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 第二百六十九章 最北低估的名将司马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六十九章 最北低估的名将司马错

【一口气看完刺客豫让#历史#小知识#春秋战国】

他是春秋战国五大刺客之一,忠义且不失为国事而死的精神,他还是燕赵之地的悲歌之士。侠义是他身上最显着的风骨,他因“士为知己者死”而青史留名。本期视频,让我们一起聊聊刺客豫让。

豫让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大刺客之一。

说到豫让,就不得不提他所代表的国人精神与诗人风骨。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春秋战国风云乱世,不仅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巅峰,更是中国诗人风骨的迸发与体现。而先秦时期的精神,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一种精神。每个人都践行着自己心中的道义,承担着责任和义务。

先秦以后,诗人风骨逐渐缺失,伪君子、假道学之流不绝于世,让人感叹。

而在2000多年前,一个叫豫让的家臣,为知己报仇失败,留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名言后,自刎而死。

这正是因为他坚信“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豫让虽死,但他的风流余韵流传了2000余年。

豫让最初是晋国六卿之一范氏的家臣,后来又做了中行氏的家臣。在这期间,他一直默默无闻,不受重视。

直到成为智伯的家臣后,豫让才开始受到重用。智伯对他态度十分尊敬,以国士善待豫让,视他为知己。

四年后,晋国内乱。对豫让有知遇之恩的智伯被韩、赵、魏三家所灭。其中,最憎恨智伯的赵襄子在杀掉智伯后,甚至把他的头骨做成酒具。

怀念智伯的恩情,怨恨赵襄子的暴行,豫让发誓要为智伯报仇,行刺赵襄子。

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的宫中。他怀揣匕首,打算伺机行刺。然而,赵襄子正要入厕时,心中隐隐不安,于是四处搜查,发现了豫让,将他逮捕。

被审问时,豫让直言不讳地说:“为智伯报仇。”侍卫原本要杀掉他,但赵襄子却被他的行为所感动,最后放走了他。

不久后,豫让为了实现报仇的意图,不惜在身上使皮肤溃烂,吞下炭火,使自己声音嘶哑,剃掉胡子和眉毛,以至于当他乔装沿街乞讨时,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然而,他的朋友路过时还是辨认了出来。

看着他的惨状,朋友流着泪说:“凭着你的才能,伪装侍奉赵襄子,这样就可以接近他。到了那时候再杀掉他,不是很容易吗?”豫让却说:“如果决定伪装侍奉,然后又心怀二心,这是小人的行为。

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让天下后世那些怀着一心侍奉国君的臣子,知道这样做有悖君臣大义。”可见其心情之执着。

最后,豫让摸准了赵襄子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要外出的前一天,埋伏于赤桥下。赵襄子过桥时,马突然受惊。他猜到是有人行刺,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又是豫让。

赵襄子质问豫让:“你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你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你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

豫让回答说:“范氏、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范氏、中行氏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

智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深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放走豫让,就下令让兵士包围他。

豫让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于是请求赵襄子脱下一件衣服,让他象征性地刺杀。

赵襄子满足了他的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击刺衣裳,仰天大呼:“吾可以下报智伯矣!”最终,豫让自刎而死。

自古以来,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而豫让正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精神,流芳百世。他为了个人气节,悍不畏死,令人敬佩。然而,如今的社会还有这样的人吗?

【一口气看完秦国最北低估的名将司马错#历史#小知识#春秋战国】

说到名将司马错,往往不为人知,但他的功绩比之白起、王翦也毫不逊色。他是秦国统一大业中至关重要的人物,但为何他在历史中却鲜为人知呢?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秦国名将司马错。

司马错是战国中期秦国的名将,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

说到司马错,他的知名度和秦国其他将领相比并不突出,或许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他。但仔细了解历史就会发现,司马错绝对称得上是一位被低估的名将。

纵观司马错的一生,他灭巴蜀、开疆拓土,战功赫赫。

虽然他的战绩比之白起、王翦并没有那么耀眼,但司马错凭借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在秦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性较之白起、王翦也毫不逊色。

他既和秦国第一猛将白起身处同一个时代,也曾和名将白起并驾齐驱,为秦国开疆拓土。司马错或许不是秦国将领中最知名的一位,但却是秦国名将中最具战略眼光的一位。

我们都听过一句俗语:“百江一曲,一水南巡。”历朝历代,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胜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全局。

自古至今,能着眼于整个战局、具有长远战略目光的人,才能成为当时的名帅。而司马错则是一个具有创新开拓思想的战略统帅。

那么,司马错究竟有何功绩呢?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逐渐强盛。当时,在秦国南方的腹地生活着两个强大的国家:一个是蜀国,位于现在的四川地区;

一个是巴国,位于现在的重庆地区。秦惠文王时期,这两个国家发生了交战,互相攻打,两国都向秦国派出使者求援。

秦惠文王早有吞并蜀国之意,但苦于蜀道艰难,难以攻打。而恰在此时,东边的韩国也派兵入侵秦国,所以秦惠文王一直犹豫不决,不知道是该先灭蜀国还是先攻韩国。

丞相张仪主张先攻韩国,而大将司马错则主张先灭蜀国。张仪的论断是:占领三川郡,打通宜阳道,挟持周天子,以完成霸业。

而至于蜀国,只是一个西方边缘小国,根本不值得劳民伤财去攻打,对秦国的霸业毫无帮助。

司马错的论断则是:秦国要想称霸,首先必须国强民富,务必先扩张领土,增加财富,所以应当先灭蜀国。

如果去攻打韩国,挟制周天子,不仅不能获得什么实力,反而背上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声,而且周、韩必然会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秦。

因此,攻韩是失策,伐蜀才是长远之计。

这里要说的一点是,战国时期周天子基本是名存实亡,各国征战基本就是弱肉强食,而秦国此时的国家实力也并不很强。因此,发展国家实力才是第一位。

由此也能看出,司马错虽然名声比不过张仪,但他的战略眼光完全不输给张仪。

秦惠文王听完司马错的主张后,深以为然。于是,他任命司马错为将,率兵攻打蜀国。在司马错的率领下,秦国一举灭掉了蜀国,而后又乘胜灭掉了巴国,使得秦国的领土扩大了近一半,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

公元前310年,蜀相陈庄叛乱,司马错率军平定蜀乱,并受命镇守巴蜀。此后,在水利专家李冰对巴蜀水患的综合治理下,秦国为秦国打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后方。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巴蜀地区源源不断地为秦国提供武力和财力,对秦国统一大业至关重要。

从这一点来看,司马错的这一战略眼光为秦国所带来的收益,可谓不输秦国任何名将。他的“得蜀则得楚”这一战略主张,在其后的伐楚之战中也得到了验证。

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绕过楚国在秦楚边境的大军,直接从蜀地攻打楚国黔中郡,大败楚军。楚顷襄王被迫献上黔中和汉水以北地区,向秦求和。

而司马错的这条“迂回路线”,也被后来白起在鄢郢之战中完美复刻,最终大败楚军,对楚国形成绝对优势。

《史记》曾说:“秦得蜀则得汉中,又得黔中,则断楚人之右臂而处之石孤矣。”秦国占据巴蜀以后,在秦昭王后期,随着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完成,秦国国力基本对山东六国形成绝对优势,统一六国的大趋势已经逐步迈进。

纵观历史,可以说司马错的战略眼光远比秦国其他将领要高很多。正因为有了他的“得蜀则得天下”的主张,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秦国立足未稳的那些年,灭蜀国、凭判断伐楚,无愧于名将身份,更是名将中的战略大家。

【秦,虎狼之师也,商鞅变法主力秦国一统天下#历史#小知识】

商鞅变法所建立的军功爵制,可谓秦国一统天下的制胜法宝。那么,什么是军功爵制?它又给秦国带来了什么?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秦国的制胜法宝——军功爵制。

说到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天下,其法宝就在于两个字:农战。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因此,商鞅变法也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的。而秦国的军队之所以被称为“虎狼之师”,主要得益于其先进的管理制度——具有秦国特色的20级军功爵位制度。这一制度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军功爵制的起源与发展

军功爵制是继西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之后出现的新制度。它产生于春秋,确立于战国。《商君书》中说:“以决赏战功,故曰君绝。”其字面意思是因为军功而赐给爵位,田宅失意封国的绝不制度被称为军爵制。又可以称为军功爵制。如果认真考究,“军爵制”是其本名,而“军功爵制”是比较通俗而贴切的称呼。

一般人都知道军功爵制有20级,但需要了解的是,20级爵制其实有一个发展过程。《商君书》记载,最初商鞅所建立的爵制只有18级,从1级公士到17级大良造,再加上小夫1级。由于秦国早期爵制中没有侯爵,商鞅时期大良造自然成为最高爵位。商鞅时期爵位的称呼与后来的20级爵制相比,9级以前基本相同,只是个别级别有所不同。秦始皇时期,将爵级扩展为20级,在18级爵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列侯、关内侯、大庶长3级,并去掉小夫,最终形成20级爵制。

军功爵制的实施与奖励

商鞅变法规定,获得爵位的方法就是斩获敌人的首级。秦国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获得1级爵位。斩获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敌人的首级就是获取爵位的凭证,这就是所谓的“技术兽决”。

那么,有了爵位有什么好处呢?根据汉代的记载,人们的爵位高低是户籍登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汉代的户籍制度承袭于秦代,因此在秦代,有无爵位的填写和我们现在的政治面貌填写同样重要。在秦代的户籍登记中,注明有无爵位和爵位级别,是因为当时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因爵位而有明显差异。

商鞅变法时确定了两条原则:“劳大者其禄厚,功高者其爵尊,有功者虽贱必赏,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两条原则确保了立有军功而拥有爵位的人在社会上享有特殊的尊重和优待。虽然高爵与低爵的待遇有极大差别,但有爵者的地位优于无爵者,这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