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副将见此情景,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惊恐地叫道:“将军!这些旗帜竟然比前几日还要多出许多!难不成秦军又有大批援军赶到了此地?”
副将的声音因恐惧而颤抖不已。
朱宣听闻此言,嘴角却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轻声说道:“呵呵~不必惊慌,此乃敌军的疑兵之计罢了。
他们故意多插些旗帜,营造出兵力众多的假象,想要迷惑我等。
即便敌军将领识破了我的谋略又能怎样呢?我们原本的战略目标仅仅是要分割秦军的兵力而已。
如今看来,他们已然中计,此举正合我意。”
当如潮水般汹涌的秦军气势汹汹地冲入高平城后,果然不出所料地遭遇了早已埋伏在此处的晋军。
然而,这些秦军对晋军的计策早有察觉,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他们不仅没有丝毫的慌乱,反而显得异常镇定自若。
只见秦军迅速调整战术,有条不紊地展开了防守反击,其严密的阵势和凌厉的攻势使得晋军一时之间竟然难以突破,完全拿他们毫无办法。
尽管晋军精心策划的埋伏计划未能如愿以偿,但他们还是成功地将大约两千名秦军围困在了城墙附近,使其暂时无法脱身。
此时,站在远处观战的阎安注视着城墙处激烈的战况,脸上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惊慌之色。
因为眼前的局面其实早在他的意料之中,对于晋军妄图通过埋伏来击败他们的企图,阎安心中自然有着清晰的判断:想要设伏算计别人,首先得掂量一下自身是否具备足够的实力才行。
紧接着,阎安果断地下达命令:“立刻派出预备队,前去接应我们被困的将士!”
此次他所安排的预备队人数并不算太多,仅有区区五百人而已。
不过,可千万别小瞧了这支队伍,他们个个都身经百战、装备精良,乃是阎安麾下最为骁勇善战的精锐之师。
自从上次在大城关遭受孟徽的伏击之后,吃一堑长一智的阎安便深刻认识到了保留一定后手的重要性。
所以这次行动,无论如何他也要将自己的亲卫队牢牢掌控在身边,绝对不会再像之前那样轻易地将所有兵力一次性投入战斗,以免重蹈覆辙。
只可惜啊,他想要保留身边力量的这个念头本没错,但千算万算,终究还是棋差一招,完全没料到晋军居然在暗中埋伏了十分庞大的兵力。
说时迟那时快,正在众人尚未回过神来之际,“砰!砰!”只听得两声震耳欲聋的炮响骤然响起,这声音犹如晴天霹雳一般,划破长空。
而这炮响传来之处,赫然正是高平城后的南北两侧。
刹那间,喊杀声如潮水般汹涌而至,一浪高过一浪,令人胆寒心惊。
只见两支士气高昂的晋军部队宛如猛虎下山一般,风驰电掣地从高平城后冲杀而出。
仅仅是一瞥,阎安心中便已掀起惊涛骇浪。
凭借着多年征战沙场积累下来的经验,他迅速判断出这两股晋军的人数相加起来,少说也得有八千之众!
“怎么会有这么多晋军?快鸣金撤退!”
面对如此众多且气势汹汹的敌军,即便是他手中握有的三千士卒能够尽数集结一处,他也绝无胆量去正面硬撼这般强大的对手。
此刻,除了速速下达撤退命令之外,别无他法。
然而,事与愿违。
当阎安心急火燎地下令撤军之时,才发现情况远比他所想象的还要糟糕得多。
除了紧紧跟随在他身旁的那五百名亲信卫队以及方才奋勇冲锋而上的五百名预备队尚有机会全身而退之外。
那已然深陷于城中激战正酣的两千秦军将士们,由于身陷重围,一时之间根本无法及时撤出战斗。
骤然之间,撤军的号令炸响在这些秦军耳旁,令他们瞬间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
惊慌失措的秦军们仿佛无头苍蝇般,一窝蜂地朝着城墙口狂奔而去。
然而,此时的晋军早已有备而来,他们搬来了一块块巨石,牢牢地堵住了出口。
那些汹涌而至的秦军将士们,面对这堵无法逾越的石墙,绝望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如同被困入牢笼的野兽,无处可逃。
冷酷无情的晋军挥舞着手中的兵刃,毫不留情地向这些秦军发起了攻击。
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响彻云霄,鲜血四溅,染红了脚下的土地。
最终,这支秦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极少数的伤兵被迫选择了投降。
而在战场的另一边,阎安所率领的五百亲卫也正面临着生死危机。
当得知大军撤退受阻时,他们已经顾不得城中其他将士的死活,每个人都拼尽全力想要逃离这个可怕的地方,人人恨不得多长两条腿好跑得快一些。
然而,他们的身后紧跟着一支由近两千名骑兵组成的晋军部队,犹如一阵狂风席卷而来。
尽管阎安自身拥有特殊的技能加持,但他们毕竟是人,两条腿又怎能跑得过四条腿呢?
没过多久,晋军便逐渐逼近了他们。
眼见形势危急,阎安无奈之下只得带领着士卒转身与追兵展开厮杀。
“将军!咱们必须快点走,如果继续被晋军拖住,我们所有人都会死在这里的!”一名亲卫焦急地喊道。
事实上,阎安身边还有一部分亲卫是骑着马的,其人数不少于一百之众。
听到自己亲卫传来的消息后,阎安那原本还略带紧张的面容瞬间变得决绝起来,他甚至都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转过身去,对着身边的亲卫们大手一挥,高呼道:“走!快走!”
说罢,便头也不回地向着远方疾驰而去,而那些跟随在他身旁的亲卫们见状,也是纷纷紧跟其后,迅速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之中。
被阎安抛弃在这里的三百多名秦军士卒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脸上满是难以置信和深深的失望之色。
一时间,咒骂之声四起,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