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护金荡有太多的神秘色彩,她似是人间美丽的少女,实际从远古走来已是修炼几千年的仙狐,摇尾投眸间均散发着无穷的灵力。

为方便活动,宋一金和其他人商量后,决定把大家的常驻点设在野老郭庄村蒋小宝家中。蒋小宝的家是村前独门独院独一户,周边没有人家,东边是河,西路是一片麦田,北面是一大片竹林,比较安静。

自从前几天第一次来到蒋小宝的家里,赵希希年纪轻轻地就想到养老问题,不无感叹地说,我以后就找这样的地方养老了。

宋一金说:“还用找么,只要你愿意,这地方都是你的,连同他家的蟹塘,那更是上好的养老宝地,鱼虾螃蟹天天管够。”

“咦,小宝,你怎么了,脸怎么红了?”陈明志故作好奇地关心道。

气得蒋小宝的脸不红也红了,甩着巴掌就要打。

一阵哄笑,赵希希脸竟然也红了起来。

“以后我们四个人的团队名称叫 Z 分队吧,你们觉得呢?”宋一金想了个主意。

“好,我赞同。”赵希希附和。

我也赞同,这个名称听起来就挺神秘的。蒋小宝

我也赞同,不过不会引起国安的误会吧,别把我们当间谍给抓起来。陈明志开玩笑说。

Z 分队的突破口我觉得还是护金荡,你们看啊,这护金荡三个字就好像蕴含着一种什么东西,它是护金,护什么金?赵希希说道。

话题终于回到正轨,不再打情骂俏。

“保护宝藏,保护万吨黄金?”陈明志说。

蒋小宝想了想:“有道理,字面上就可以这么理解,要么怎么叫护金荡呢!”

“走,我们去县城图书馆和档案馆找找资料,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赵希希提议。

宋一金同意:“我也正有此意。”

于是四人准备驱车前往县城,宋一金去备车。

赵希希问蒋小宝要一支笔和一个本子,去县城里用得上。

“就在家中柜上的笔筒里有笔,柜子上就有一个黑皮面本子”蒋小宝指了指堂屋。

“家中柜就是屋里中间的那个超级大柜子么?”赵希希不解。

蒋小宝说:“对的,就是那个老古董。”

“蒋小宝,你真是糟蹋了。”赵希希进屋去找,一会儿又抱着个笔筒跑出来了。

蒋小宝一头懵。

“这竹笔筒一看就是清朝年间的,你看里里外外都包浆厚重。”说罢,赵希希用拇指肚在侧面用力搓了搓,突然眼睛发亮,连忙招呼大家过来。

“快看,这里有三个字:谢—封—庸,蒋小宝,你不是姓蒋么,怎么祖上姓谢?”赵希希问。

“有招上门女婿?”赵希希又问。

蒋小宝连忙否认,说:“没有,没听说我家有过上门女婿。”

“奥哟,那你不会是摸来的吧?你还会干这事?”陈明志直接了当,有点让蒋小宝下不了面子。

所以蒋小宝就有点生气,说:“陈明志,我警告你,你不要有的没的乱说。这个笔筒它一直在家中柜上,我小时候看到我爷爷用来放毛笔。”

我来查查看。宋一金说。

没想到宋一金手机一查,不得了,谢封庸竟然是雍正六年的县城县令。

“哇塞,不得了,不得了,蒋小宝,你家祖上竟然还是县令!”陈明志惊讶不止,作为同村的人,对此一无所知。

“这笔筒值不少钱的,我估值不少于三万,别放外面了,收好,要不然我就给你拿走了。”宋一金打趣道。

蒋小宝仔细打量着这个笔筒,心想过去家里没养螃蟹时连我的学费都交不起了,怎么就没发现这个宝贝,要不然也能少吃点苦了。

至于谢大县令古代和他们家有什么联系,他不知道,估计一世做农民的父母亲也不知道。不过这些不重要了,有合适的机会把它卖钱。

“把它卖了好了。”蒋小宝说。

宋一金说:“你先收好,等我们忙好,我回南京带走,到拍卖会上卖个好价钱。”

发现一个雍正年间的笔筒,看来是个好彩头。收好笔筒,四人抓紧时间往县城赶去。

半个多时辰,他们进入县图书馆,因为没有线索和计划,四个人先分头闲逛,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宋一金简单进行了交待后,四个人拍手回应,立即分头行动。

在图书馆的静谧氛围中,赵希希静静地站在一个玻璃展柜前,目光被一本残破的古书所吸引。这本书的外表透着岁月的痕迹,书页泛黄,边缘磨损,仿佛承载着无数的历史秘密。它的奇怪之处在于,其中大约四分之一的内容缺失了,像是被人有意撕掉或毁损。

于是她仔细阅读,古文字很多是繁体,但是对于她来说这不是个事儿。

渭水西,有旧时老歪嘴,耕田廿余,土夯如糯,人畜不近,近之者晕,相传有.......后面的内容缺失。

“这本书年代太久远了,它缺失的内容会是什么呢?”

赵希希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她仔细观察着周围,寻找可能的线索。她注意到展柜旁边有一些说明牌,上面可能记载着这本古书的来历和相关信息。她仔细阅读着这些文字,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端倪,但是并没有缺失内容的说明。

接着,她开始在图书馆的其他地方寻找,翻查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希望能找到与这本古书相关的记载。她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时间在她的寻觅中悄然流逝,她沉浸在对知识的探索中。

就在这时,宋一金一行人也匆匆赶来。他们神情期待,似乎觉得赵希希发现了什么重要线索。

\"有什么情况吗?\" 蒋小宝急切地问道。

赵希希微微一笑,神秘地说道: \"来,你们都过来看看,这个古籍可真是有点意思啊!\"

听到这话,众人心中一动,纷纷凑上前去。只见赵希希指着眼前玻璃柜里泛黄的书籍,上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依然能清晰地看到一些古老的文字和图案。

“渭水西……说的就是我们这里,我们这里有一条渭水河,但是这条河比较长,这个渭水西范围有点广。”蒋小宝说。

“有旧时老歪嘴,耕田廿余,土夯如糯,人畜不近,近之者晕,相传有.......意思是说更久前的时候有个嘴歪的老人,家里有耕田二十多亩,这里应该可以理解成亩。”蒋小宝貌似说的很有道理。

陈明志惊讶:“古时候有二十多亩地算是大地主了吧?”

“不算吧,二十多亩也没有多少。”蒋小宝继续念道。

“土夯如糯,人畜不近,近之者晕……这是说,这片田里的土像糯米一样粘稠,人和畜生都不能靠近,靠近就被打晕……后面这个相传后面就没有了,缺了。”

“什么理解能力。还重点大学生呢,呵呵呵。”陈明志抓了机会拆台。他正儿八经的说:“土夯如糯是说耕田里的土像加了糯米汤一样板结,古代的城墙不就是糯米加黄土混合的么,结实的炮弹都炸不掉。这里的意思就是板结的土种不了庄稼,人和畜牲都不愿意过去,犁这种地人和牛都吃不消,能把牛累死。”

说完,陈明志两条浓密且修长的眉毛微微向上扬起,脸上流露出无比骄傲的神情。

“哇——真没想到啊,陈明志,你竟然还有如此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脑洞不小哇,就你在这儿憋屈了,真的是清北的损失。”蒋小宝充满了惊讶与赞叹之情,夸张的表情仿佛对陈明志刮目相看一般。

哈哈哈。惹的宋一金笑个不停。

“你们别闹了,陈明志解释的有道理,那个土夯如糯就是说的耕田的土像加过糯米汤一样板结,很难耕种,或者说根本种不了庄稼。你们两个解释都只对了一半,渭水河西,一定是指某个地方。”赵希希说。

“等等,近之者晕?我是高中水平哈,我能不能解释一下?”宋一金好像想到了什么。

“大表哥在最高学府就读最高学位,水平最高了。”赵希希迎合道。

“我也是最高学府就读的,呵呵呵。”陈明志朝蒋小宝撇了撇嘴,嬉皮笑脸道。

“好了,言归正传。人畜不近,近之者晕应该就是人和畜牲都不能靠近,只要一靠近就会晕倒或者生病,这个晕是指会发生不好的情况吧。”宋一金继续说:“我家鱼塘中间的土墩好像这种情况哎,小时候我听我爷爷讲,一般的人上那个土墩头会晕,犁田时牛如果靠近的话会不愿意走。那里以前不是鱼塘。”

“真的么?那土墩上的泥土怎么样,板结吗?”赵希希问。

“真的,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事,所以我和我爸爸从来不上去,只有我爷爷和太爷爷会上去。不过前段时间我还上去过。那天去鱼塘喂食被两个蛇给吓着了,不小心掉河里,然后上被......”说到这儿,宋一金突然打住,话头一转,说:“然后我游到土墩上去了。”

陈明志一听来了兴致,忙问:“什么?大表哥上那个土墩上头晕了没有?”

宋一金刚才差点漏了嘴。他说:“那倒没有头晕,我那天也觉得奇怪的,我爷爷难道是骗人的。”说到这里,宋一金心里在想,也许是爷爷也知道太爷爷的另一个身份,为了不让其他人随便上去才编出来的吧。

\"上面的泥土板结吗?\"赵希希问,她仍然不忘抓住关键线索。陈明志夸她,这就是专业的学术态度。

宋一金说:“不板结,上面栽着不少树和蔬菜,还养着几十只鸡。”

那应该不是你家鱼塘那里,哪那么巧呢。蒋小宝说。

四个继续研究,都弄不明白“渭水河西,旧时老歪嘴......”是什么意思。

赵希希若有所思地说:“会不会‘旧时老歪嘴’指的不是具体的方位,而是某种象征或者隐喻?”

蒋小宝挠挠头,说:“有可能,也许是指代一个特定的人物或者事件。”

陈明志插嘴道:“那‘旧时老歪嘴’会不会是一个外号或者别名?”

宋一金点点头,“嗯,有这个可能。我们再查查其他资料,看能不能找到更多关于这个‘老歪嘴’的线索。”

于是四人又开始在图书馆内忙碌起来,寻找一切与“老歪嘴”相关的信息。可让人懊恼的是一整个上午都没有明目,他们的努力又陷入迷茫中……

那本古书后面的内容缺失又到底是什么?赵希希再次问宋一金。

“我有个主意,要么我们去找图书馆的负责人,把玻璃柜门打开,只要把里面的书拿出来翻看那页前面和后面的内容,这样上下文一联系也许会有清晰的线索,起码能知道那段话后面缺失的内容。”宋一金说。

其他人同意。于是立即向门口保安打听到馆长的办公室,四个人上去请教。

敲开办公室的门,令四人万万没想到的是,馆长是个年轻人,最多30岁。这着实出于人的意料之外,对于图书馆和档案馆这种需要博学多闻、通晓古令的掌门人来说,一般都是由有一定岁数的人来担任的。年轻的馆长了解了他们的来意后,表示理解他们对这本古书的兴趣,但同时也指出,图书馆玻璃柜中的展品都受到严格的重点保护,不能随意取出翻阅。

然而,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可以引导他们去寻找当地的老一辈学者或者历史专家,他们可能对这本古书以及其中提到的“老歪嘴”有更深入的了解。

馆长告诉他们,在县档案馆有一个副馆长是本县出了名的老县志,他对本地的历史文化和各种民俗风情有相当丰富的了解,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宝贵的线索和见解。

另外馆长还告诉他们:“柜中的那本古书残缺非常严重,我从头到尾的看过,你说的那段渭水西,旧时老歪嘴......就只有这一段文字记载,那本就仅这么一小段,前后部分都没联系性的关联记载,后面缺失的内容很多人都做过研究,没有一致性的成果,有各种说法,其中有个万吨黄金的说法争议也比较大。你们可以再去多方了解看看。”

四人道谢后,决定按照馆长的建议踏上新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