隆恩!”

“怎么啦?” 蔡京凑过来,不明所以地问道。

吴木成回应道:“陛下给许师长封了个侯爵,正在谢恩呢。”

“哦,恭喜许师长。” 蔡京拱手致礼,眼中露出羡慕之色。

许若海起身拱手回礼,感叹道:“我那当了一辈子渔民的老父亲也要进京,替我参加封爵仪式,不知道会不会惶恐。他老人家一生朴实,从未经历过如此场面。”

“许师长放心,朝廷肯定会安排好的,老爷子也算是风光了一把。” 吴木成笑着安慰,接着说道:“也不知道我这辈子有没有机会,也让家里人也这风光一回。”

许若海也笑道:“上次一起出海回来,你就升为营长了,说不定这一回完成任务就能升团长,这文书里面不是有好些团长都封为伯爵,有机会的。”

“还是你们军中比较有机会,像我这种文官估计也辈子都很难有机会封爵。” 蔡京心里有点失落,微微叹了口气。

许若海把文书递给蔡京,说道:“你努力当上尚书就有机会。只要为朝廷尽心尽力,陛下定会看到你的功绩。”

几人整天待在同一条船上,历经风雨,关系混得很融洽。

半个时辰后,舰队启航,朝着茫茫大海驶去。战船划破海面,激起层层浪花,向着远方的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