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之中,暗藏汹涌,权力棋局悄然对弈。
“父亲,现在京城之中流言蜚语甚多,如何是好?”杨彦舟焦急地道。
“慌什么,这件事情不过是他们捕风捉影而已,我们做的事情根本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流言蜚语而已,几个魍魉之辈,能奈我何?”
杨阁老三朝元老,位极人臣,平日里行走朝堂,见惯了阴谋诡计,哪里会怕这点事情!
杨彦舟发现自己养气功夫与父亲比起来还相差甚远,脸色尴尬地道:“孩儿受教了!”
杨阁老闷哼了一声,然后道:“这件事情也不要去查了,满朝文武还有谁敢与老夫作对,不就是那个定国候赵辰吗,这件事情肯定是他所为,这个定国候年纪轻轻城府竟然如此之深,赠礼之事后一直隐忍不发,等到我们放松了警惕,才反戈一击,呵呵,这件事情没有任何证据,他能乃我何?”
兵部尚书杨元宝道:“父亲大人,此事如果继续发酵下去,确实对有损父亲大人的声誉,我看还是要加以制止为好!”
“这话倒是不错,彦舟,明天一大早通知三皇子(京兆府尹)和天豹,发动京兆府官差和九城兵马司的人加强巡逻,严控造谣生事!”杨彦舟道。
杨阁老怒斥道:“胡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光靠京兆府和九城兵马司的人查处有用吗?你们要学一学人家赵辰,难道我们不会反击吗?”
杨彦舟眼睛一亮,道:“父亲大人骂得对,我看我们可以花钱请说书的宣扬父亲大人为国为民的功绩,父亲大人您看如何?”
杨阁老终于点点头,道:“多花钱,没有办不成的事,今晚请人写好话本,明天把京城里面说书的都找出来,听话的就多给钱,不听话的就好好地查一查!”
杨元宝心领神会,这种事情他特别擅长!杨元宝道:“让那个马致远找几个翰林,晚上好好地写几个话本,明天早上送过来!”
杨阁老点点头,讲办事能力,这杨元宝兵事不行,但办这些事情倒是个好手!
然而,当天晚上,杨元宝前来汇报,这些说书的他们根本就找不到了,一天之间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杨阁老闭上了双眼陷入沉思之中,这个定国侯心思竟然这么缜密,竟然预料到自己会去找这些说书先生,提前就把这些人接走了。
“厉害啊,这个定国侯果然是个妖孽,你们在他手上吃亏不是没有理由的!”杨阁老喃喃地道。
“父亲大人,这可怎么办?”
“此事只能如此了,过一段时间自然就过去了,只要我们不接招,他定国候又能如何!”
“额,不对,这件事情不可能就此作罢,定国候憋了这么久才出招,结对不可能就这样过去,他肯定还有后手!”杨阁老道。
杨彦舟脸色一变,这已经够狠了,还有阴谋?这个家伙怎么这么难缠?
杨元宝脸色扭曲,他在定国侯赵辰手中吃亏太多,现在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碰到赵辰就不由得心虚!
杨阁老沉声良久,然后道:“明天老夫就去白玉神龙宫请辞!”
杨元宝急忙道:“叔叔不可!这不是趁了定国候他们的心意吗?你可是大夏国的定国神针,你不干了我们怎么办啊!”
杨阁老看着这个官场大白痴,实在是无语,叹息道:“我这是欲擒故纵,现在文帝急需修道成仙,还离不开我,必定龙颜大怒,下旨平定京中谣言!”
杨元宝和杨彦舟一听顿时明白过来,还是阁老手法高明,看得清朝中的形势,这事还是由圣上出手为好!
“这事你们不要管了,北方的事情你们要盯着,现在已经是七月了,再过两个月草原上的草就开始枯黄了,他们也应该要行动了。只要他们起事,就是我们拿捏这些丘八的时候,到时候要是他们打了败仗,我们的机会就来了!”杨阁老冷声道。
杨元宝道:“阁老放心,我们在北边已经安排好了,据北方传来的消息,狼国已经在加急收购铁器了,狼国看来今年确实要动手了。”
“还有,据扬州那边传来的消息,龙阳君回到大楚国后,就开始训练镇江水兵,看来大楚国也准备动手了!”
杨阁老眼中精光一闪,道:“为了对付太上皇和赵辰这些勋贵,丢掉北方数镇和扬州也是值得的,传出过去,我们的约定依然有效!”
杨彦舟心中一凝,父亲大人做事就是果决,只要推三皇子上位,丢了几块地盘算得了什么?这大夏国国土辽阔,丢了几块土地也不会伤筋动骨!
白玉神龙宫,文帝的案头上,送来了几封奏折。看着这几份奏折,文帝也是眉头紧锁!
外面盛传杨阁老勾结外敌,文帝是不相信的。杨阁老三代老臣,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大夏国鞠躬尽瘁,都八十多岁了,他还用的着卖国求荣吗?
桌面上摆着杨阁老的奏折,竟然没有自辩,而是请辞归隐田园!这就让文帝更加坚定了杨阁老无辜的想法。
但是文帝又看了看另外两道奏折,眉头又皱了起来。其中一封是御史大夫陈守义上的折子,上面还有十八位御史的签名!
十八位御史占了朝廷御史的三分之二,这张这张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大夏国有一规矩,只要有一半的御史联名上书,朝廷就必须开朝会让大臣自辩,文帝顿时犹豫不决。
如果他驳回十八位御史的上书,这个昏君的名声就落在他身上了。文帝虽然迷恋修道,但他倒还不是一位真正的昏君,他对名声还是很看重的。
等到他再看另外一封折子时,文帝眼中顿时感到一阵无奈。太上皇的折子,虽然是来问询杨阁老之事,但这里面俨然是妥妥的问责!
他心中极不情愿上朝让杨阁老自辩,毕竟是首辅,还是要给足面子的,再说他也不相信杨阁老会背叛朝廷。
文帝最后还是郁闷地道:“下旨,明天朝会,请杨阁老解释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