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洪荒之青莲证道 > 第38章 紫霄宫讲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鸿钧开始讲道,那声音仿佛来自无尽的混沌深处,低沉而悠远,玄之又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讲道的内容深奥晦涩,却又仿佛蕴含着宇宙间最本源的大道至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众人的心头闪耀,引领着他们进入那神秘莫测的修行之道。鸿钧说道:“这场讲道为期三千年,每一元会讲道一次,一共有三次讲道。尔等需用心领悟,莫要错失这千载难逢的机缘。”

三千先天圣神皆闭目听道,他们沉浸在这浩瀚无垠的大道之中,神情专注而虔诚。一时间,紫霄宫内道韵弥漫,仙光璀璨,众人的气息也随着鸿钧的讲道而缓缓起伏。

然而,在鸿钧讲道道五百年的时候,变故突生。六耳猕猴自以为其本命神通神妙无比,能够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偷听更多的隐秘大道。他那小小的心思在这庄严的紫霄宫中悄然涌动,却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已被鸿钧圣人洞悉。

鸿钧不动声色,暗中对其发动圣人神通攻击。只见一道无形的力量瞬间穿透虚空,准确无误地击中了六耳猕猴。只一瞬间,六耳猕猴如遭万钧重击,体内仙力瞬间紊乱不堪,经脉逆行,痛苦的嚎叫声在紫霄宫中回荡。他的修为急剧下降,直接从太乙金仙中期境界一路倒退至天仙初期境界,整个人瘫倒在地,气息萎靡不振。鸿钧见此,神色平静,仿佛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插曲,随后才满意地继续讲道。

不过这些都被青莲以十二转混沌青莲诀的神通看在眼里。穿越洪荒的青莲就已经知道会有此一回事,心中只是微微一动:“果然如此,这六耳猕猴太过自负,妄图以小聪明获取更多,终是自食恶果。”随后便不再多想,继续专注于听道。

就在此时,鸿钧也关注到青莲,但借助造化玉蝶推算一番,发现青莲不过是一朵先天青莲化形,只是一个小小的大罗金仙境界,便也没有过多关注。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讲道逐渐进入尾声。在最后的三百年,鸿钧停下了讲道,他那伟岸的身影静静伫立,目光扫过一众沉浸在道境中的先天圣神,等待着他们苏醒。

最先从听道中悠悠醒来的是太清老子,他起身向鸿钧行礼,神色恭敬而谦逊,缓声问道:“老师,不知大罗金仙境界之后的境界是何境界,如何证道圣人?”

鸿钧微微颔首,目光深邃如海,缓缓回答道:“大罗金仙之后为圣人境界。圣人之境,超凡脱俗,掌控天地之力,然证道圣人之路艰难险阻,非有大毅力、大机缘者不可得。不过证道圣人境界太难,我在圣人境界之前创造了一个境界,为准圣。准圣需斩却三尸,三尸尽斩,方可触摸圣人门槛。三尸者,善尸、恶尸、自我尸,每斩却一尸,皆能使自身实力大增,心境提升。”

太清老子继续问道:“不知如何证道圣人?”

鸿钧继续回答:“证道圣人境界有三。其一,以力证道,如盘古大神一般,开天辟地,以无上伟力打破天道束缚,证得圣人之位。但此法极难,盘古大神亦未能功成。”当鸿钧说到盘古大神以力证道圣人之时,青莲心中默默念叨:“我穿越到洪荒之时就是盘古大神开天辟地之时。哼,盘古大神证道圣人?可笑!一众先天圣神不知,我可知道盘古大神证的可是大道境界,而不是区区圣人境界,更不是证的你鸿钧和天道的傀儡境界。”但他面色未改,依旧不动声色。

“其二,为吾创造的三尸证道。斩却善、恶、自我三尸,融合三尸之力,便可证道圣人。此道需明心见性,洞察自身善恶,克服重重心魔,方能成功。其三,为功德证道。积累无量功德,借助天道之力成就圣人之位。但此道所成圣人,实力在三种证道之法中相对较弱,且易受天道制约。”

玉清元始此时也开口问道:“老师,那这三种证道之法,哪种更为稳妥?”

鸿钧说道:“三尸证道相对较为稳妥,但亦需莫大机缘与心境。此道需在修行中不断磨练,历经无数考验,方能有所成就。”

上清通天则问道:“老师,若三尸难以斩却,又当如何?”

鸿钧回答:“若三尸难以斩却,便需在修行中不断磨练心境,感悟大道。或游历世间,经历红尘百态;或闭关潜修,静心思考。待时机成熟,自可成功。”

女娲轻声问道:“老师,证道圣人之后,是否还有更高境界?”

鸿钧沉默片刻,目光望向无尽的虚空,缓缓说道:“圣人之上,尚有未知之境,但非尔等此时所能触及。需知修行之路漫漫,永无止境,切不可因一时成就而自满。”

一众三千圣神纷纷提问,鸿钧皆一一耐心解答,尽显圣人之德与胸怀。

青莲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中思考着自己的证道之路:“以力证道虽难,但吾当勇往直前,不受天道束缚。吾有混沌珠、太虚灵境在手,又身具三十六品混沌青莲之体,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大道。”

待众人提问完毕,鸿钧再次开口:“此次讲道至此结束,尔等回去后当潜心修行,感悟大道,以待下次讲道。”

众圣神齐声应道:“谨遵老师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