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似乎有着一种可怕的惯性,沿着既定的轨迹稳步推进,某些人似乎注定要做出某些事情。如果一定要分析,那可能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在历史惯性的范畴内,吕布曾于下邳被俘,张杨的部下也曾叛变。如今,公孙瓒也似乎开始了他的自寻死路。
文泽被俘,秘密信件泄露,公孙瓒及其部下如公孙续、张嵩等人全然不知。
张嵩无法想象,在收到警告之后,公孙瓒竟敢在袁绍的十万大军面前公然弯腰捡起肥皂,以此炫耀自己的勇气。因此,公孙续等人在准备战斗时保持了冷静,并未表现出任何紧迫感。他们或许只有在听到公孙瓒的惨叫声时,才会做出反应。
而此刻的局势,正如容成所预见的那样……
全军正处于休整状态,将领们集思广益,商讨如何打破袁绍的坚固防守,摆脱对易经城的围困。在救援部队内部,意见分歧明显,主要分为三种策略。
张燕主张主力部队向南直捣袁绍的中军大营,一举击败敌军,从而驱散袁绍的整个军队,以此解救公孙瓒。这一策略显然是张燕对己方士兵的战斗力的过高估计。公孙续和张嵩对此表示反对,虽然他们并未直接提及黑山军的战斗力不足,但都认为袁绍实力强大,不可轻敌。张燕对此不满,情绪颇为激动。
公孙续提出了另一种建议,即渐次推进,避免与袁绍的部队正面交锋,逐步将营地迁至易经城下,并派遣精锐部队为公孙瓒开辟逃生通道。然而,张燕对这一策略持有异议,认为过于谨慎,担心公孙瓒无法支撑至救援到来。张嵩虽不完全赞同,但也认为袁绍拥有三千武昌骑兵的支持,随时可以发起骚扰,缓慢推进的策略未必能够奏效。
张嵩的观点是,主力部队应当向南发起正面攻势,并非盲目战阵,而是派出精锐骑兵南下,骚扰袁绍的补给线,或是寻机攻击关键据点,迫使敌军派出援军,甚至撤退主力。即便袁绍不离军,即便他分兵,此举也能缓解易经的压力,并为击败袁绍主力创造更多机会。
然而,公孙续和张燕均不认同张嵩的意见。要有效骚扰补给线,必须动用精锐骑兵,而张嵩仅有的八百虎骑兵显然不足。公孙续不愿将武昌骑兵调动,他需要张嵩和武昌骑兵留在此地,以平衡张燕的势力。因此,他对此策略持保留态度。
张燕同样表示反对。首先,他认为这样的策略是在贬低他军队的战斗力。其次,他怀疑张嵩有逃跑的意图,只想四处游荡,等他和袁绍的主力交战,再回来抢功。张燕认为张嵩策划了一场阴谋,打算让张嵩的部队作为前锋开路,在战斗中让他们牺牲。
除了张燕、公孙续和张嵩之外,还有两种观点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并非因为这些观点本身不足,而是因为提出者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批评和质疑。张方和公孙尚是两位提出这些观点的人,但他们的意见一经提出便被迅速否定。
张燕毫不客气地拍打了自己儿子的头部,使得张方在场的勇气瞬间消退,再也不敢多言。公孙续则用严厉的目光瞪着公孙尚,吓得他默默缩回了意见。张方怀着战场的憧憬,渴望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并向世人展示他军队的力量。公孙尚则希望通过提升黑山军的声誉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因为他熟知黑山军的年轻指挥官。
尽管张燕倾向于正面与袁绍交锋,但他并非鲁莽之辈,不会仅仅派遣自己的人马轻易涉险。他心中有所算计,希望利用张嵩的骑兵和武昌骑兵作为先锋,自己则在战后从容收获胜利的果实。
三国鼎立,各方势力自有打算,然而第一天结束时,他们并未达成任何共识。第二天,争议更加激烈,张燕甚至公开指责公孙续过于胆小懦弱。公孙续虽心中不平,却因依赖张燕而无法反驳。相较之下,张嵩并未多言,毕竟他的军队规模最小,影响力最弱。尽管张燕和公孙续都清楚他的军队具备战斗力,但他们往往将张嵩视为一种利用资源,而非真正的战略伙伴。
与此同时,张嵩心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支松散的联军或许无法成功解救公孙瓒。他的直觉一向准确,正如在淮南之战中所展现的那样。这不仅仅是直觉,而是深入洞察事物的本质,辨识潜在问题。
到了第三天下午,张嵩带着庞统前往公孙续的帐篷,继续探讨对策。途中,张嵩问庞统:“兄长庞,你认为我们今天能有所突破吗?”庞统的回答简明扼要:“除非易经城失守,否则难以有所进展。”
张嵩明白庞统的言外之意。由于易经城依旧坚守未失,公孙续、张燕,乃至张嵩本人,都并未感到迫切。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首先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这使得达成共识变得极为困难。
实际上,张嵩心知自己的建议虽切实可行,虽不复杂,或许也不够有效,但它是最为稳妥的方案,且能对袁绍造成最大的困扰。然而,即便如此,他与其他人一样,心中怀有私欲,渴望撤退以保存实力。此外,他还想借机前往南常山,探寻那位传说中的英俊男子。当然,他并不知道公孙瓒已派文泽送信,却不幸被袁绍俘获。因此,张嵩认为救援公孙瓒的任务或许比历史上更为可行,毕竟易经城内有三万军队,粮食和物资也足够支撑。
张嵩提议:“我们是否可以做出一些让步?”
并非张嵩不愿寻找赵云,实在是救援公孙瓒的任务更为紧迫。如今,他目睹了张燕的军队,对黑山军的实力产生了怀疑。在容成,街道上已鲜见女性身影,城外的农妇纷纷躲入地窖以避战乱。即便如此,每日仍有妇女从黑山军营地逃出,衣衫褴褛,惊恐尖叫。如此军纪混乱的队伍,如何能指望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
庞统提醒道:“是否作出让步并不关键,关键在于张燕能否战胜袁绍?如果他能够击败袁绍,届时我们带头冲锋,问题不大。但若他的士兵实力不济,无法跟进怎么办?若袁绍运用武昌骑兵截断我们的退路,又将如何?”张嵩点头认同,未再言语。庞统的话深入人心,他并不畏惧冲锋在前,但担忧黑山军跟不上步伐,导致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进入主帐后,他们彼此寒暄了几句,发现所有人都已到齐。随后,公孙续开启了讨论,但僵局依旧。张嵩已然退出,帐内只剩下公孙续和张燕之间的激烈争论。一个主张正面迎击袁绍,另一个则提议逐步推进,两种策略各有其优点,但争论的核心并不在此。关键在于,若遵循张燕的计划却遭遇失败,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张燕可以抽身离去,但公孙续又将依赖何人?而若成功,胜利的荣光将属于黄巾军,未来公孙续可能会面临公孙尚的挑战。
正当张嵩以为讨论将再次无果而终之际,一名衣衫褴褛的士兵慌张地冲进帐篷,高声报告:“少将军,大事不好了!”
“你为何如此慌张?”公孙续厉声质问,尽管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了。
张嵩与庞统彼此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庞统沉声道:“看来我们终于将迎来一个结果了。”
士兵急促地报告:“今晨,将军出乎意料地从易经城出击,却遭到了袁绍的埋伏并遭遇挫败。尽管将军已经撤回城中,但易经城已告失守。”
“啊!”
帐内的几人惊呼声此起彼伏,纷纷站立起来。
“救援部队已经抵达!我父亲为何不等我们进城便匆忙出击?”
公孙续脸色惨白,起身时身体摇摇欲坠。多亏了他的亲兵及时搀扶,否则他恐怕当场就会摔倒。在公孙续的意识中,易经城坚固如初,救援部队已然到达,他父亲实在不必如此急于行动!
张燕和其他人同样目瞪口呆,不久前还在与张方和白平商讨如何在对张嵩的战斗中取得优势的公孙尚,此刻面色苍白,牙齿筛糠。
张嵩也蹦了起来,激动得几乎要抓住那名士兵询问消息的真实性。难怪张嵩会如此激动,这消息实在是太过突然。
士兵显然被吓得不清,面对公孙续的质问,他结结巴巴地报告:“今晨,我军的侦察兵秘密侦查了易经城外,发现袁绍部队有异常活动,因此我们派人进行跟踪。结果,我们目睹了袁绍的伏兵在田野中点燃火把。随后,将军领兵出击,却遭遇了 ,被迫撤退。袁绍的精锐部队紧随其后,头顶着盾牌,攻破了易经城的北门!我被命令火速回报。详细的军情将由其他将领随后送达。”
公孙续沮丧地坐下,眼神空洞地下达命令:“召集部队!我要前往易经城援救我父亲!”
公孙续的亲兵们接收到了命令,表情严肃地退出帐外。
张燕反应敏捷,冲着他的儿子张方疾呼:“益政,立即召集容城的部队,如果半小时内不能出发,你就准备以头颅来见我!”
张方起初一愣,心中暗忖:“头?头你妹!老东西,你不想抱孙子了吗?”随即他意识到自己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绰绰有余。这个命令虽然听起来威风,但实际上并未给他带来太大压力。张方做了一个夸张的敬礼姿势,回答说:“父亲,请放心。如果我在半小时内不能准备好部队,你……”
话未说完,张燕便一脚将他踢了出去。张方所剩无几的话语,随着他跑出去召集部队,被风吹散了。
随后,张燕转向白平,下达了新的命令,让他向北方新城的指挥官发送指令,从侧翼对莫县发起佯攻,以分散袁绍的注意力。莫县位于易经城南,是袁绍囤积粮食和物资的重要地点。安排妥当后,张燕又命令固安的指挥官率领部队南下,支援容城的守军。
不可否认,尽管张燕在之前的争论中显得有些固执,但在制定策略时他表现出了足够的灵活性和狡猾。这一点在他利用形势时尤为突出。
“半小时?”张燕轻蔑地笑了,“你这就好比小女孩等待看戏一般。公孙瓒能坚持那么久吗?对他来说,等待半小时恐怕就如同等待死亡一般。”
这番话迫使公孙续和张嵩不得不做出妥协。
公孙续并非易于对付,他立刻回应:“请将军尽快准备部队向南进军。一旦成功,我将奖赏给您的部队十万车粮食!”
张燕沉吟片刻,装作犹豫地说:“形势突然,士兵们可能难以迅速集结。而且,我的骑兵并不特别精锐,至于作为先锋……”他捻着胡子,目光狡黠地盯着张嵩。
张嵩差点冲动地踩在这个老狐狸的头上,但他强行压制住怒气,回答:“我们的部队愿意作为先锋!张嵩将亲自率领部队为张将军开路!”他心中补充道,你有骑兵吗?你只是一群骑着驴子的农民!
“好!”张燕一声令下,对他的亲兵吩咐道,“去追上益政,告诉他形势紧急。他必须在半小时内集结部队,立即向南进军!”
一小时的时间瞬间缩短为半小时,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张嵩怒气冲冲地离去,开始准备战斗。他本可以拒绝,但公孙瓒确实陷入了绝境,黑山军缺乏精锐部队作为先锋,这是不争的事实。
半小时后。
在容城南部,四千黑山士兵、五千武昌骑兵以及张嵩的一千部队已经全部集结完毕,整装待发。随后,张嵩的八百虎骑被派遣向南,作为前行的先锋。四千黑山士兵作为主力,五千武昌骑兵分为两部分,迅速奔驰在两翼,保护侧翼安全,而公孙续率领的五百亲兵和何楯的两百伏击部队紧随其后。张燕并不知道,公孙续确实在队列之中,但两百伏击部队在三天前就被张嵩替换,而何楯也不在队列之中。
这样的安排既旨在保护公孙续,又无形中限制了他的行动能力。同时,它也将张嵩的部队分割为前后两部分,这同样是为了削弱张嵩的力量。这是张燕的计谋,公孙续虽心中不满,却不敢表露异议;张嵩虽然心知肚明,却也无力反驳。在当前这个关键时刻,拯救公孙瓒被视为首要任务,其他的一切都必须退居次要位置。尽管张燕有意削弱张嵩的势力,但在这种形势下,他也谨慎行事,不敢轻举妄动。
事实上,张嵩和张燕各自的救援行动,背后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公孙瓒是袁绍的主要对手,一旦公孙瓒败北,张燕将成为袁绍优先攻击的目标。张嵩的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如今,关于易经城的详细情报已经获取。袁绍虽然占据了北门,但其他三门尚未失守。公孙瓒自一开始就将易经城打造成为坚固的堡垒,四周遍布了望塔和防御工事。因此,尽管北门失陷,公孙瓒仍能派遣精锐部队入城抵抗,目前仍在坚持。然而,随着袁绍的主力部队逐渐进入城中,加之投石车等重型武器的不断增援,易经城的守军面临的形势愈发严峻。
在易经城的北门城墙上,袁绍满意地拍手笑着,对张合说道:“隽义,你真是我心中的韩信!若非你巧妙地从文泽那里获得了密信,那小子公孙续怎能遭遇如此惨败?”
“这一切都是主公您的英明决策,知晓公孙续会送来密信,给了我立功的机会。”张合熟练地拍着马屁,赞美不已。
袁绍本身并不擅长此道,听到张合的奉承,他笑得更加得意,却没有透露实情,即这一策略实际上是由田丰提出的。他仿佛一直就很喜欢这个计划一般。注意到田丰露出尴尬的笑容,袁绍不禁微微脸红,询问张合:“隽义,我们还需要多久才能攻下易经城?”
“一旦我们将投石车、弩弓和冲车顺利运进城内,我们便能在一个小时内突破公孙瓒的防御,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对内城的包围。届时,投石车和弩弓的密集射击,再加上冲车的助力,我相信我们能在一天之内俘虏公孙瓒。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公孙瓒用砖石堵塞了城门通道,这将是我们的一个难题。”
张合回应道。
“好极了!”袁绍显得非常满意,“至于城门通道的问题,只需增派人手,加快清理速度。”
张合内心几乎要晕倒,心想父亲这是在戏弄他吗?更多的人手?城门通道的空间有限,仅能容纳数十人,而且砖石与糯米泥粘合牢固;要拆除它们,谈何容易?然而,在他开口抱怨之前,田丰已经抢先替他提出了顾虑。
“主公,清除城门通道并非易事。”田丰提醒道,“目前,我们还需警惕来自从容城南下的公孙续和张燕。一旦他们得知消息,必定会迅速派遣援军南下。”
袁绍不以为然地冷哼一声,“黑山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我何须惧怕?”
田丰目光锐利地审视着袁绍的左脸,差点忍不住挥出一记左钩拳。他轻吹胡子,缓缓地说:“主公,我们的重型装备尚未全部运进城,我们需要时间。然而,兵员充足,城池难以容纳如此众多的士兵。为何不派遣一部分人马前去拦截黑山军,以便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处理公孙瓒?敌军会急于南下增援,我们可以部署三十万武昌骑兵设伏,让其他部队与敌军交战,假装两次战败引敌深入,让他们的先锋通过。
此刻,高干正驻守在并州平阳,淳于琼在莫县负责物资运送,高览则协助袁谭守卫邺城。袁绍的军队中,能够担任将领的只有张合、颜良、文丑等人。由于张合负责指挥围攻,自然无法分身去设伏,于是袁绍将目光转向了颜良和文丑——这两位以勇猛和力量着称,是他最喜爱的将军。
颜良和文丑都默默转过头,避开了袁绍的视线。若是美差,众人自然会争相争取,但这种要求——假装战败!谁愿意接受这样的任务?
袁绍见状,不禁怒火中烧,直接指向一名将军,“文丑,你带上你的部队——不,只需两千人就足够。去与敌军先锋交战,记住,你只能输,不能赢!”
“是……”文丑不情愿地站了起来。
袁绍未等文丑有所反应,便转向身边的两名武昌指挥官,“潘凤和苏普衍两位将军,我委托你们带领武昌骑兵设伏。我也会派遣颜良和他的部队去协助你们击败敌军主力。”
“遵命。”
潘凤和苏普衍领受了袁绍的命令。
颜良不禁露出幸灾乐祸的笑容,心想,文丑真是时运不济,幸好主公没有点中我!
接着,袁绍转向他的儿子袁尚道:“宪甫,你率领精锐部队去支援文丑将军。在他假装战败返回时,你要在那里接应他,并护送他向南休息。然后,一旦北方战事开启,立即包围并消灭敌军先锋!”
“遵命!”袁尚英俊潇洒,深受袁绍的宠爱。接到命令后,他回应道:“父亲,我的军事经验尚浅,请允许荀宁先生随我同行,以便他随时为我提供指导。”
荀宁,字荀陂,他总是紧随袁尚左右,与袁谭和沮授关系不佳。听到袁尚的邀请,他更是欣喜地笑了。
袁绍也报以微笑,同意了他的请求。
任务分配后,各位将军散去忙碌于备战。
袁绍信心满满地站在城楼上,摆出了胜利者的姿态,期待着即将到来的胜利。风拂过他的盔甲,发出铿锵作响,宛如一头贪婪的食腐动物。
田丰,智慧而又坦率,他对袁绍提醒道:“主公,不宜让少主与大臣们过于亲近。如此下去,大臣们必定会各自投靠年轻的主公,从而导致内部分裂和不和谐。更为严重的是,爵位继承也将陷入危机。一旦主公有何不测,河北之地恐将分裂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