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金流川
虽说干我们这行,对这些事并不陌生,但在这现代的坟地中挖掘,难免还是有些发毛。
开始挖掘,每一下都带着些许紧张。
泥土被一点点翻开,随着坑越挖越深,碰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
我加快速度,将周围的土清理开,一个腐烂不堪的的皮箱出现在眼前。
这皮箱子瞧着有些年头,不知里头装着啥。
我心痒痒,特想打开瞅瞅,可把头电话里警告我,别好奇心太重,不然揍我。
我其实是个逆徒,把头不让干的,偏要干。
今晚走不了,我把坟包仔细回填,又修饰一番。也不知这是谁的坟,我恭恭敬敬磕了几个头,便回宾馆。
一到房间,我就研究起了皮箱。
路上顺手买了几根铁丝,开锁这招,以前跟扒手团队学过。
开这种锁!
对我来说简简又单单。
确实没费多大劲,约莫一个小时,锁就被我琢磨开了……
然而,当看到箱子里的东西时,我整个人直接愣住,足足呆滞了一分钟。
映入眼帘的,正是金腰牌和小孩巴掌大小的玉玺,这两件可是从青州唐墓出土,能改写历史的国宝级物件。
瞬间,我心里明白,把头此刻让我取走这两件东西,只有一种可能!
我们团队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把头以前就讲过,干我们这行,得给自己留条后路。当初他特意留下这两个物件,是在为整个团队谋一条退路。
第二天晚上九点左右,我拎着背包登上了开往银川的绿皮火车。不敢坐飞机,就怕安检时被查出来,相较之下,这时候的绿皮火车安检没那么严,能让我稍稍安心些。
我记得车次是K885还是K888来着,忘了!
反正在晃晃悠悠的车厢里,整整坐了一天一夜。
次日晚上六点左右,终于抵达银川。
出了车站,我赶忙给把头打电话。他报了个地址,让我过去。
依照地址,我来到地方。
把头打开门,这是我们师徒俩时隔一年后的重逢,也是分别最久的一次。
仅仅一年,把头却仿佛老了十几岁,头发全白,不见一丝黑色。望着他那满是沧桑的脸庞,我的眼眶忍不住发酸,心里一阵难受,想哭,可又硬生生憋了回去。
“师父,您……”
“别在外面站着了,进来说!”
…………
这一晚,我与把头聊了很久,他把所有事情也都向我和盘托出。
末了,把头看着我,眼中满是复杂,轻声问道:
“小三,你不会怪为师吧?”
“不……不会!若不是您的知遇之恩,我恐怕还只是那个在苦窑里搬砖的穷小子,哪有如今出人头地的机会。”
我擦了擦已然湿润的眼眶,随即将背包递给把头。
“师父,东西在里面。”
把头微微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这一晚,我俩静静地坐着,也不知抽了多少根烟。
清晨,我和把头一同出了门,坐上出租车直奔贺兰县。
出租车在一个小区门口停下,这个小区便是马爷居住的地方。把头拿着东西径直走进小区,而我则依照吩咐留在外面等候。
约莫半小时后,手机“叮”的一声,是把头发来的短信。
他说可能要和马爷谈很久,让我先回去,同时还给我交代了一个任务,让伍作把“千手观音”寄到银川来。
我赶忙给伍作打电话,她利落应下,说立马就去办。
之后,我寻思着不能闲着,便去找了哑女。
哑女手段高超,我想让她帮忙查查邛海相关的地址勘查报告之类的资料。
您猜怎么着?
这姑奶奶直接黑进人家文旅局的系统里,从里头捣鼓出一大堆资料,还整了个3d建模,好家伙,我足足研究了三天才搞明白。
这样回头跟他们几个讲起来,也能吹吹牛,不至于被他们发现我来银川啥正事没干。
到了第五天,伍作寄的千手观音到了。
走的是特殊渠道,对暗语都费了我好大功夫。
顺利拿到后,赶忙交给把头,之后便离开了银川。
回到杭州时,是一个月之后了。
和阿子他们之前约定的时间刚好就是一个月,这阵子我也没闲着,四处奔走,和各地的一些老朋友叙了叙旧。
一回到店里,就瞧见阿子他们都已经在那儿了。店里的桌子上堆满了资料,全是一个个文件袋,估摸里面装满了县志之类的东西。
我呢,就背了个包,里头装着一台笔记本,哑女给的3d建模和相关资料都存里头了。
我前脚刚进店,伍作后脚就出去在店门口挂上了“今日休息”的牌子。
关上门后,我们几个立马围坐在一起,开始研究起这些县志资料。
依据《清史稿》以及《四川通志》的记载,1863年,石达开率领军队从云南昭通开拔进入四川,目标直指成都。
当时,他还分出一支兵力朝着宁远府(也就是如今的西昌)佯装进攻,以此来掩护主力部队向北推进。
然而,最终石达开的军队还是被清军围困在了大渡河紫打地(现今的石棉县安顺场)。
“嘿,还真有料啊!这么说来,石达开分出去的这支军队,说不定不是佯攻,而是去把宝贝沉到海里了。”
马玉良兴奋地问道:
“难道这就是‘金流川’的意思?”
“嗯,有这种可能性,但也不能说得太绝对。”我思索着回应道。
“三哥说得对,咱们接着往下看!”阿茜又拿来一些县志。
清代《宁远府志》载:“邛池(邛海古称)四时水色青黑,渔人常夜见火光浮水,疑为龙窟。”
光绪年间《西昌县志》记:“同治二年夏,邛池水涸三日,现湖底石砌甬道,宽丈余,乡民拾得锈刀、铜钮若干。”
《西昌地方辑录》:
同治二年四月,有长毛贼(清廷对太平军蔑称)溃兵数百至邛池,携箱笼重物,伐竹为筏,深夜入湖,天明即去。
湖面浮油三日不散。
渔人网得银锭,上有‘圣库’字样,官衙闻讯收缴,杖毙知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