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一散。
朱棣酒意全无,他召集内阁成员,以及户部高官商谈国政。
面色之凝重,帝威之深厚,让在场所有朝廷大员,都为之一愣。
生怕一不小心,触怒了朱棣。
“诸位爱卿,此次大明使团下西洋,带回了巨额的财富。具体的贸易总额,还没有统计出来。”
“不过船队带回来的白银、黄金总量,已经有了大致的数目。经过泉州、广州、宁波三地市舶司统筹……”
朱棣蓦地停顿了半晌,观察在场官员的神态,旋即肃然道:
“此次贸易,共带回来白银两千万两,黄金愈百万两。”
内阁成员、户部长官皆露出震撼的神态,大明一年的赋税,也不过如此吧?
这些金银,都是实打实的,不是货物的折算。
简直就是洗劫了整个南洋!
历史上,隆庆帝开关,有三亿多两白银,流入大明。
大明的货币体量,在八亿两白银左右。
当然,现在是明朝初期,还没有这么多的白银储备。
除了一些高门大户储存起来的白银,真正在市场流通的,有一亿两白银就不错了。
但郑和率领舰队的一次贸易,就带回来两千万两的白银,还是十分恐怖的。
这么多的白银,要是都流向市场,肯定会造成物价的剧烈变化。
更别提以后继续贸易,越来越多的白银涌入大明,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
白银。
就是货币!
如果是铜矿,还需要铸造一遍,碎银可以直接购买商品!
明朝中后期出现的通胀,很可能会在永乐一朝出现。
这是自太祖皇帝立国以来,从未发生过的大事。
一些沿海的大城市,将恢复前所未有的繁华市场。
泉州、广州这类一度遭放弃的沿海重镇,将依靠外贸经济,重新实现复兴。
百姓不再局限于土地,而是走出小农生产的模式。
他们凭借个人技艺,游走于手工工场以及私人作坊之间,获得丰厚的利润。
城镇的住房、商铺,价格将会攀升。
这是海贸初期,带来的发展便利,白银一旦流入大明,便不再流出。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这对于朝廷、中央、皇权,好像没太多的好处。
朝廷只能通过调整税收,从中分一杯羹。
如果按照朱元璋的制定的税率,三十税一,朝廷的体系很容易就崩塌了。
同样的,老百姓也只能分享一点点利益,继续出卖着苦力。
官僚、豪绅,将会趁势崛起,掌控整个大明的财富。
这无疑是强地方、弱中央之举。
王守敬一举推动了海贸,将贸易的体量扩大了好几个档次。
朱棣在获得巨额财富的同时,也是心惊肉跳。
所幸王守敬留了一个心眼,将所有贸易,都控制在市舶司的框架内。
也就是说,两千万两白银、一百万两黄金,还堆积在市舶司的府库中,没有向市场流通。
可以称为“资金空转”。
这时候,就需要建立起一种秩序,一种体系,来妥善地利用这一笔钱。
运用好了,无往不利。
如果失败了,大明恐怕好几年缓不过来。
朱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找来内阁、户部进行商讨。
夏原吉率先从懵逼中,清醒过来。
他意识到了,这是“铸币权”的问题,也是发行货币的权力,很可能会流落向地方。
不是地方官府,而是豪绅、富商、官僚,几乎包括所有参与海贸的人员。
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水手,他都有可能带回来上百两的白银。
朝廷能不认白银作为货币吗?
夏原吉发现了问题,却无法解决现在的困境。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所有海贸获得的白银,都收归国有。
只是如此一来,吃相有点难看了。
“这事儿,是王守敬折腾出来的,他难道没有解决的办法吗?”
夏原吉目光灼灼地望向朱棣,带着希冀。
“王守敬认为,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这笔钱,直接流通向百姓。”
“在和杨士奇商议后,他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朝廷不以白银、黄金结算给商贾,而是以大明宝钞!”
朱棣语出惊人。
这是要盘活大明宝钞啊!
可是,商贾们怎么可能同意?
他们愿意当这个傻子吗?