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答案,哪怕作为亲生母亲,杨氏也不敢保证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并不敢保证长子会不忌惮次子。
皇家,自古以来就没有多少亲情。
而且就算日后长子唐元嘉宽厚,并不会因为这些事情忌惮起弟弟来,并且想方设法打压弟弟 。
但是次子唐元景又会甘心吗?会甘心自己四处领兵打仗,江山大部分都是自己打下来的,最后坐拥江山的却是兄长?
想到这一次因为次子唐元景的突然动作,燕国公不得不马上起兵,长子唐元嘉在京中没有及时收到消息,所经历的那些惊险。
想到她心里面那些不愿意承认,却又骗不了自己的猜测。
杨氏知道,想让次子唐元景甘心最后坐拥江山的是兄长,同样也不可能。
在还没有开始起兵,结果如何都不好说的情况下,次子都有这份心思了。
等到他真的军功赫赫,觉得江山大部分是自己打下来的以后,就更加不可能甘心俯首称臣,永远居于兄长之下了。
似乎,她已经看到在未来长子和次子不得不对立起来的情形了。
想明白这些了,杨氏自然是忧虑不已,谁让两个都是她的亲生儿子。
如果有一个不是她亲生的倒是还要好办一些,要只有唐元嘉是她的儿子,她想办法打压唐元景就是了。
只有唐元景是她儿子,日后仗着这手里面这些功劳,想办法对于唐元嘉继承人的位置取而代之也就行了。
两个都是她亲生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就让她看出其中的隐患,却又没有办法做什么了。
偏偏这些忧虑,她还不能说出来,要不然就是把兄弟两人的矛盾,放到明面上了,让面上的平和都维持不了。
杨氏只能问道:“既然原本都是元嘉和元景各领一路人马,怎么这一次攻打其他几路叛军,就只有元景领兵了,元嘉却留在长安了?”
杨氏也是真的疑惑!
毕竟这样的安排,其中所暗藏的隐忧,连她在一听之下都想明白了。
她并不认为,燕国公会想不到这些隐忧。
要是想到了,却还这样做,肯定是有其他原因。
在目前只有两个儿子,自己年龄也不小了,说不定也就只能有这两个儿子的情况下,杨氏并不认为燕国公会故意在两个儿子之间制造矛盾。
明知道让次子唐元景单独领兵去攻打其他几路叛军,会让兄弟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恶化,却还是这样做了。
难道是长子唐元嘉在领兵的时候,出什么岔子了?
杨氏看着捧墨,也说不好她心里面想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回答。
“原本国公爷也是想让大公子和二公子一块儿领兵出征,只是京城的形势复杂,国公爷又有好几年不在京城了,对于很多情况都不算了解。”
“大公子这些年一直都在京城,对于京城的各种人和事都比较了解,国公爷便让大公子留下了,好理清长安的人和事,以便称帝的时候,不会出现岔子。”
原来燕国公之所以要安排长子唐元嘉留守京城,次子唐元景带兵去平定那几路反贼,也是迫于形势,无可奈何之下的选择。
一开始的时候,燕国公是想要重用长子唐元嘉,压制次子唐元景的。
尤其是在知道次子唐元景另有心思,并不是很服气长子唐元嘉,甚至暗中都在开始动手脚的时候。
杨氏一个内宅夫人,并且还有几分偏心次子唐元景,都能看出长子唐元嘉一路从京城到晋中的遭遇不正常,并且怀疑次子唐元景在其中插手了。
燕国公作为朝廷重臣,见多了尔虞我诈,本来还要重视长子唐元嘉一些,怎么可能会没有看出其中有问题?
而且比起杨氏猜到了,却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面上还一直在粉饰太平,燕国公是真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燕国公明白次子唐元景之所以心大了,是因为长子唐元嘉这些年一直都在京城,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只能战战兢兢,手上也就没有什么让人夸赞的功绩,他却一直跟着在军中混,立过不少的功劳 ,很得上下将领的信服。
次子唐元景也就自认为有才华,比起兄长强了不知道多少,却因为晚出生两年,一直要居于兄长之下,心里面自然就不甘心了,也就起了小心思,竟然开始算计起兄长了。
弄明白唐元景的想法,以及猜到唐元景做的那些手脚了,燕国公肯定生气。
不过他膝下也就这两个儿子,心里面再生气,也不能就把唐元景怎么样了。
当然,同样也是就这两个儿子,哪一个都珍贵,燕国公也不能放任唐元景算计唐元嘉。
在他想来,唐元景是觉得唐元嘉处处都不如自己 ,只是靠着比自己大两岁,什么好处都占了,所以才觉得不甘心。
如果让唐元景看到唐元嘉的本事,心里面服气了 ,心里面没有这样不甘了,说不定就不会再去做错事了。
毕竟在他看来这一次唐元景就算有小心思了,但是也没有真的对唐元嘉下狠手。
唐元景派去京中接应唐元嘉的人,没有及时传消息进去,还是等唐元嘉自己逃出府了,才想办法带人离京,倒是更像试探唐元嘉的本事 。
要是真的有意要害人,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机会!
快到晋中时候的那个下马威,也更像是展现自己的本事。
反正做父母的人,对着自己孩子都是往好处想,很少有直接往坏处想的。
于是在这一次起兵的时候,燕国公就让唐元嘉和唐元景各领一路人马了。
这样的话,谁更有本事也是一眼都能看出来。
要说起来,燕国公的这个做法,对于唐元嘉的本事也还算信任,觉得他能让唐元景服气。
毕竟是他从小当成家族继承人培养的长子,这些年就算没有机会显露才华,也不是就真的没有才华了。
唐元嘉也没有辜负燕国公的这份信任!
即使唐元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军中上下都和他更熟悉,更加信任他 ,并且相互之间配合也习惯了。
不像唐元嘉才到军中,上下都不熟悉,上下将士不会轻易相信他,哪怕勉强配合他,也不可能有多少默契。
但是唐元嘉的表现依旧很亮眼,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分给自己的那些将士给收服了。
在一路向长安进军的途中,唐元嘉也立了不少功劳。
甚至最后带兵攻破长安这个大雍都城的人,就是唐元嘉。
这一路上的表现,唐元嘉其实是要强过唐元景。
原本按照燕国公的打算,是一直让两兄弟分别领兵,最后看到唐元嘉的表现了 ,唐元景自然就会服气,不会再有其他小心思。
只是其他几路叛军分别称王称帝 ,让燕国公也不得不在长安称帝,就打破燕国公原本的打算了。
几年都不在京城了,燕国公对于京城的形势确实不是那么了解,身边要是没有熟悉的人帮衬着,很容易就会出岔子。
燕国公手下的一众心腹里面,要论对京城的熟悉,肯定是谁也比不上一直留在京城的唐元嘉。
于是燕国公便也只能让唐元嘉留在京城辅佐自己,让唐元景领兵平叛。
反正能够在前面打胜仗是本事,但是能够稳定后方局势,又何尝不是本事?
而且为君者,本来就是能够辖制百官更重要,至于打仗这些事情,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天子怎么也不会缺少良将。
不过这些事情,杨氏事先肯定不知道。
所以在听到这个话后,杨氏心里面不由自主的涌起一股失望情绪来。
竟然是因为京城的局势太复杂,长子更适合留在京城稳定局势,才留下来了,而不是像她想的那样…………
虽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手心手背的肉肯定不会一样厚。
在两个儿子之间,杨氏一向对着次子唐元景更加疼爱。
因此在两个儿子之间,哪怕杨氏的目的是想让两个儿子能够好好相处,不会最后处成仇人。
但是在她的一些下意识举动里面,还是能够看出来她更偏向唐元景。
就像她猜到了,在仓促起兵的事情上面 ,次子唐元景其实有自己的小心思,才让长子唐元嘉的处境惊险。
要不是长子运气好,先从庶女那里得到消息了,说不定还真走不掉,会被朝廷处置了。
但是她也只是粉饰太平,没有为此做出过任何举动,哪怕把唐元景叫过来,私底下教导一番兄友弟恭,他们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应该相互扶持之类的做法都没有过。
虽然说她粉饰太平,也有认为这些怀疑其他人未必想到了,她不表现出来的话,两兄弟还能和睦相处。
要是长子唐元嘉知道这些事情了,心里面肯定会对次子唐元景有意见,兄弟两人的关系,就好不了了的原因在里面。
不过粉饰太平,看起来没有偏向任何人,对于被算计、吃亏的那一方,还是本来就不公平。
就算不说前面吃亏的事情,只能白白吃亏了。
如果唐元嘉真的都什么都不知道,一直都把唐元景当成好弟弟看,唐元景却有其他心思,唐元嘉的处境会有多危险?
杨氏对于这个情况,心里面就真的一点儿都不明白吗?
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杨氏又不傻。
而是偏心的人根本察觉不到自己的偏心,也不会认为自己的做法偏心,反而会认为自己的做法很妥当,十分的公正。
这个道理放在杨氏这里也是这样,她觉得粉饰太平,是两个孩子都顾及到了,让他们兄弟能一直好好相处、相互扶持着。
现在也是这样,在想明白长子留在京城,次子领兵平叛,日后兄弟两人肯定和睦不了以后。
在长子为什么没能领兵的事情上,她下意识就盼着是长子在前面领兵的过程中,出现什么差错了。
觉得要是长子领兵的时候犯错了,才让燕国公不放心继续让长子领兵,她一直发愁的事情,说不定就能解决了。
毕竟哪怕按照常理来说,长子才会是继承人。
可是长子不争气的话,次子成为继承人,同样也很正常。
长子自己不争气,也就怨不了弟弟!次子得到想要的了,也就不会再有其他小动作。
这样的话,兄弟两人也就和睦了!
她也不用担心,日后会面临骨肉相残的局面。
发现事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杨氏也就开始失望起来。
不过这个情绪只是一闪而逝,杨氏并没有表现出来,甚至都没有敢去深究为什么她会觉得失望。
她纵然偏心,也还没有到可以理直气壮算计长子的东西给次子这个程度。
能够理直气壮偏心到这个程度的人,还是很少见,杨氏显然没到这个程度 。
哪怕平时对长子和次子态度不一样,也都找了一个长子不如次子贴心的理由。
她只能暂时放下这个事情,又问道:“国公爷派你回来 ,除了让你把他要在长安称帝的消息告诉我,可还有其他吩咐?”
捧墨便回道:“国公爷还让奴才护送夫人回京,等到国公爷称帝以后,夫人也要受封中宫,继续留在晋中就不方便了。”
其实这才是捧墨返回晋中的主要目的。
如果只是传个消息,随便派个小厮或者小兵就行了。
也是因为要接人,一路上得负责杨氏的安全,燕国公才派了捧墨这个比较信任,又在军中混个好几年的人,带兵回来护送杨氏进京。
知道捧墨这一趟回来,主要是护送她进京,杨氏也就没有那么多话要问了。
一来她也要去长安了,有什么疑问,到了长安再看就是了。
二来就算有什么话一定要问,一路上问话的机会也多。
现在时辰也不早了,继续把人留下来询问,也不太合适。
她就最后问道:“你是听国公爷的吩咐来护送我回京,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启程?晋中这边事情也不少,我也好做安排。”
捧墨:“什么时候启程,夫人做主就是了!国公爷打算三个月以后称帝,夫人在此之前赶到京城都行。”
杨氏这才点了点头,“今天时辰已经不早了,你就先下去歇着吧!等我把晋中这边的事情安排好了,再派人通知你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