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大臣们迅速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采取强硬的抵抗态度,他们认为金国这明显是故意找茬,若此时一味退让,只会让金国得寸进尺,日后更难应对。
另一派则主张妥协,他们担心如果不答应金国的要求,可能会激怒金国,从而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给宋朝带来巨大的灾难。
皇帝端坐在金碧辉煌的龙椅之上,面沉似水,他的目光在朝堂上的大臣们身上扫过,大臣们正激烈地争论着,各抒己见,互不相让。
皇帝心中十分纠结,他深知这个决定的重要性,一方面,他不想得罪强大的金国,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如果完全听从金国的要求,会失去民心,导致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朝堂上的争论声越来越大,皇帝的眉头也越皱越紧,他感到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经过一番痛苦的权衡,皇帝还是决定妥协,他无奈地叹了口气,下令从边军之中随便抓出几个人作为替罪羊,并且赔付大量的金银,以平息金国的怒火。
然而,当宋朝将五个宋朝边军的人头,以及数千两的黄金送到折津府后,金国人大怒。他们认为宋朝这样做只是在敷衍了事,随便杀了几个人当替罪羊,根本没有诚意解决问题。
而且,金国的士兵亲眼看到真正杀了他们金国勇士的人是胡可,而这个胡可可是河间府的兵马统制,负责河间府的军队管理。
听到这里,宋国的大臣们终于恍然大悟,原来金国是故意为之,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那几个边军的性命,而是想要借机打压宋朝,让宋朝在百姓面前丢脸。
宋朝皇帝此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胡可可是在河间府声名远扬、能征善战的将领啊!如果将他交出去,河间府的军事力量恐怕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但若是不交,金国肯定会以此为借口,对宋朝发动战争。朝堂之上,大臣们的争论愈发激烈。
主战派的大臣们认为,金国一直以来都是狼子野心,对宋朝虎视眈眈,这场战争迟早都会爆发,倒不如趁此机会奋起反抗,给金国一个狠狠的教训。然而,主和派的大臣们却忧心忡忡,他们担心宋朝的军队战斗力不够强大,一旦开战,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皇帝在心中反复权衡利弊,最终决定先派遣一名使者前往河间府,调查胡可是否真的参与了这件事情。使者接到命令后,快马加鞭地赶往河间府。
胡可得知此事后,气得义愤填膺,他坚决表示自己从未杀害过金国的士兵,这完全是金国的阴谋!使者将胡可的话带回朝堂,皇帝听后仍然犹豫不决。
就在宋朝皇帝还在犹豫的时候,金国已经等不及宋朝的答复了。他们以宋朝不愿意交出凶手为理由,完颜宗望一声令下,金国的东路大军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般,浩浩荡荡地向宋朝的边境进发。
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爆发,宋朝是否能够抵挡住金国的猛烈进攻呢?宋朝的命运此刻就如同悬在一根细线上,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而宋朝这边,由于之前的撤军以及朝廷的无所作为,导致边境地区的防御力量变得异常薄弱。当金国突然发动进攻时,宋朝军队完全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一时间陷入了极度的慌乱之中。
地方官员们惊慌失措,四处奔走求援,但由于朝廷的决策迟缓,救援力量迟迟未能到达。与此同时,百姓们也感受到了战争的逼近,他们纷纷收拾行囊,带着家人逃离家园,希望能够躲避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火。
大宋的土地上,原本平静的村庄和城镇被恐惧和混乱所笼罩。人们匆忙离开自己的住所,道路上挤满了逃难的人群,一片凄惨景象。而金国的军队则如饿狼一般,迅速推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给宋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河东路的战况同样不容乐观,尽管童贯事先有所防范和筹备,但面对从金国西京大同府杀来的敌军。这支军队堪称金国最为精锐之师,其中大部分将士都是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创业之初便忠心耿耿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元老。
如今,这支西路军的统帅正是金国国相完颜撒改的儿子完颜宗翰,其威名远扬,令人闻风丧胆。
宋金两国谈判破裂后,西路军如饿虎扑食一般,毫不犹豫地对大宋发动了猛烈进攻。然而,由于童贯的未雨绸缪,河东路的战局并未像河间府那样,被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轻易攻破,进而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地一路南下。
相反,金军迅速攻占了童贯提前弃守的朔州等地,其凌厉的攻势如暴风骤雨,直逼雁门关。
童贯站在雁门关的城墙上,望着关外密密麻麻的金军,心中暗自庆幸。这雁门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金军的骑兵在这里根本无法发挥优势。而且附近山高路险,根本没有其他道路可以绕过这道关卡。
有了这道坚固的屏障,河东路的百姓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他们纷纷收拾行囊,准备向着南边撤退,远离战火的威胁。
然而,童贯心中却有一丝隐忧。尽管雁门关成功地挡住了金军的进攻,但还有一个巨大的隐患存在。朝廷不仅没有向他提供足够士兵食用的粮草,甚至连原本应有的补给都被蔡京克扣了一半还多。
童贯多次上奏朝廷,陈述雁门关的重要性以及士兵们面临的粮食短缺问题,但朝廷却以近期并无战事为由,要求当地主官自行解决。这让童贯感到十分无奈和愤怒,他知道朝廷的这种态度只会让士兵们的处境更加艰难。
实际上,尽管粮草数量有限,但要支撑个把月应该不成问题。然而,童贯为了避免金军对百姓进行残忍屠杀,毅然决定将雁门关以北的所有百姓都迁往太原府。这些百姓原本就是边关地区相对贫困的群体,他们在迁徙途中面临着诸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