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福寿至 > 第272章 江淮枭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江南之地,山缠水绕,又不似北方突兀的荒山,多茂林修竹,盛世太平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百年前江南的稻米便名扬天下,产量之高、品质之优,使天下万民心安,一州之地可解决全国温饱。

事至本朝,随着两广的稻田兴盛,江南不种水田改为广泛栽种茶树,青泥小火炉,翠叶上下翻。指尖上的点点,使江南百姓的腰间愈发鼓囊。

全国的几次征兵与沉重税赋只是压死江南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君不见春夏不分,节气不顺,冬雷震震,夏雨雪的怪异现象已经延续了三年。

一年又一年的辛苦成果弹指间化为泡影,农家的钱囊没宽裕到这种程度,除去衣食住行和无法避免的琐事开销,年末能有个二三两结余就是肥年了。

人抵抗天灾时往往显得十分弱小,积攒的银两三掏两掏也就变得捉襟见肘。

风不调雨不顺,何故?肯定要怪罪到当今圣人头上,声色犬马,不修德行才惹怒了上苍。

天怒人怨不就这么来的吗!

勤恳耕种做个良民既不能温饱,那作恶有何不可?

州、郡、乡、里的武夫闲汉最先挑起了大旗,张罗着相识的青壮男丁结成团伙扭头栖身于山间。

据相对太平地的青州官府的粗略统计,暗探来报,方圆三百里之内,盘踞的匪寇竟有十七股之多,势力最大的风铃坡贼众足有四百三十五人,势力最小的青狮帮也有三五十号人马。

穷人心疼穷人,更主要的是他们深知这些人打碎了骨头挤不出二两油水。来往的商队、每月负责呈交上级的转运使车马才是贼寇们的主要关注对象。

请问青州官府有多少衙役兵力?算上府衙里老眼昏花的笔杆子和后院扫地的老翁,将将可调动的人数仅有七百六十二人。

这点人能剿匪吗?真相互之间打出了火气,不被反围剿就不错了!

能拿得出的青壮都用来抵征兵人数了,没有万分紧急的事不得越上调兵,搞不好政绩受损,落下个治理不当之罪。

所幸贼寇们十分懂事,抢劫的财物总是不多不少,少有奸杀行径,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胳膊折了藏袖里,内部消化得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江南的贼寇横行,并非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现象,前文书提到过在监狱救周文雍的义士左乐贤(诨名:翻江飞龙)不也正是江南贼寇中的一股势力。

若把官府的贪墨无为比作王朝的暗疮,那这些贼患就是扎眼的道道伤痕。舟山郡的流民起义,半月之内先突破镇海县、顺势拿下塘西县、云丰县。

起义的风顺着南北大运河吹,一发而不可收拾。

江南穷苦百姓云集响应,山间的贼寇们也扯虎皮做大旗,幻想着趁乱成就一番大事业。

细思极恐啊!一旦多方力量结合起来,就是件冲破天的大事。

此时江南的东南侧,一座名为清风岭的山头上,房舍插满了深深没入的箭矢,茅草屋顶冒着缕缕烟气,断肢遍地,血腥气还未散尽。

半山腰处隐隐的痛苦呜咽声伴随着爽朗的笑声,体格健全的男丁正有条不紊的从山脚往上搬运着金贵的物资,一切都表示战争刚结束不久。

清风岭在万里山河中毫不起眼,但在整个江南的贼道上可是个响当当的存在。

大把头名为李江淮,意为名声响动江淮之间。曾做过地方的捕贼官,上任十年间屡立功绩,以雷霆手段打击贼寇,又有菩萨心肠为人仗义,故三江五省之内颇受尊敬。

两年前不知何缘故,被州郡辞官,从此世间再无李捕头,多了李把头。

其势力发展迅速,半年间便从十几人发展到千人之众,这也很好理解,李江淮为官时就有不少的贼道枭首以名利诱之,望其多行方便,高抬贵手。

既落入江湖,那同样收到敬仰尊重,既有贼道的老手千里投靠,又有受过其恩惠的百姓暗中相随,征兵时不放心把家中的小儿子送往军营,反而托付给了李江淮落草为寇,用老人们的话说,放心吧,跟着李把头,肯定能比从军多活几年。

江南灾情愈发严重后,李江淮的势力膨胀到了顶点,手下人马超过三千之众,麾下战将分兵掌控着大大小小七座山头。

李江淮坐镇清风岭,常年驻扎人马八百余人。实力傍身,不论贼道还是官道都对其异常恭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