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刷原子弹炸倭岛,华夏帝王沸腾了 > 第230章 打仗!是要钱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汉武帝自己组了一个小圈子,里面都是自己的内侍近臣,自然也包括卫青这个便宜小舅子。

后来,汉武帝的这个小圈子,被叫做“中朝”,和原有的“外朝”相对。

汉武帝有什么事,都在中朝商量,和这些人敲定了结果,再交给外朝官员去执行。

以前,三公是可以和皇帝共同议事的,享有决策权的。但是,中朝制度出现以后,原本风光无限的外朝,逐渐变成了执行机构。】

--朱元璋:“哎呦,不错哦!可惜比咱还是差点,咱直接废了丞相!嘿嘿!”

--雍正:“这不是跟朕设立的军机处一样嘛?”

--崇祯:“太祖爷啊!你虽然废除了丞相一职,但后面又出来个内阁和首辅,权利比丞相还大!”

.........

大明!

洪武年!

看着聊天群里的消息、

朱元璋震惊了。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庄严,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站立的文武百官,特别是他的儿子朱标与朱棣,以及一众心腹大臣。

他的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对丞相制度长期存在弊端的深刻认识,也有对未来国家治理格局的深远考量。

“朕意已决,丞相之职,自今日起,正式废除。”

朱元璋的声音沉稳有力,穿透了整个大殿,回荡在每一个人的耳边。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丞相一职,虽曾辅佐历代帝王,但近年来,其权力日盛,已渐有凌驾于皇权之上之势。为保我大明江山永固,社稷安宁,必须痛下决心,革除旧弊。”

朱标作为太子,深知父亲此举的深意,他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道:“父皇圣明,废除丞相,实乃巩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之良策。然则,丞相之职既去,朝中政务繁多,恐需另设机制,以保政令畅通,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朱元璋点头,目光转向朱棣,这位四子虽非太子,却才干过人,素有远见卓识。“燕王有何高见?”

朱棣沉思片刻,拱手道:“儿臣以为,丞相之废,固然必要,但确需妥善安排后续事宜。儿臣建议,可设立六部,分掌各项政务,直接向父皇负责。同时,加强御史台监察之权,确保百官廉洁奉公,政令得以有效执行。至于内阁,儿臣以为,可暂不设立,以免权力再次集中,重蹈覆辙。”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他深知朱棣的才能与野心,但此刻,他的建议却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

“燕王所言极是,朕正有此意。六部设立,各司其职,相互制衡,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防止权力滥用。至于内阁,确需谨慎对待,不可轻易设立。”

随后,朱元璋与朱标、朱棣及众大臣深入探讨了废除丞相后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六部的具体职责划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标准、以及加强皇权监督的措施等。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与协商,一套相对完善的改革方案逐渐成形。

最终,朱元璋拍板定案,宣布废除丞相制度,并立即着手实施改革。

他深知,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朝上下共同努力,方能成功。

但他更相信,只要坚定信念,勇于改革,大明江山定能在他手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决策权被削夺,大臣们的权力受到了压制,就无法给汉武帝施加压力了。

至于中朝,并不是什么正式的机构,而且其中的成员多数出身微贱,只能依附汉武帝,更不可能成为汉武帝的阻碍了。

公元前129年,在中朝待了好几年的卫青,终于获得了领兵出征的机会,和李广、公孙敖、公孙贺等人一起带兵出击匈奴。】

【这是卫青第一次出征,也是汉朝对匈奴征战第一次胜利。其他三路都迷路了,只有卫青知道匈奴祭天的龙城。

对于汉朝来说,这不仅是战争胜利。直捣匈奴祭天圣地,是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此次战胜后,汉武帝终于有底气,再次和匈奴开战了。

不过,随着卫青霍去病对匈奴作战的节节胜利,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什么问题呢?一个问题是:一直打,财政怎么办?另一个问题是,打完了,新收复的地盘怎么办?

对于第一个问题,汉武帝搞出了不少花活,甚至有的方法,现代依然在使用。

首先,汉武帝觉得,打匈奴是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既然是大家的事,那大家都该出点钱啊。我收点财产税,不过分吧?】

--秦始皇:“哈哈哈!这汉武帝没看出来,跟他祖先刘邦一样是个无赖啊!”

--胡亥:“无赖和泼皮!绝配呀!”

群聊中的气氛因汉武帝的“征税”策略而骤然紧张,大汉皇帝们与秦始皇、胡亥之间的对话也逐渐偏离了原本的历史探讨,转而变成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口舌之战。

汉武帝的画像在群聊中仿佛活了过来,他嘴角勾起一抹淡笑,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之举,乃是为国为民,何来无赖之说?朕之祖先刘邦,虽出身草莽,却能以智勇定天下,其胸襟与胆识,岂是尔等所能妄议?”

秦始皇闻言,脸色一沉,冷笑道:“哼,好一个为国为民!朕一统六国,车同轨,书同文,货币统一,才是真正的大一统。你汉武帝不过是继承了我大秦的基业,方能有所作为。如今,却以征税之名,行搜刮之实,与朕之暴政又有何异?”

胡亥在一旁,本就是个爱凑热闹的性子,见状立刻附和道:“就是就是!父皇说得对,你汉武帝不过是占了便宜还卖乖!我们大秦的辉煌,岂是你等所能比拟?”

汉武帝眉头微皱,但并未动怒,反而更加从容地反驳道:“秦皇、胡亥,你二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朕征税,非为私欲,实乃国家所需。匈奴之患,如芒在背,朕若不除,何以安天下?至于你大秦之暴政,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朕可曾效仿?朕之改革,皆以民生为重,岂能与尔等同日而语?”

刘邦的画像也仿佛被这股激烈的氛围所感染,缓缓开口:“吾虽出身布衣,但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汉武帝之举,虽有争议,但终归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吾等后人,当以史为鉴,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汉光武帝刘秀也加入了讨论,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汉武帝与秦皇,虽治理方式不同,但皆为一时之雄主。朕以为,评价历史人物,当以功过论之,而非单纯以私德或手段为据。汉武帝之成就,不可抹杀;秦皇之暴政,亦需正视。”

群聊中的争论愈发激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逐渐冷静下来。

他们意识到,无论是秦始皇的暴政还是汉武帝的改革,都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帝王,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时代背景和使命,其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

最终,群聊中的氛围渐渐缓和,帝王们开始更加理性地探讨起各自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

他们知道,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为后世子孙留下更加辉煌的基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