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热,听说门外那些逃难过来的人里,已经有人因为缺水而被渴死了。
他们这些住在城里的人稍微还好一些,只要手里有银子,每日总能买到一两桶水。
敞开肚皮喝饱是不可能了,可湿湿嘴不被渴死还是能做到的。
可是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要知道粮食本就已经涨到了天价,现在就连喝水都要用钱买了。
这样下去,就算是家产颇丰的人家也维持不了多久,更别说那些普通老百姓了。
幸好国师是个有大能耐的,太子妃还是个福运深厚的人,见不得老百姓吃苦,宁愿损了自身的气运,也要给他们求来雨。
众人正围在一起小声讨论的时候,东城门又急急赶来一辆马车。
太子从车里下来,直奔沈素琴身边,轻声询问她的情况,又仔细叮嘱了一番。
直到天行道人过来通知两人祭祀要开始了,太子这才满脸担忧的,跟大皇子和四皇子一起退到了旁边。
跟在皇帝面前口花花不同,两人还是第一次面临这么大的排场,样子一定要摆的够像才行。
好在天行道人行骗这么多年,真本事没学到什么,可那些脚步和骗人的小把戏还是学了不少的。
只见两人上台以后,沈素琴直接坐到了给她专门设定好的坐台上。
反正自己只是一个有大气运的摆设,接下来她只需要安安静静的坐着,做出一副诚心恳求上天的样子就行了。
这是天行道人的主场,上台后的他挥动着手里的拂尘,又是撒黄纸,又是往台面倒酒,嘴里念念有词,双脚踩着堽步,时不时还要跟着来上一段儿。
也就是现场没有精通此道的内行人,所以他这番又唱又跳的架势,看着还挺像那么回事儿。
老天爷看没看懂谁都不知道,反正下面的一众士兵和老百姓们,却是被唬的一愣一愣的。
烈日当空,高台之上的两人很快就被炙烤的大汗淋漓。下面围观的人,也在不停的擦着额头上浸出的汗水。
一直等到傍晚太阳落山,天上依旧没有要下雨的意思。
大皇子看了两个时辰,觉得实在是无趣的紧,心里却暗暗松了一口气。
他就说嘛,这个天行道人就是吹嘘的厉害,实际上也只是凡人之驱。
京城周边已经连着干旱快一年了,哪儿能他说什么时候下雨就什么时候下雨,那不成活神仙了?
反正这边儿也没求到雨,看来去请护国寺的高僧一事也并不是全无可能。
若是护国寺的人一到,天上就下下来雨了,那简直最好不过了!
到了那时,谁又敢说这场雨不是因为高僧到来才下下来的?
想到又在此地耽搁了大半天,大皇子跟太子和四皇子打了声招呼,随后快速离开东城门,打马朝着护国寺疾驰而去。
见到大皇子离开的背影,四皇子目光微闪,端起旁边的茶杯轻抿了一口,随后看向太子说道。“大皇兄如此着急忙慌的,也不知道是要去哪儿?”
太子只看了一眼城门,很快又将视线移到高台上。“管他作甚,你安安心心的在这里守着,等太子妃求到了雨,论功行赏的时候,本宫自会在父皇面前替你美言几句。”
四皇子内心不屑,面上却做出一副欣喜的表情,端起手里的茶杯,对太子做出一个敬茶的动作。“如此,那弟弟就在此先行谢过太子兄长了。”
太子对他的态度很是满意,端起身边的茶杯轻抿一口。
两人身为皇族,坐在遮阳棚里,身后有宫人打扇,手边还有茶水可饮。
那些守候了大半天的老百姓们可就没这个好命了!
本以为国师搞出这么大的阵仗,今天肯定能下下来雨。
谁知他们被晒的出了一身又一身的汗,可连雨滴都没看到,心里不免有些失望。
不过他们也深知,求雨一事不是着急就有用的。尊贵如太子妃这样的人,不是同样在高台上暴晒了大半天吗?
与之相比,他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多等一等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
高台上的沈素琴闭着眼眸,汗水大滴大滴的从额间滴落。
众人怜惜她怀着身孕还要劳心劳力,殊不知她此刻的不适全部都是装出来的。
身为一个系统,哪怕再是三无产品,可身上多少也有点儿普通人没有的本事。
反正求来雨后就能吸取国运,以此补充自身的能量,沈素琴从登台开始,就已经调动自身的能量驱赶热意了。
天行道人又唱又跳的累了半天,身体早就有些支撑不住了。
停下来的间隙,他状似随意的挪到沈素琴旁边,想问问今天能不能到此为止,明天再继续?
结果刚靠近沈素琴周围,天行道人惊讶的发现,她周围的温度竟然比其他地方低了不少。
这本事,着实厉害的紧。
难怪她一个身怀有孕的妇人,被晒了大半天却只是脸色微红、流汗,并没有被晒晕过去。
天行道人眼珠转了转,在跳动的时候,悄悄将蒲团往沈素琴那边踢了踢。
随即摆出一个收尾的动作,然后身形一转,颇有气势的盘腿坐在蒲团上开始打坐。
觉察到天行道人往自己这边靠近,沈素琴并没有多加理会。
反正坐着也无事,上了高台以后,系统就开始仔细翻看、一点点的梳理从沈素琴那里掠夺过来的记忆,希望能找到具体下雨的时间。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很快太阳落山,黑夜降临。
没了烈日的暴晒,晚间凉风吹拂,众人身上的燥热也消退了一些。
早在天色暗下来的时候,街道上的老百姓就陆续离开回家了。不过也有部分诚心恳求上天的,晚上了也依旧守在这里。
期间皇后也遣人过来看了两次,一是担心沈素琴求不来雨,二也是担心她肚子里的龙胎。
听说还有部分老百姓没离开,为了给太子收拢人心,皇后自掏腰包买了几车水,给那些守在这里的老百姓每人分了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