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92红色征途 > 第127章 静待花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小孩正是王云山,他小脸通红,边跑边兴奋地大喊:“爸爸,爸爸,你的文章上报纸啦!”

王国卿闻声抬头,山古怎么回事,文章上报的事又不是今天才知道,怎么这么夸张。

随即反应过来,这毛毛还真是用心了,目光瞬间柔和下来,王云山一头扎进父亲的怀抱,小手举起报纸,眼神中满是骄傲。

“爸爸,你快看,是你的名字,还有你的文章呢!”

“山古,爸爸早就知道了,你这家伙真细心呀,是怎么发现的?”

王国卿故作姿态的问道。

“爸爸,我是在楼上看电视时看到报纸印了你的名字,觉得很开心,就想告诉你。”

王云山胡诌道。

“是呀,我正带云山看着电视,他忽然看到茶几上的报纸,抓起报纸就跑。吓得我忙跟着出来,小毛毛跑这么快,容易摔跤。跑的飞快呢…”

何凤霞气喘吁吁的走过来,笑着说道。

“何大姐…”

董敬修忙与何凤霞打招呼。

这时,一旁的谢儒祯再也憋不住了,开口问道:“国卿,这篇文章真是你写的?”

王国卿心中一紧,忙小心答道:“大舅,是我写的,闲暇之余写的拙文,还请大舅不吝指教,多多批评。”

谢儒祯一拍大腿,很是激动:“哎呀,国卿啊,还真是你写的啊。刚听到你名字我还以为是同名同姓,没想到,居然真是你啊!我很意外,你居然还有这等文采!文章写得深入浅出,既有见地又接地气。不错不错!”

说着,他转头对唐家昌说道:“家昌啊,你这郎古子,不显山不露水的,文章都上了报纸了,这篇文章可是连熊书记都惊动了啊!”

言语间,夸赞之意溢于言表。

唐家昌自是乐不支,而董敬修却大吃一惊,看向王国卿的目光也不再冷冽,沉吟片刻,他伸手接过报纸,看着头版头条标题下的署名,这才把作者和眼前的年轻人联系起来。

他怎么都没料到,最近这篇闹的沸沸扬扬的文章作者,居然是眼前这位温文尔雅的年轻人。

“《论撤区并乡可行性研究》这篇文章,观点独到,言辞恳切,直指基层治理的痛点与未来方向,难怪能在省内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谢儒祯继续夸赞,大加赞赏。

谢老的话如针刺,董敬修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手中的报纸仿佛突然间变得沉重无比,周围人的赞叹声如同潮水般涌来,却在他耳边化作了刺耳的嘲笑,让他感到无地自容。

他偷偷瞥向王国卿,只见对方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与谦逊,淡然的微笑着

董敬修只觉得脸上发烫,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看,嘲笑他的无知与自大。想起刚才还大言不惭的在人家面前说教,脸上顿觉火辣辣的烫。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逃离这令人窒息的尴尬氛围。

谢儒祯站起身,绕过茶几,走到王国卿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国卿啊,撤区并乡的立意,不仅紧跟了时代变化的步伐,更是对基层治理的一次深刻思考。你能从实践中提炼出这样的真知灼见,实属难得。你的文章,不仅是一纸文字,更是推动基层工作向前的号角。”

说着,他从董敬修手中接过报纸,指着文章中的一段说道:“你看这里,你提出的‘以民为本,强化服务’的理念,这个观点让我很意外啊。在当今讲究官本位的背景下,你的论点很具有超前意识,直击要害。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你的思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能被老人认可,王国卿备受鼓舞,眼神更加坚定:“大舅,目前经济快速发展,但在这繁荣背后,我们也必须正视那些因机构繁多、职责重叠而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撤区并乡,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域的调整,更像是一剂良药,旨在去除冗杂,让每一份力量都能精准地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谢儒祯很是赞赏的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王国卿环视了一圈在座的众人,继续说道:“现在是90年代,新的时期,新的任务。经济浪潮翻涌,如同江河奔腾不息,在这个经济发展主导一切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若想在这洪流中稳住航向,就必须让‘船’身更加轻盈,反应更加迅速。撤区并乡,不仅仅是为了减少行政层级,更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

“说的很到位,国卿,很有前瞻性啊,当我们的基层机构更加精简高效,民众办事不再需要跑断腿。人民的满意与信任,将会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而这份财富,正是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谢儒祯笑着回应道,很久没有这样开心了,今天这意外的收获让他喜出望外。

王国卿点了点头,继续开口说道。

“所以撤区并乡很有必要,撤区,就如同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轻轻拂去覆盖在田野之上的薄雾,让每一片土地都能沐浴在阳光之下,直接感受到政策的温暖。”

屋内众人都看着王国卿,听他娓娓道来,这一刻他是这个屋子的中心。

“将县级的派出机构县辖区撤去,就如同砍去繁枝冗叶,让树干更加挺拔,根系更加深入地滋养大地。减少中转环节,意味着信息的流通将更加顺畅,政策的落地将更加精准,不再需要层层转达,层层损耗。”

谢儒祯不住的点头,心中的欢喜愈发热烈。

“撤区之后就是并乡,合并乡镇。”

王国卿缓了缓继续说道,声音充满了力量,“这将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将打破原有的界限,将相邻的乡镇合并,形成更大的经济文化单元。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各自为战的乡镇,如今携手并肩,共同面对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农田连片,产业互补,基础设施共享,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

谢儒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那份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在王国卿身上得到了延续。

这年轻人,未来可期。

谢儒祯在心中感叹,想到这里他好似想起了什么。

“国卿,你目前在乡里担任何职?

谢儒祯开口问道。

王国卿闻言,目光微敛,谦逊地答道:“大舅,我目前在乡里担任乡长的职务,职务不分高低,都是为人民服务。但我一直努力在基层一线,希望能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王云山坐在一旁,心潮澎湃,手心出汗。目光紧紧追随着父亲的身影,他知道,这一刻,父亲命运的齿轮正缓缓转动。

谢儒祯目光如炬,直射王国卿,眼神中饱含长辈的慈爱,又有对后辈寄予的厚望。

“国卿,这片天地广阔无垠,你胸怀广大与才能不凡,不应被一隅之地所限。以你的能力,做个乡长确实太屈才了。我始终相信,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是天地间最朴素的真理。你应该有更广阔的舞台,去施展你的才华。”

王国卿的目光深邃而温暖,他感激的看了谢儒祯一眼,缓缓开口:“大舅,南征乡这一片热土孕育了无数勤劳的人民,也见证了我一步步的成长。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但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从基层做起,深入了解百姓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谢儒祯缓缓点头,眼神充满了肯定。

“国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正需要你这样既有远见卓识,又能脚踏实地的年轻干部。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见长风浩荡。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方能尽其所能。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辈应践行的信念。”

王国卿颔首表示感谢,表现的很是低调。而王云山和唐家昌心里乐开了花,能得到舅外公的认可,父亲以后的路会顺畅许多。

唯一不开心的就是董敬修,他杵在那里坐也不是,动也不是,尴尬至极。

这时谢儒祯又开口说道:“国卿,你的努力,我都看在眼里。记住,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未来的路,或许风雨兼程,但只要你心中有光,脚下就有力量。我会是你坚实的后盾,为你挡风避雨,铺路架桥。”

说着,老人伸出手,与王国卿的手紧紧相握,那份重量,是前辈对后辈的期许,也是长辈对晚辈的托付。王国卿顿觉肩上的责任更为厚重,这份期望定然不能辜负。

董敬修在一旁,眼神复杂地交织着不甘与不甘之后的释然。他强压下心头的妒火,嘴角勉强扯出一丝僵硬的微笑,试图让自己显得不那么狼狈。

他缓缓站起身,走向王国卿,对王国卿再也不敢有任何轻视,心生巴结之念。

“国卿啊,你真是好样的!我今天算是见识到了。之前是我有些狭隘了,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却有如此宏大的抱负和务实的行动。以后,还得请你多多关照啊。”

董敬修刻意放低姿态,有了谢老这棵参天大树,这个年轻人未来必定前途无量。

王国卿感受到这份突如其来的友好,微微一笑,回应以同样谦逊的态度:“董市长言重了,都是为人民服务,我还要向您多多学习呢。”

次日一早,王云山与王国卿踏上回程的火车,外公被谢儒祯留下要多住几天,父子两便先行返程。

窗外风景如电影胶片般一幕幕掠过,王云山心中涌动的情感渐渐归于平静。

他转头望向父亲,只见他正闭目养神。昨夜王国卿被谢儒祯单独叫到书房,聊了大半夜,这会正在补觉。

在书房,谢儒祯详细的询问了王国卿的成长历程,对他更多了一份了解。

两人相谈甚欢,在工作人员的几番催促下,谢儒祯才恋恋不舍的结束了谈话。最后,老人与王国卿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一定要回家乡一趟。

这次省会之行为父亲赢得了认可与支持,更为父亲未来的路做好了铺垫。

走好每一步,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