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红魔传奇主帅:远征之路 > 第342章 帅位危机又来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红魔在这个夏天新闻爆点多多,弗格森大清洗之后引援又遭遇了连续打击,媒体从看热闹开始渐渐变成了炒作他的帅位危机。这种毫无顾忌的冒犯和毫无根据的拱火,令弗格森真的是火冒三丈。”

——题记

坎切尔斯基的离开非常突然,出乎整个更衣室的意料。红魔上下很多人都很熟悉这个低调内敛的家伙,也都很关心他。很多人都以为会谈判成功,毕竟坎切尔斯基在英超联赛中最信任的就是弗格森了。

弗格森本来以为坎切尔斯基经纪人索要高价是一种谈判手段,但他后来却下定了决心。坎切尔斯基的经纪人一直不松口,一直逼迫红魔同意转会。他有一天到弗格森的办公室登门拜访,专门提起一年前曾经送给弗格森的一个纪念品。弗格森非常疑惑,因为他当时接到这个土特产一样的礼物之后顺手就摆在了储藏室,连包装都没有拆掉。弗格森让太太去看看这个纪念品有什么猫腻,一会儿他就接到太太凯茜打来的电话,要自己赶紧回家一趟。

弗格森这才发现事情不简单,原来坎切尔斯基的经纪人当年送的并不只是纪念品,而是在包装里面额外包了一大笔现金。

这可是大麻烦!

弗格森立即打电话给俱乐部和自己的律师,很快俱乐部代表和律师就到场,弗格森将事情起因结果告知,然后将行贿证据现场转交,请他们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红魔俱乐部很快就报告了英足总和相关部门,一场调查迅速展开。在得到坎切尔斯基经纪人承认当时并没有通知甚至都没有暗示弗格森礼品中藏有现金的确切供词之后,弗格森和红魔俱乐部才松了一口气。

从此在坎切尔斯基的转会问题上大家迅速统一意见,俱乐部内部再没有任何人挽留他。

坎切尔斯基后来在一次采访中说到:“让我离开红魔加盟埃弗顿,被球迷和球员们认为是错误的,弗格森后来开玩笑说都准备好和全体红魔球员道歉了。但我知道他其实挽留不住我,我已经决心离开了。”

坎切尔斯基经纪人行贿的事件很长时间都被保密,坎切尔斯基也被蒙在鼓里,弗格森按照他自己恪守的原则进行了保密,没有选择将这些内幕公诸于众。

坎切尔斯基离开,贝克汉姆一开始非常不舍得,因为坎切尔斯基一直是他的学习榜样。小贝在青训时踢过中路和右路,一直都在勤劳地模仿坎切尔斯基,根本没想到这是一次上位契机。坎切尔斯基多年后说:“贝克汉姆还专门给我写信,表达了依依不舍的心情。不过很快他就再写了一封信,感谢我的离开他才有机会踢右路。”

坎切尔斯基的转会甚至还激起两家俱乐部的争执,前东家乌克兰顿涅斯克矿工队一直索要更多的转会费,红魔则说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坚称坎切尔斯基的转会费当年就已经付清。两队的纠纷后来一度还闹到了欧足联,但红魔最终得到支持,被裁定不需要再额外付款。

卖掉坎切尔斯基,红魔管理层认为右路必须要引进新人。弗格森一开始可没有打算直接把贝克汉姆等年轻人当主力,他要寻找一个得力悍将来接替。但红魔在右边路的引援进展一直都不顺利,弗格森在满世界寻找右边锋,市场上也有奥维马斯、巴班吉达这样的传闻,媒体帮着红魔列的人员清单有接近10个以上。

弗格森的心仪对象是谁?

荷兰快马和非洲飞鹰都不是弗格森的菜,在他1999年出版的传记《manager my Life》里曾经主动提到过这事,当时他看中的右边路人选只有达伦-安德顿一个。达伦-安德顿当时效力热刺,贵为英格兰国脚,在刚刚结束的赛季里表现非常出彩,也是英超足坛上非常有名气的右路攻击手。达伦-安德顿在1972年出生,当时正是23岁的大好年华,是英格兰足坛的青年才俊。他成长在英格兰传统的442体系之中,适应红魔的战术毫无压力,而且速度不错,变速突破和传中都很强,踢边前卫有着不错的视野,也有不俗的推进功力,深得弗格森的青睐。弗格森很早就看中了安德顿,他让英格兰国脚帕里斯特专门在1994年夏天牵线搭桥,传话给安德顿希望他加盟。到了1995年夏天,弗格森亲自打电话给安德顿进行招募,热情地邀请英格兰边翼加盟。

安德顿深感荣幸,但他并没有立即答应,只是说可以谈谈。弗格森随即给热刺报价1000万英镑,但这个天价却被热刺无情拒绝。托特纳姆热刺在这个夏天也是大手笔不断,卖掉了队中核心球员巴姆比、波佩斯库和克林斯曼,老板阿兰-舒格不想再失去安德顿。

老狐狸舒格打电话让主帅弗朗西斯和安德顿到他家来,共同商谈续约合同和转会事项。单纯的安德顿在上演了一出悲情戏的舒格面前毫无抵抗之力,他甚至不听自己的经纪人团队意见。弗格森的努力最终付诸流水,安德顿在热刺开出的续约合同中签下了名字,尽管他的薪水还要低于红魔的开价。

舒格拒绝红魔转会报价说得气宇轩昂,“安德森是我们的非卖品,多少钱都不卖!”

多年之后安德顿从伯恩茅斯退役,他回忆过去时充满遗憾:“我的足球生涯遗憾不多,但1995年或许我该去红魔。这是我唯一感到的遗憾,因为那时候红魔很需要右前卫,而且弗格森非常有名,他对英格兰所有的新人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我的经纪人也一直都希望我离开热刺加盟红魔,但我当时觉得热刺老板很可怜,不知道为什么心一软就签下了新合同。”

安德顿错过了最关键的一次职业机会,就像加斯科因一样。他也从此错失走上更高足球成就的可能,并且成为了弗格森眼里不识时务的家伙。续约热刺后安德顿遭遇严重伤病,发挥出来的竞技水平一落千丈。在随后的三个赛季里他在热刺都伤病不断,只能断断续续地出场比赛,无法恢复到最好的状态,更别说技术能力更进一步了。

弗格森没有成功招来安德顿,严重破坏了他的计划。不仅如此,替补门将加里-沃尔什决心离开,让红魔的门将位置也出现隐患。沃尔什在红魔却总是差些运气,一来主力门将舒梅切尔表现太过出色,二来他自己也总是小伤小病不断,有机会上场比赛也没发挥好。这一年他已经26岁了,感觉看不到在红魔的希望之后决定转会,加入当时刚刚升入英超,由前红魔队长布莱恩-罗布森执教的米德尔斯堡队。

前一赛季连丢两冠,又在夏天接连清洗一线队四名球员,最核心的主力坎通纳还被禁赛,新的强援一个人没来,这让备战的红魔承受了极大的压力,而压力最大的就是弗格森。一直就是媒体焦点的弗格森,这个时候更是成为众矢之的。尽管已经建立了威望,也曾经教训过记者,但弗格森受到了媒体的批评和质疑越来越多,他发现自己双拳难敌四手,媒体上的风向越来越离谱。

bbc、《泰晤士报》、《太阳报》等媒体一开始还从阵容来分析原因,而随着《曼彻斯特晚报》、《每日邮报》、《晚旗报》等嫌热闹不够大,他们不断地批评和质疑红魔的实力,批评弗格森的转会政策,还趁着弗格森去美洲度假时开始攻击与抹黑主帅。

曼彻斯特晚报搞出了一个大事情,他们专门开辟版面,组织所谓的“红魔球员和球迷”进行投票,选项就是弗格森该不该被炒掉。在曼晚有意的选择和引导下,最终的投结果令人震惊,球迷们投票表示赞同的竟然占了大多数,“有超过64%的红魔球迷希望弗格森下课!”

曼晚大发厥词,不断强调竞技足球必须要以成绩论英雄,弗格森就是要承担上个赛季失败的恶果。这他们接二连三的尖锐批评之中弗格森甚至被抹黑成了撒谎的家伙,一个躲避责任的人,一个对罪恶视而不见的包庇者......因为坎通纳的飞踹事件这些媒体饱受打击,现在他们对弗格森的成功视而不见,只盯着红魔上个赛季卫冕失败的责任。他们借此继续抨击弗格森无理袒护坎通纳,然后又实施标准不一的大清洗,批评弗格森的引援不利。

弗格森可不是好欺负的。他当然知道清洗一班联赛两连冠的功臣并不容易,但无论罗布森,还是布鲁斯,或者因斯、休斯这些核心球员,抑或沃尔什这些有希望冒头却缺少机会的青训,弗格森都非常坚决,毫不心软。他知道这种对嫡系球员的雷霆手段会引发什么样的冲击,也知道引援受挫会带来什么样的质疑,但他在阿伯丁的时候也实施过大换血,也曾经对主力球员痛下杀手,他心里自有分寸。

卖掉当家球星之后,红魔的最大危机在于没有买到明星球员补充阵容,球迷们的主要质疑也在于此。没有足够实力的主力球员搭成骨架,没有足够的精兵强将去冲击失落的冠军,弗格森凭什么去重现辉煌?

在众多舆论的影响之下,很多红魔球迷也快开始担忧自家球队是否会一蹶不振,弗格森是不是糊涂了。

弗格森当然不是疯了,他虽然备受压力,但却并没有病急乱投医,即使没有买来安德顿也觉得没有什么,而是保持了一定的耐心。到了赛季即将开始时,弗格森作出了一个大胆决策,那就是使用吉格斯、贝克汉姆、斯科尔斯、巴特等等青训球员,让他们直接成为主力。

弗格森的底气来自哪里?答案就是他的青训计划,他的眼光。

清理因斯和休斯这些核心,弗格森是为了确保自己更衣室的权威,而在引援失败受到质疑时,弗格森更是明白宁愿选择青训也绝对不允许帅位受到挑战。红魔俱乐部永远是集体大于个人,主帅权威不可以挑战,这与弗格森的坚持是一致的。而俱乐部的希望与辉煌,全维系在弗格森一人之身。对于能否通过青训力量来实现复兴,弗格森充满信心。

大清洗之后,红魔92黄金一代的年轻人迅速上位。坎切尔斯基的离去为贝克汉姆的出彩提供了机会,乌克兰快车出站后贝氏弧线冉冉升起;马克-休斯的离开让斯科尔斯成为一个刺客,因斯的出走则为巴特带来了曙光……

《曼彻斯特晚报》的红魔跟队记者马蒂森回忆,当年曼彻斯特晚报的投票事件令弗格森在度假时大发雷霆,他非常不满曼晚这样的安排,视为非常严重的冒犯。弗格森事后并没有直接咒骂马蒂森,但从此曼晚就失去了红魔跟队报道的便利,所有的先人一步的新闻和爆料也完全失去了。

就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马蒂森不得不找到了弗格森来沟通。他表示要是再这样自己就只能辞掉跟队记者的工作回去搬砖了,因为自己啥素材也得不到,没法干了。

弗格森这才咆哮着告诉他发火的原因,对曼晚发起投票的事情深恶痛绝。弗格森说,“我绝对不会原谅你,以及相关的一切人等。”

马蒂森说:“那绝对是摧毁灵魂的吹风机,我知道进入卡灵顿的大门彻底关闭了,这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